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心里百般滋味 [中华美食 百般滋味]
 

心里百般滋味 [中华美食 百般滋味]

发布时间:2019-07-28 09:38:08 影响了: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食物具有狂热爱好的民族。八大菜系,各色美味;中国人的交际离开餐桌基本上没办法进行;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剧的热播,“吃货”渐渐变成了热爱生活的代名词;朋友圈晒美食成风,简直可以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然而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曾经“好吃”和“贪婪”“冷漠”一起,一度成为了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固定印象。即便在今天,还是有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人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一日三餐之上,感到十分困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非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没有明显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给出了一个社会现象,即中国人对美食十分在意,而西方人对中国人热爱美食特别是在一日三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感到困惑,甚至“颇有微词”。这涉及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饮食及饮食文化的不同理解。其实,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蕴含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当然,有些国人对吃过于讲究,影响其工作、生活,也会得不偿失。就本题而言,无论考生是否赞同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饮食观点,只要理由充分,都是合乎题意的。   这是任何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的话题,不分城市与农村,不分男女老少,谁都不会缺少关于吃的或美妙或苦涩的体验,谁都能说出自己心中或高雅或俚俗的美食来。因而,这也是一个难以出彩的话题。正因为人人熟悉,考生容易写得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因为饮食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人事,考生又容易写得缺乏格调。所以,考生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尽量把文章写得有深度、有质感。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讲,考生首先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面,不妨赞赏中国人对吃的热爱。毕竟,对美食的痴迷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西方人的看法我们并不熟悉 ;其次,抓住材料的提示关键词“热爱生活”“文化”等立意,从生活态度、饮食文化等角度搭建作文的框架,奠定作文的格调 ;最后,要在写作过程中,对美食的制作过程、饮食文化礼仪等做细致的描写,使文章生动、有感染力。   1高分佳作   踏美食之路,觅世间之美   文/邓�j耀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一生多困厄,然而他对美食之追求却未曾厄于穷困之中。   逝者如斯,但中国人对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不曾因时光的变迁而动摇。古之先民对于美食的热爱,亦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他们怀揣着这样一份源自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在数千年的格物运化之中,于锅碗瓢盆之间,逐渐孕育出了属于中国的雅俗共赏的饮食文化。1   谈及中国的饮食文化,须臾也不能离开茶。   《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为饮食文化中“饮”最重要的一部分,从远古时代的传说起,就溶于华夏大地的水中,流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自陆羽始,中国有了茶学,也就有了茶文化。陆羽寻出了茶的真谛,并在寻觅“至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羡荣华、专研于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一句禅语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大雅之写照。   有大雅便有大俗。饮食离不开凡尘俗世、柴米油盐,而氤氲其间的大俗之气中也可能饱含大雅之气度。   苏轼乃一代美食家,所制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的《猪肉颂》看似一篇娱乐之作、俚俗之作,可那句“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不正是东坡那身处逆境之间,却能宠辱偕忘、乐天安命精神境界的体现吗?正是因为东坡豪迈旷达,热爱着大千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难之中还能寻求自己所爱之食。掺半瓢水,文火轻烹,烟不起,我们无从知道东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尝东坡肉入口即化的美味之际,我们似乎仍能体会到他那超乎美食之外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难道不是大俗之中亦有大雅吗?2   中国雅俗共赏的饮食文化乘着时间的白马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仍寄居在我们的味蕾之上。很多西方人将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看作“贪吃”与“靡费”,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而已。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自然衍生出了思想的差异,但终究会殊途同归。3   不同的文化水滴,都能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爱与追求。 4   2高分佳作   舌尖滋味,人生百味   文/解 睿   不必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也不必说步于江南可沐杏花春雨酌一壶清酿品二三糕点,也不必说驰于塞北戈壁当饮一碗烈酒就两斤牛肉,单是一本《雅舍谈吃》所载之北平美食,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中华美食包罗万象,但中国人的好吃更是举世闻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中国人的好吃是在挥霍生命。   