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报告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19-01-15 03:55:45 影响了:

  [摘要]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学创新讲究的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物新课堂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个人对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教学创新 历史学教学 教学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中的第一要素,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一、教学观念要创新
  
  从教育和心理学来看,“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活动”。
  1.我们都知道,历史都是过去的,而现在和未来以后都会成为历史。历史教学之所以要创新,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和未来。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
  2.当今社会,我们正处在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时代,其核心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理念。另外,我们习惯性用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化科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本不错,但却有不足,这容易使学生陶醉其中,形成妄自尊大的狭隘心理;我们还常把落后归结为近代西方的入侵,封建专制的腐朽,这容易使学生陷入简单的政治经济决定论,而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意识、思维等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科技曾取得多方面的高度成就,也曾出现过重视科学技术的党派,但这些多是中国文化主流之外的产物。
  
  二、教学模式要创新
  
  教育教学强调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讨论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要求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
  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敢于大胆创新。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注意观察、倾听并参与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肯定其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在教学中,大胆使用历史假设。例如:战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是李冰在治水过程中一项伟大的创新实践。为让学生体验都江堰修建的艰难,感受李冰为首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假如你是李冰,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材料、设施的条件下,如何在汹涌澎湃的岷江中流作堰?你的设计与李冰有何不同?分组讨论后讲出你的设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大胆设想……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元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放飞思维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创造独特、新颖的形象。问题是放飞想象的钥匙,通过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要素,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教学评价要创新
  
  在教学中,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作用。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对发挥教学导向功能,促进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教学评价,只是单纯注重评价教师讲授情况,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评价的创新,应突出全面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应包括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学的评价,教师对自身教的评价及第三者对执教人的综合评价几个层面。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突出对学生重在激励,鼓舞学生学习的士气。历史课堂上,如不管对错与否,一律真好、真棒的灌迷魂汤的做法,这种评价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其思维独创之处,有待完善的方面,明确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勇于发散思维,求新、求异,对学生的评价中,明确学生的肯定之处与不足的方面同等重要。
  总而言之,教学创新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中学历史教学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施教学创新的实践探索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创新的第一要素。如果教师自身处于缺乏创新思维状态,没有教学创新精神,是很难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应当成为教学创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正确认识学生,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0,(8).
  [2]钟志贤.理论参照:今天怎样当教师.教师博览,2000,(7).
  [3]冯天瑜.中国文化特征.中华书局,1989.
  [4]冯天瑜.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