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寻油画之道?展东方神韵 油画展
 

寻油画之道?展东方神韵 油画展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7:49 影响了:

  李成民?LI CHENG MIN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亳州政协画院名誉主席
  1991 油画《早春》获“中国的四季美术展”银奖并被日本安部牡丹园收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日本安部牡丹园、日本共同通讯社
  1994 油画《凉山秋》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览”优秀奖(最高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
  油画《凉山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
  油画《凉山秋》获“安徽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美术家协会
  油画《凉山秋》入选“安徽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美术家协会
  1996?油画《凉山秋》入选96年在港、澳、台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选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1?油画《迎亲》入选“中国油画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2?油画《盛世景观2号》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油画《盛世景观·药市》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油画学会
  2003?油画《盛世景观·药市》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油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油画学会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李教授,您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我知道您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请您谈谈您是怎样体会中国文化内涵的?
  李成民(以下简称李):稍微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会经常看到一句话:“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中国国家哲学的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也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不论是属于大传统还是小传统——更确切地说,“天人合一”既是远古时期中国思想体系没有产生分裂之前,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观念,也是春秋以后中国思想体系发生分裂后诸子百家理论学说中最广泛最统一的一个观念。仅此一点,即可证明“天人合一”确系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那么“天人合一”这一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内涵呢?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尽管春秋之后,中国社会对天的认知出现了一些分歧,但总的说来,“天”不外乎以下几种含义:其一,指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并主宰其命运的独一上帝。其二,是上帝和人类祖先神的总称。其三,泛指除人类自身或人类个体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相当于今人所谓的自然界。从远古文献、五经、四书,以及汉唐宋元明清大儒文集来看,“天人合一”最没有争议的含义就是天和人在道德上的合一性,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一代代学者继承发扬光大了“天人合一”思想,天是人一切价值的源头,“人之初,性本善” 成为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拥有“天之所以与我者”的“良心”,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存在西方人的原罪说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自相矛盾教条僵化的宗教学说。可以说,正是由于西方文化中根本缺乏“天人合一”的基本信念,才造成了西方人思想意识深处精神和物质的两极对立,长期品尝精神分裂的痛苦,一方面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与自然为敌,一方面深陷宗教僵化教条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这种“天人相分”的观念是西方文化先天不足根深蒂固的致命弊端所在。同样地,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始终流贯着“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精神,才使得中国人心灵世界中精神和物质的合而为一,自始至终生活在一种轻松自由、恬淡舒适、宽大有情、从容飘逸的人生氛围中。一方面,本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博大深沉的情怀,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为友,一方面,本着“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养吾浩然之气”的自由活泼的道德理性涵养人生,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正是中国民族危而不亡,衰而不败,中国文化只能同化他人,而永不能为他人所同化的深层原因。可见,“天人合一”的基本信仰,是中国绘画创作的原动力,只有在这种精神的大力驱动之下,中国的代代大师才会带着一种宇宙有机,天地有情,万物与我为一的特殊情怀,走向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驰骋于风景之间。
  沈: 李教授,我们刚刚谈到了中国绘画的源头是中国古典哲学,请您具体谈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李:什么是中国绘画呢?我认为,无论其来自哪个传统,无论其属于什么画种,只要其是在千真万确地表达、体现、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特有信息,那么它就应该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绘画。什么是中国文化呢?我认为,所谓中国文化,究其实质就是中国自太古以来一脉相传、从未间断的天人合一的道德体系,其中“道”即“文”、“德”即“化”,包括了中国文明固有的对于天地人我、宇宙万有的性质、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意义的思维模式、终极信仰、价值理念和情感意志。
  春秋末年,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复合因素最终导致了一次令人痛彻心肺的中国文明大倒退。当其时也,中国大道归隐,学术分裂,诸子百家各执一端,蜂出并作,上演了一出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闹剧。然而铁面无情的历史事实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有限的混战一瞬即过,“百花”凋谢,百家沉寂,惟有对天人之学保留得最为完整最为纯正的孔子和老子的学说理论卓然而立,成为中国后文明时期的两大精神支柱。总的来说,春秋以降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后文明时期是以道为经、以儒为纬、以法为备、以佛点缀的格局,而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无疑最为深厚内在。不仅中国历史上每次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大好时期都和老子思想的具体实践密切相关,而且其它主要思想流派也大都以道家为宗——申韩之徒论“法”言必称“道”自不必说,佛家若非经禅宗六祖慧能以中国人特有的悟性援道入佛从而完成佛家的中国化,则其也必然难免在本土全军覆没。儒家亦然,如果不是二程援“道”入“儒”以“礼”代“道”,如果不是陆王直承黄老衣钵,发明光大“内行”之学,则决不会有所谓守明礼学的中兴。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道家思想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此评价一点也不为过,老子以五千如诗如歌的精金之言纵论宇宙、人生、社会所有领域,其信仰之敬虔、观念之纯正、认知之深邃、情感之凝重、心胸之旷达,灵性之活泼,除孔子外远非其他先秦诸子所能及。我们需要从美学的本体论、伦理观、方法论、基本原则四个方面解读《老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