难道好吃有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1   首先,美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就讲“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而“治大国如烹小鲜”“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思想也贯穿古今,成为执政者治国、平天下的一大重要理念。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许多传统美食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净洗铛,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既是一道美味营养的佳肴,又将苏子的故事传扬天下,何尝不是某种睿智的人生哲理的体现呢?   享受美食大可雅俗同乐。古今的文人雅士多喜做食谱,从帝王膳食至民间小吃,既可述其饮食心得,也可抒其人生感慨。古有袁子才做《随园食单》,一食一谱,皆是智者慧言;近有梁实秋《雅舍谈吃》,一字一句,尽是游子情浓。2   其次,美食不仅是中华文化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3   其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君不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季鹰思吴中;君不见,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多少游子归乡的情思。美食似线,总能轻易地牵动离人漂泊的心。   其二,饮食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知己好友,或高谈阔论,于八珍玉食中情谊愈笃;商贾之间,则推杯换盏,于觥筹交错间达成交易。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交际不离餐桌。对此,我们大可一笑应之。4   在中国,饮食的意义或许早已超出其本身用于满足人果腹之欲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关乎匠心、关乎情怀的文化精神。最后,借吃货的一句名言“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送给大家,愿你于舌尖滋味中,品得人生百味。5   低分病文   唯食不可弃   文/杨思岚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饮食,就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射影。面对西方人的困惑,流淌着五千年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大可不置可否,一笑而过。1   吃,已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需求。如果去到东坡故里,现在的人尚可尝到当年东坡发明的红烧肉,肥而不腻,色美味鲜。但我们所尝到的,又岂止那一盅美食?品尝着红烧肉,听店里老板笑谈当年东坡煮肉的趣事,美食下肚,余音耳绕,仿佛自己也穿越时空,与这位文豪来了一次促膝长谈。这是一次美食体验,更是一场文化之旅。2   更可贵的是,饮食在中国不仅仅是食品,还要向上追溯到食材的挑选和菜系的制作。《红楼梦》可算是一部写饮食、讲饮食、探究饮食的奇书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可见了不少精致的吃食:螃蟹馅的小饺、藕粉桂糖糕、各色奶油炸的小面果……凤姐儿更有一篇打趣的长篇大论,论的是茄子如何做出了鸡味儿。刘姥姥不由感叹:“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像这样的场面,大观园每天宴一回,便有一段相关描写。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可见是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里,成了过日子的一部分。3   回到现代,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再次带我们从地域差异、美食差异的角度,领略中国幅员辽阔的各种地域文化,领略中国厚重的历史底蕴。这不仅是美食的探寻,还是地理的探索、文化差异的感知、贵和重家庭的传统思想的继承。   古人曾言:“居不可无竹。”那么,中国人一定还“活不可无食”。如果说竹是高雅的象征,清新而脱俗,食就是人间的烟火,热闹而繁华。餐桌文化,油然而生。远自周朝,礼乐制度中就有关于天子、诸侯、士大夫吃食的规定。天子接待大臣,尤其是近臣,通常不在后世所想象的庄严的朝堂上,而在餐桌上宴饮。在食物散发的香气里,漫不经心地谈些家常小事,这样的场景可令后人神往了。   用以表达离别伤感的场地,往往在席间。一碗酒,劝君更饮,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也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代指离别。4   饮食折射出了整个中华文化的气质。在如今的快节奏里,中国人的独特恰是一种自古的从容不迫。5   病文升格   美食的性格   文/杨思岚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华美食可见出中华文化的性格。   所以,面对西方人的批评,中国人大可不以为然。1   “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传说诗人韩愈在病中品尝了的湖州雪藕,顿时沉疴顿愈,挥笔称赞其“冷比雪霜甘比蜜”。想那一片咬下去,汁滴饱满,满口生津,半口咬去,细如蚕丝,久久不断,真把人迷得神魂颠倒、乐不思蜀,别地儿的藕哪里比得上?而一桌真正的美食,主料、配菜,甚至连盛装的器皿都得精益求精,这是中华美食的第一种性格。2   要不辜负这些吸收日月精华、众采各地灵杰的食材,舵手是必要的。好舵手的经验,大多是从儿时奶奶、妈妈们一道道色香可口的菜中潜移默化来的。这个食材怎么削皮儿,配什么提鲜,那个食材怎么处理,注意别割破了苦胆儿……这些嘀咕的小事儿常伴随着厨房“咕噜”的卤煮声,伴随着勾人的香气一起钻进偷入厨房偷食的我们的耳朵里,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我们长大后做菜时的“温馨提示”,而一道道美食也在我们手里继续被延续、创造。一代代流传的美食,更是一代代流传的家族亲情。这是中华美食的第二种性格。3   东坡一生放荡自由享受生活,对美食的钻研可谓精妙。一道东坡肉是人所尽知、家常必做的。“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一首小诗不求押韵,诗人自摇自扇,火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浓,让人垂涎欲滴,难怪诗人又加上“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以畅己怀。这种闲适和雅致,就是中华美食的第三种性格。   古人曾言“居不可无竹”,那么,中国人定还是“活不可无食”。   竹是高雅的象征,清新而脱俗,食就是人间的烟火,热闹而繁华。而古人送别长亭外,要在青青竹棚中,摆设珍馐佳肴劝一饮,依依挥手不忍别……这是中华美食的第N种性格。4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品味中华美食的性格中,我们体会到饮食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中华美食也因此生生不息,代代流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