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家禽的孵化技术论文]家禽育种技术研究所
 

[家禽的孵化技术论文]家禽育种技术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8-07-30 07:12:46 影响了:

  家禽孵化可分为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家禽的孵化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家禽的孵化技术论文篇一

  我国民国时期的家禽孵化技术

  摘 要:我国的人工孵化法,在清代和民国初年,形成了炕孵法、缸孵法和桶孵法三种代表方法,民国时期传统方法继续应用,同时有了初步的改进。机器孵化法已经得到应用。

  关键词:民国;人工孵化技术;改良

  1 我国古代家禽孵化技术

  我国家禽孵化技术历史悠久。《夏小正》中有“正月鸡桴粥”的记载,《逸周书》有“大寒鸡始乳”的记载。这两条记载说明大约在先秦时代,先民已经把“正月”或“大寒”作为孵鸡的合适时令。

  在春秋战国前,鸭和鹅也成为了人工饲养的家禽,由于社会对鸭和鹅需求的增加,到了汉代,在自然孵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寄孵技术。寄孵技术是把鸭蛋交给母鸡来代孵的技术。东汉《风俗通》“鸡伏鸭卵,雏成入水”的记载,就反映了这一技术。这是一种原始的人工孵化技术。

  到了宋代,发明了鸭卵的人工孵化技术。如《调燮类编》中载:“凡鸭皆雄癔雌鸣,重阳后始肥,清明后生卵即内陷。伏卵闻砻磨声即断而不成。无雌抱者以牛粪妪而出之”。“以牛粪妪而出之”即以牛粪发醉产生热量或燃烧热来孵化鸭卵。同时,广东还有“汤�鸭卵出雏”,浙江“火培鸭卵出雏”等。其中所谓“汤�”即将鸭卵放入热水中“汤”约片刻,然后包入棉絮中,到期即可出雏,所谓“火培”即用火加温的方法。为我国传统人工孵化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从这些孵化方法看,当时孵化技术已达一较高水平。

  人工孵化是我国家禽养殖史上的一次飞跃。人工孵化技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清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专业性的“哺坊”的出现,是我国传统人工孵化技术成熟的标志。

  在清代和民国初年,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工孵化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代表方法:炕孵法主要盛行于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西北),以通州法和东昌法为代表;南方以桶孵为主,桶孵又分为潮州法和广州法;缸孵法盛行于长江流域,以扬州法和萧山法为代表1。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经验和技术。以炕孵法为例,其热源主要是用干草焚火,或细木柴。炕孵法的温度是其成败的关键,对此《幽风广义》总结说:“火枪莫巧,只要人殷勤看待,温和之气不绝,不唯出齐,并速而无坏。若乍寒乍热,不唯出之不齐,卵亦多腐坏不成”。对于怎样掌握合适的温度,人们创造了“看胎施温”的方法。如《哺记》照法一段谈到:“尽垒其室,穴壁一孔,以卵映之。次日即见一小珠,熠耀其中,甚亮而白,三日,其珠渐红而稍大,四日,色正红,如小钱样,五日,如大钱而略似血残,六日,见血生头,状如蜘蛛,是日或间有坏而迟者,是为六日危。七日,生眼一只,黑细如莱子,雄左而雌右……”,这些观察细致入微,在清代能达到如此水平,实在难能可贵。

  2 民国时期的孵化技术

  民国时期传统人工孵化技术还在大多数地区广泛使用。山东东昌法为代表的炕孵法盛行北方,其特点是:“其孵化室,土人号曰暖房,盖因其法,系以火炕盛卵而孵化,故有斯名也。其构造,即在普通农家之屋内,砌成一丈长,八尺宽,二尺高之土炕,炕面铺以五寸厚纸麦秸,而以木材燃火加热,达相当之温度时,即在麦秸上叠卵二层,然后盖以棉被,在火炕上,又有木架二层,距炕约二尺半左右,至十一日时,即将炕上之卵移至最上层,至十五日时,复移下中层,如斯每日转卵五次,工人日夜看守,以皮肤之感觉,而定温度之高低,普通由清明孵起,至五月初止。”

  盛于长江流域的缸孵法的特点是:用普通之水缸,砌于一小灶上,灶有一炉口,可放入盘铁,盘铁上可以放碳,即以此盘为炉,�底垫土数寸,铺以麦草,草上置疑特制之柳篓,即为装卵之具。当放蛋时,每放蛋一层,铺草一层,盛卵之多寡,因缸之大小而不同,高二尺半,直径一尺八之水缸,普通可放蛋五百,缸上有盖,盖上留一小孔,孵化时将卵放入柳篓内,然后在铁盘上烧木炭火,以缸内温度合宜为度,检查温度法,该技士以手触�边,即可知也。放卵后第一日不行转卵手续,此后每日转卵四五次,到第十七日即将卵由缸移至架上。所谓架者,是以木椽�成,又以高杆为底,上铺以碎草,蛋即平铺于其上。然后覆以棉被,即以此棉被之厚薄而调节温度之高低。其热源是室内火炉所生。据云,每二人仅可管理六七缸。常留有一空缸,为转卵用。

