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设疑探航,智慧课堂] 课堂设疑的作用
 

[设疑探航,智慧课堂] 课堂设疑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4:02 影响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创新和创造性是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的体现。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始于问题。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阐述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他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探究“设疑式”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让问题成为知识和教学的纽带,通过师生的设疑探航,促进智慧课堂的产生。
  “设疑式”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学生通过问题预设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师生、生生释疑质疑,并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又会创生新疑和产生新问题的知识建构和教学活动过程。
  “设疑式”教学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该教学倡导数学问题意识,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认知冲突,着力点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先有“疑”,后有“释”,再有“疑”。它强调“问题”在前,“学习知识”在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思想。它突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释疑”“质疑”和“解决问题”是课堂的主旋律。
  “设疑式”数学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是思想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传统教学是先掌握知识,再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决定解决问题,学习围绕知识转;“设疑式”数学教学是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思想方法,以学生学习需要决定数学教学,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通过设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生成课堂智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建构认知体系,并探讨“设疑式”数学教学的历史渊源,对其在教学中的继承意义和实践策略作阐述,以期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在导入中设疑,产生认知冲突,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中的导入部分,不可忽视。导入的功能是大家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如何在导入的环节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下面就通过案例来说明笔者在这个方面是如何理解和操作的。
  案例1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的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盒,请看。
  点击课件:一个数是1.5,进入魔盒,出来的是15。
  师:这个魔盒有什么功能?
  师:魔盒在发生变化。
  点击课件:一个数是36,进入魔盒,出来的是3.6。
  师:这个魔盒呢?
  师:看来,大家对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引起小数点位置的变化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五年级《小数乘小数》一课主要是在整数乘整数与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引起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这两个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了让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有趣,我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这样一个“魔术”表演,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巩固了旧知,达到了导入的目的。
  案例2 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导入部分
  游戏:上课前,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好吗?想赢老师吗?
  那你在玩的时候就要观察老师每次出什么?(师生活动3次,师按剪刀、石头、布的顺序出手),第四次学生大部分都赢了。
  师:为什么这次赢的人数这么多?
  生:老师是按剪刀、石头、布的顺序出手的。
  师:对,这是一个周期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隐藏着这些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抓住孩子的好胜心理,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并初步感知规律,达到了激趣引入,又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新课导入目的。
  二、在新授中设疑,架设自学桥梁,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教材所提供的图文并茂的学习素材(一般例题均提供一幅情境图,配上小卡通的一句问题呈现),通过怎样的转化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备课时应思考的现实问题。教师对教材的深加工,使图文并茂的例题转化成三至四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对知识的一个设疑过程。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下面就通过一些案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收获。
  案例3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的例题教学
  教材上的例题如下图:
  我是通过如下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问题一:怎样计算房间的面积?算式是什么?
  问题二: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并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问题三:看书第86页例1的计算过程,试着说一说: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通过对照三个问题和例题的学习,让学生在估算的基础上获得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达到了知识正迁移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计算教学的课堂效率。
  案例4 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例题教学
  教材上的例题如下图:
  我将教材中的例题图转化成如下三个问题:
  1.图中有哪些物体?它们按什么规律排列?
  2.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3.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通过学生自学,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基本能理解与掌握这道例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为了凸显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全班学生对第三种用算式解答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教师安排了一个质疑的环节,通过学生审视自己的认知而提出的一些困惑,逐步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
  三、在练习中设疑,涉足知识外延,建构认知体系
  一节新授课的练习部分,往往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一定的技能;拓展题的训练,考查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题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分析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不同层次的题型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在练习的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疑,以完善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不仅掌握了知识的内涵,还了解知识的外延,达到全面了解新知,立体建构新知的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