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研究|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研究|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9-08-05 09:56:25 影响了:

  摘要:针对装备制造业如何实现健康快速发展问题,从解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出发,剖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建议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重视装备制造企业横向协同发展与纵向协同发展、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来促进装备制造业专利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专利;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39-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不仅是一种法律手段,而且是一种市场策略。国外跨国公司通过制定专利战略,将专利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实施专利战略,把自己的科技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利用专利抢占市场制高点。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专利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利工作。但是站在国际视角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专利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虽然有少数大规模集团公司将专利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专利意识,更未实施或计划实施专利战略[1]。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   (一) 专利技术开发投入情况   R&D投入是衡量一国专利技术开发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各类装备制造企业R&D人员数和R&D经费近三年来均呈持续上涨趋势。从总量上看,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人员数以及R&D经费投入最多,而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投入最少,前者是后者的10倍,甚至20倍。研发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的一个主要因素。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显得微乎其微,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据统计,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全部研发费用,还不如国外大企业一家的科研经费多。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年研发费用约占其年销售收入的10%;日本日立制作所一年的研发费用就达10亿美元。   (二)专利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   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拥有量是衡量一国专利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数量上看,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各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近年来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为最多,而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均为最少,这与R&D人员投入以及R&D经费投入的多少不无关系。相对来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R&D人员投入以及R&D经费投入比较多,但是,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却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这些领域中,专利技术开发更加困难,创新技术专利化更具有复杂性。   从增长趋势来看,除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稍有回落外,其他装备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均呈稳步增长趋势, 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正在增强。以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仍主要由科研院所拥有,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装备制造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拥有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的愈演愈烈,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申请、管理、运用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步伐[2][3]。   二、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拥有的专利总量仍然较少,专利拥有量最多的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专利数量不到两万,而欧美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就达万余项。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增长,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不多。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增长率均高于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增长率,但是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各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也无法得以引进,如核电站用的核级泵和阀门、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技术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以创新为导向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创新的基础和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和研究开发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造成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脱节,而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并不意味着在市场上就一定成功,这在知识产权市场经营过程中必然遭遇难题。其次,近年来,装备制造业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经费依然紧张,与创新需求相差甚远。再次,专利保护意识淡薄,很多装备制造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专利战略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甚至认为专利战略就是拥有高新技术及高新产品,于是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高新技术及高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上,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最后,装备制造企业在对技术成果进行市场运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众多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与商品市场化的有效衔接上做得远远不够,以致专利技术投放市场并形成产业化的寥寥无几。拥有市场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如果专利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并销售出去、赢得利润,结果只能是投入越大,浪费越大。   三、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出路   (一)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作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相当有限,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争得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合理引进技术。这就需要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在优势领域加速自主创新,在劣势领域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大量申请外围专利[2]。   为以合理支出引进所需技术,企业引进技术前首先要弄清该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以免引进在中国已经失效的专利;其次要坚决抵制不合理的限制性竞争条款;最后要只向技术中有知识产权的部分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该价格应反应知识产权的有效期、有效国家、保护范围、许可类型,且与前三者成正比与后一者成反比。引进技术后要随时观察该知识产权的动态,一旦有充分理由证明或第三方提出其无效,则考虑停止支付使用费并要回本不需支付的部分;若一项许可包括几项专利,当有专利到期时,应及时调整使用费的计算基数和使用费率。   为避免日后发生侵权纠纷,企业要弄清技术提供方是否拥有和掌握该知识产权的独占所有权, 或至少是否有权转让它或向受让方发使用许可证,以及该转让或许可活动是否牵涉第三方利益,并在合同中规定,一旦发生侵权时,由技术提供方与侵权请求者交涉[5][6]。   (二)重视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发展   横向协同发展要求装备制造企业要善于组建战略联盟。企业要善于与高校、科研单位、其他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产学研之间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展开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相互许可、权利共享;此外,还要与其他同类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践表明,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有利于增强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支持的力量,在遭遇专利纠纷时,被诉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互相分担高昂的应诉成本,而且可以结合各自优势提供有利、充分的证据以取得更为有利的结果。纵向协同发展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协调运作。企业的发明创造主要是由研发部、设计制造部和工程技术部完成的,知识产权部门将其转化为知识产权,而该知识产权成果又是通过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进行转化的,因此,三者的合作和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三)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只有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他们提供施展创造发明的舞台,才能使装备制造企业有较快的发展。因此,一方面,企业要加大装备制造业专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规模宏大的专利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企业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要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政府资助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其中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在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机制的同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重视培养各种急需、紧缺的专业后备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为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装备制造企业要在全行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对那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和保护;要不断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7]。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自主知识产权: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J].求是杂志,2007,(131):55-57.   [2] 王文斌,等.发展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与经验总结[J].中国科技论坛,2007,(6):75-80 .   [3] 原毅军,耿殿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3):51-58.   [4] Y. Wada. Recent developments in Japa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y[J].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05,27(1): 31-35.   [5] 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8):1-8.   [6] G. K. Sobolski, J. H. Barton, E. J. Emanuel. Technology licensing: lessons from the US experience[Z].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5, 294(24):3137-3140.   [7] 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下游动态技术引进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约束――基于我国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2):72-8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