  南方桶孵法以潮州法为代表,其特点是: 用普通的房舍作为孵化室,孵化室里的设备主要是暖炉和卵床。暖炉以竹篾编成,为无底形长篓,长篓盖以无孔密底的竹制盘盖,长篓内糊以绵纸两层。卵床用木板于室内近墙处一边,距离约2.5尺左右堑成长方沟渠形,然后将暖炉置放其中,每距四五寸放一个,倾入谷壳于周围将其空隙充实,暖炉底亦垫以5―6寸厚谷壳,暖炉口须与垫板齐高。暖炉之多少可视需要而增减,但不得少于两个。加热方法是将卵于入孵前用阳光照射或炭火烘烤,或用炒谷使卵本身温度增至华氏101―102度,用麻布将卵包起放入暖炉中,然后将谷炒热放入暖炉。一层谷上放一层蛋。最后加盖棉絮及麻袋用盘盖密封保温。

  种蛋在篓内孵化后,乃移上摊床,此时即用棉被覆盖,使保持温热不致发散。

  随着民国时期西方畜牧技术的传入,中国学者在参考西方技术的基础上,也对中国传统人工孵化法进行了局部改良。如曾礼堂对广东的人工孵化法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个焙蛋室,“附设于孵化室内,其用途为焙热种蛋,促进胚胎之发育,以备放下炉桶孵化者。室之大小无一定标准,因焙蛋之多寡而定,但为温热之易于保持,及减少意外发生起见,不宜过大,最大以仅容二列之焙蛋箩为限,是以在许多条件与因子支配之下,焙蛋室宁取其数目加多,万勿其取阔大。室内横贯数层之木棒,或铁条,每隔放置一浅竹箩以便盛蛋之用(第三图)。层数由四至五六层,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因各层温度之高低不同故也。每层距离约一英尺,最下层(地面)燃烧木炭屑,并覆以木灰,以使温度之调节。第一之蛋箩内,通常不放蛋,只放置棉布麻包之物,避免过高之热力。”“有两间(哺坊,作者注)采纳作者之意见,用特建之孵化焙蛋室,于是省去许多劳力与时间而能焙多数量之蛋,免去天时人事之限制。”经过这一改进,此种传统的孵化法对天气的依赖性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民国时期,机器孵化法得到了初步应用,对于孵化机的结构也有了详细的描述。如余英敏的《鸡蛋人工孵化变迁之研究》解剖了一款水热孵化器,详细描述了其结构。其构件主要有孵卵箱,调节器,温度计,水管,蛋盘和作为热源的灯,孵化器的整机如下图:

  图片来源:余英敏:《鸡蛋人工孵化变迁之研究》,《农声》,1935年第186期。

  这种孵化器温度、湿度可以控制,大大减低了对环境的依赖。从事养鸡业者,也开始研究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孵化的影响。如吴克敏翻译的《孵化中湿度高低对于鸡孵物理化学变化之关系》一文,对湿度和孵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有了如下认识:1、对于胚胎的发育,湿度高发育快,低则发育慢。2、胚胎发育周期,显著的受到湿度高低的影响。3、胚胎发育中,钙的同化作用在高湿度中为佳。4、孵化第十九日,高湿度中,死亡率有增加趋势。5、影响蛋黄的生理变化,可能降低胚胎的生活力。6、湿度对于卵壳膜含水量有关,如过多时,使胚胎不能自由转动,并阻止其呼吸,妨害孵出。

  余论

  中国的孵化技术,到民国时期三大人工孵化法已经成熟,近代科技也已经影响传统的孵化技术,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群,李士斌:《我国养鸭史初探》,《畜牧兽医》,

  [2] 马孝劬:《中国古代的家禽孵化技术》,《中国农史》,1981年第1期。

  [3] 刘启贤:《满洲炕鸡孵化法》,《农业进步》,1936年第4卷第2期。

  [4] 郭万林等:《土法孵化之研究》,《新农村》,1935年第24期。

  [5] 畜牧组:《潮州人工孵化法的介绍》,《江西农业》,1951年第1卷第3期,第58页。

  [6] 曾礼堂:《广东人工孵化法之研究》,《农声月刊》,1937年第203与204期合刊,第

  B15―B16页。

  [7] 曾礼堂:《广东人工孵化法之研究》,《农声月刊》,1937年第203与204期合刊,第B13页。

  [8] 余英敏:《鸡蛋人工孵化变迁之研究》,《农声》,1935年第186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家禽的孵化技术论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