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公文范文 > 推动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
 

推动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

发布时间:2020-10-29 10:28:48 影响了:

  推动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

  疫情期间,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资料,欢迎参阅。

推动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

  篇一

  一、进一步稳定就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也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更直接威胁到就业市场的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2.0,较上季度大幅下降10.7,创指数发布十年来季度最低值。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为此,中央及地方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和助企纾困,密集出台大量政策举措,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蔓延,国内外因素叠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降,一些中小企业由“复工复产难”到“找订单难”,甚至出现“复工复产即破产倒闭”的情况。因此,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用工及融资成本,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手段。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疫情下的中小企业复苏,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入不敷出”,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高企,收入减少。因此,建议一方面适当下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最低缴纳5%降至3%,切实减轻企业用工压力。另一方面,建议进一步降低社保缴纳比例,如养老保险参照厦门、深圳等地做法,全国范围内企业缴纳比例统一调整为12%或13%。降低比例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保基金其他收入来源。

  2、积极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担企业用工成本

  疫情期间,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为此,一方面,建议政府以定向补贴等方式,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搭建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平台。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吸引更多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平台发布信息,促进供需信息精准对接。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社保缴纳指导性政策,如社保缴纳部分可由双方用工企业共同缴纳,并约定分摊比例。

  3、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与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大,且分散于百业百态,情况各异,金融机构风控难度较高,因此其融贷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众所周知,大量中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用户达成交易,在线上沉淀了海量数据,因此建议在政府指导下,金融机构与拥有大数据资源的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深度分析其生产经营信息,从而生成企业风险报告,计算出可贷款额度,确保安全高效地提供融贷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二、进一步做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举措。2020年伊始,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几乎陷于停滞,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此举既是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更为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提供了机遇。

  基于此,人社部、财政部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在上半年密集推出各项政策,如“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等,积极推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据人社部2020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线上平台实名注册总人次数达590万,包括农民工、城市蓝领等城乡各类劳动者。但相比庞大的农民工等就业群体,目前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仍存在着企业从事培训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接受培训劳动者偏少,培训资源供需不均等问题。从长远看,推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疫期“战时”举措,更是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未来方向。为进一步做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我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

  作为用人主体,企业对于人才技能的标准及要求最为了解,建议政府大力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该平台可优先纳入各地“两目录一系统”,享受国家相应补贴,同时针对部分在培训内容、技术、师资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全国性项目,各地政府可将其引入本地,与当地培训机构合作共建,带动本地职业培训发展。其次建议政府加大资金筹集和支持力度,将更大比例的保障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用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申请补贴流程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政府可直接将补贴发予培训平台,促使其更好服务中小企业。

  2、加大组织引导,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线上培训

  针对劳动者参与线上培训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少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设立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做到“一人一档”,逐步实现数据统计、过程监督、效果评价、资金拨付等功能一体化,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补贴标准及对象。对参加线上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群、残疾人求职者、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在培训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此外,建议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集中推荐最紧缺岗位及相关培训课程,便于劳动者进行选择学习,并鼓励“订单式培训”,实现“招、培、就”环节无缝衔接。

  3、提升服务质量,为构建灵活、有序市场体系打好基础

  建议政府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筹办线上职业技能平台,并给予一定职业资质认证权限,为其招生打开窗口。同时,需将补贴标准与市场培训成本挂钩,各地应避免补贴数额“一刀切”;在申领补贴流程方面,可进一步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长,为线上职业培训平台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务。

  三、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建设体系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指出:全国77.7%的县(市、区)设立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并向乡村延伸建立益农信息社。但该报告还指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过 60%的县(市、区)仅占3.9%,低于30%的县(市、区)占比达到39.6%。”由此来看,县域信息化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化人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挖掘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我建议:

  1、 搭建本地互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服务民众

  建议以县为单位搭建本地信息平台,引入生活服务相关功能。县级政府可以联合社会企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搭建符合当地县情的本土化、特色化信息平台,采用政府引领、企业运营、居民互动的模式,在发布政府公告、政策和便民信息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平台上的电商服务、求职招聘、水电缴纳、公交出行等功能,进一步服务好当地居民。

  2、 建设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快普及互联网应用技能

  一是建议政府积极选拔各类人才参与信息化工作,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以提高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政策引导、吸纳返乡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熟悉互联网,对网络技能有一定认知的人群,组建人才队伍,按需分配到县、乡基层工作岗位,从事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普及;二是加强基层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鼓励线上职业教育平台免费向基层开放部分课程,同时县级政府可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在县、乡开展专项培训,让基层公务人员和广大民众学会使用互联网工具工作生活,提升当地居民网络技能和信息素养。

  3、以数字经济驱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云旅游、线上问诊等新业态逐渐成熟,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县域经济亟需抓住数字转型的战略机遇,以信息化为引擎,实现升级跃迁。建议各地将本地特色工业、农业产业以及服务业,与信息化手段充分结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特色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篇二

  信息化建设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xx%的县(市、区)设立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并向乡村延伸建立益农信息社。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过xx%的县(市、区)仅占xx%,低于xx%的县(市、区)占比xx%,县域信息化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化人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挖掘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

  为此,姚劲波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一是搭建本地互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服务民众。姚劲波建议,以县为单位搭建本地信息平台,采用政府引领、企业运营、居民互动的模式,在发布政府公告、政策和便民信息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平台上的电商服务、求职招聘、水电缴纳、公交出行等功能,构建符合当地本土化、特色化信息平台,进一步服务好当地居民。

  二是建设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快普及互联网应用技能。姚劲波认为,应当积极选拔各类人才参与信息化工作,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政策,引导、吸纳返乡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熟悉互联网的人群,组建人才队伍,从事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普及。此外,还应加强基层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鼓励线上职业教育平台免费向基层开放部分课程。同时,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在县、乡开展专项培训,让基层公务人员和广大民众学会使用互联网工具工作生活,提升当地居民网络技能和信息素养。

  三是以数字经济驱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姚劲波认为,特殊时期,直播带货、云旅游、线上问诊等新业态逐渐成熟,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他建议,将本地特色工业、农业产业、服务业,与信息化手段充分结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特色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篇三

  与发达省份相比,县域经济不强仍然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全域高质量发展就缺乏块状集群和点面支撑。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打破思维定势,超越传统路径,能优先集聚的优先集聚,能率先发展的率先发展,通过发现“空白点”、找到突破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随州1至7月出口农产品位居全省第一。除香菇外,茶叶出口作出了贡献。随州不是茶叶主产区,但能成为我省茶叶出口大市,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改善经营模式、开发新型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基础上,利用香菇出口形成的理念、经验和机制,带动了茶叶出口,从而突破了“吃资源饭”的老路,蹚出了打开市场的新路。要因地制宜引进培育更多有终端产品的头部企业,带动资源要素聚集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通过再造提升产品功能、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流通功能、服务功能等,推动一家企业、一个产业、一方经济获得竞争新优势。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为区位决定论、条件制约论所困,而要敢于、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全国一些看起来“零资源”的县域做起来的大产业,靠的就是强烈的市场意识,不断适应、主动求变,在“夹缝”中撬开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思考和谋划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必须跳出县域看县域,在全球、全国和区域发展的大视野中捕捉市场需求、寻觅发展机遇,探索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合作,提高一县一品、一城一品、一地一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才是一条符合实际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县域好,全省才能好;县域强,全省才能强。要在“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中发掘潜力、开拓空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精益求精,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推动湖北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为我省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篇四

  1.补“体制机制”和“制度供给”短板

  更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抓手,没有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没有新的创新型政策供给,就很难有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需要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繁荣为目标,以促进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手段,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的有效方式,转变目前乡村经济发展的家庭化、作坊式、碎片化等不适宜市场经济竞争的传统组织模式。

  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域是行政管理职能最全面、财政独立、具有经济发展规划自主权的最重要的基层行政机构。但长期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中国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行政区划太小,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导致各行政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发展规划分割,往往导致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因此,应以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为导向,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县域乡镇区划的调整等,形成有利于经济组织高效率、高组织化的行政区划。改革的重点,一是合理适当扩大县级、地级行政区域范围(合并一些县、地),以起到很好的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区域间发展规划协同的目的。二是积极推进“扩权强县”的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多发展自主权,推动县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使县级政府合理的运用下放的治理权限,强化基层组织活力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担当,特别是要着重解决好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三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协调组织、规划和促进更大区域的协同化、一体化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布局,实现更大区域的协同共赢、多赢发展。

  2.补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短板

  补“经济结构”短板,科学规划要先行,规划也是发展的基本蓝图。“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当代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为观察视角,深入洞察特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践行“优势化发展、潜力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实现“一县一策”,“一县一规划”,擘画好特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蓝图。

  振兴乡村、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齐步走”,应“分类分区,递进式规划”!应基于区域的区位特点因地制宜和分类分区,规划先行,阶段性、连续性、递进式地建设成千上万的“乡村振兴区”“产业复兴区”,作为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更多的区域发展。

  补“产业结构”短板,还需要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一是系统总结推广微观实践中的典型创新经验,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二是依托农业和生态环境资源特色,进一步探索特色农业、绿色产业等的有效组织模式,尤其是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

  最后,还应积极促进县域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发展的大方向。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在深入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发改农经〔2017〕1451号)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方面,福建省建宁县就积极探索形成“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农业+乡村旅游”模式等,对带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就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3.补“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短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根本出路还在于人才和科技,特别是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新型人才和人才技能,只有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大力应用新技术,才能创造新产业、发展新经济。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谁振兴乡村”的问题。没有产业技术人才,就不会有相应产业的发展。因此,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和经济主体,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培育新兴产业工人,是县域经济发展和振兴乡村的关键。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人才带动技术引进和应用,提高产业发展、经济结构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才有出路和希望。

  解决“谁振兴乡村”的问题不能光靠喊口号,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长期政策措施!在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法国作为欧盟第一的世界农业大国和强国,在农业人才培养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想当农民需“持证上岗”(获得农业专业证书);二是农业学校和农业培训机构众多,法国农业部网站资料显示,仅2017学年法国全国有806个农业教育机构、371个学徒培训点和495个成人教育培训点;三是“农学生”补贴高、生源广、数量多。以上因素决定农业教育在法国很受欢迎。

  4.补“资本”短板和“金融服务”短板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培育壮大民营经济主体,尤其是在资本支持、金融融资服务方面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因此,补“资本”短板和“金融服务”短板,关键是强化政府针对性的金融融资服务,一方面,农业是弱势产业、低利润产业,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法律开道,财税随行”,确立农业发展的国家法律地位,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直接资本支持和补贴,坚定地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性经费补贴。特别是在农业对外开放、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加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竞争的新形势下,更加需要政府“出手”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本补贴。这方面,就可以充分借鉴欧盟就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以稳定对农业发展补贴的制度。另一方面,应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发展基金和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服务水平和服务便捷程度。比如: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担保收费标准,免除反担保规定,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搭建政、银、企、保多方合作平台。

  5.补“基础设施”和“区位发展”短板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公平交易与双向流动,以城市发展反哺县域、辐射和带动乡村振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补“基础设施”短板、“区位发展”短板就要打破“城乡二元发展”和“城乡畸形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应分区分类、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递进式、阶段式、连续式建设和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衔接,加快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