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为了设想 工作设想
 

为了设想 工作设想

发布时间:2019-02-12 04:41:47 影响了:

  2010年7月,坐落在中国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的轻武器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进入到展品筛选及处理阶段。在众多的库存枪支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支外形迥异的国产自动步枪。经过查阅档案资料以及走访当事人,最终确定了它的身份和来历。这支鲜为人知的自动步枪,见证了我国轻武器研究工作者即使是在最为动荡的岁月中,依然坚持为国产轻武器的发展而忘我工作、探索的一段历程。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支步枪的主研制人员邓福章、郭明,他们由这支枪谈起一段在“文革”特殊年代,年轻的他们在自动武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大胆提出:药简短后坐式自动原理
  
  1963年,我国第一支完全自主研制的63式自动步枪正式设计定型,随后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63式自动步枪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轻武器由仿制阶段进入了自行研制阶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批量生产的63式步枪的性能无法满足部队各项使用要求,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和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66-136”项目于1966年正式立项,旨在研制一款替代63式自动步枪的新型自动步枪。该项目仍然采用科研单位、工厂和部队“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二。八研究所科研人员联合兵工厂以及军队修械所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
  在“66-136”项目进行初期,设计人员在对56式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进行参考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如果适当增大枪机的闭锁间隙,枪弹击发后使火药燃气带动弹壳推动枪机后坐,从而使枪机获得足够的速度实现开锁,那么即使枪支没有导气机构也能够完成自动循环。当时,设计人员将这一未经实践检验的自动原理命名为“药筒(弹壳)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并开始着手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66-136”项目共提出6套设计方案,有3套方案加工出了样枪,其中就包括采用药筒(弹壳)短后坐式自动原理的方案。
  然而,“66-136”项目开展之后不久,就因受到政治运动影响以及行政体制变化等而被迫中止,项目组的研制人员也大多被分派到各军工厂。
  
  启动701项目:继续探索之路
  
  1970年初,208研究所划归解放军总后勤部。总后勤部再次下达了研制新型自动步枪的命令,于是,在“66-136”项目的基础之上,代号为“701”的新项目正式立项,之前分派到工厂的设计人员也陆续被召回,这样关于药筒(弹壳)短后坐式自动原理的探索也得以继续。
  701项目于1970年3月启动,当时对这一步枪提出了以下战术技术要求要求:使用56式7.62mm弹。全枪质量小于3.2kg(带容弹量20发的空弹匣),全枪长1300mm左右,单、连发精度不低于63式自动步枪;武器寿命8000~10000发。能发射枪榴弹。可适应各种复杂气象、地理条件;立足于国内材料,并且来源充分;工艺性好,便于大量生产。
  由于此前“66-136”项目打下的良好基础,因而在701项目下达3个月后便推出样枪。1970年6月,701项目的第一批3支样枪试制成功。该枪采用药筒(弹壳)短后坐式自动原理,机头回转式闭锁方式,击锤回转式击发机构。该枪没有导气机构,复进簧及其导杆设在枪管上方,复进簧前端与机体连接。与56式半自动步枪及63式自动步枪类似,701自动步枪枪管下方设有可折叠的三棱刺刀,为了简化生产工序并便于携带,701自动步枪配用容弹量为10发和20发的直弹匣供弹。全枪长1360/1070mm(刺刀展开/刺刀折叠),空枪质量不超过3.2kg。
  同年7月,设计人员对3支样枪进行了摸底试验。由于701自动步枪首次采用药筒(弹壳)短后坐式自动原理,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试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采用药筒短后坐自动原理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射速过高,使枪机开锁较早,火药燃气后泄,造成弹膛熏烟严重。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人员最初设想采用速燃发射药,使枪机开锁前火药完全燃烧。经试验表明,该方案降低烟气的效果比较明显,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自动机工作不稳定。随后,设计人员将工作重心重新放到枪支结构改进上,先后尝试了改变弹膛锥度、在弹膛部位开环形槽以及在弹膛部位加装活动套等改进方案。
  改变弹膛锥度设计人员首先尝试改变弹膛内部与弹头及弹壳颈部接触位置的锥度,以延迟弹壳后退的时间,从而减轻弹膛熏烟状况。但试验表明此种方法降低烟气的效果不明显。
  在弹膛部位开环形槽 在改变弹膛锥度的尝试未见成效之后,设计人员及时改变思路,改为在弹膛内部开环形凹槽。枪弹击发后,高温高压火药燃气使弹壳膨胀变形而嵌入环形凹槽,达到阻滞熏烟外泄的目的。采用这种改进措施的样枪在试验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设计人员再接再厉,又进行了在弹膛不同位置开槽以及开不同形式的槽对枪机运动的影响及降低熏烟效果的试验。经过反复试验,设计人员得出以下结论:在弹膛尾端向前15~18mm处,开长度为2.5~4mm的环形凹槽效果最好,既可有效减少熏烟,又能保障枪机动作灵活可靠。
  在弹膛部位加装活动套 在弹膛部位开环形槽方案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另一组设计人员还进一步提出了在枪管节套与枪机之间加装活动套的方案(如图所示)。其中活动套与枪管节套之间加工有1.1~1.5mm的闭锁间隙,枪弹击发后,活动套作为枪管节套与枪机之间的传动结构,能够起到延迟枪机开锁的作用。但其降低熏烟的效果不如在弹膛部位开环形槽方案明显,同时还增加了枪支的零件数量,提高了生产工时,因此该方案最终未被采用。
  在射击精度方面,由于701自动步枪初期整体可靠性较差,100m距离精度试验的最初结果R50值仅为9.4cm,Rloo值为31cm,与设计要求(R50值为5cm、R100值为12cm)相差很大。针对这一结果,有设计人员提出:射击时,弹壳撞击枪机是否对射击精度产生影响,也就是药筒(弹壳)短后坐这一自动原理是否存在精度低的缺陷。为了验证这一问题,设计人员特意将一支63式自动步枪改装为采用药筒(弹壳)短后坐自动原理,并将该枪的射击精度与改装之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相差不大。这个试验说明全枪结构安排合理时,药筒(弹壳)短后坐自动原理对散布精度的影响很小。之后,设计人员从全枪各零部件之间的结合松紧度、枪机开锁前自由行程的长短、枪机后坐压倒击锤的时机(枪机压倒击锤时,二者必发生碰撞,此碰撞动作发生的时机不合适时,会对射击精度产生影响――编者注)以及枪管质量等四个方面对散布精度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调整与试验,1972年8月,701自动步枪在100m距离的散布精度达到了R50为5,29cm、R100为12.55cm,与最初的精度水平相比有了明显提高,接近设计要求。
  正当701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各方面的性能指标都在趋于完善的时候,由于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701自动步枪项目再次被迫中止。
  
  后续发展:某些设计得到沿用
  
  1970年代末,我国的轻武器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迎来了“第二个春天”,701自动步枪的后续型号――步5式7.62mm自动步枪就是在这时立项的――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武器正是步5式步枪。
  步5式自动步枪将前者采用的药筒(弹壳)短后坐式自动原理改为了传统的导气式自动原理,从而大大提升了枪支寿命及可靠性。此外,该枪采用了整体式机匣,对弹匣插口、照门等部件也进行了修改。在国家试验基地进行试验时,步5式自动步枪顺利完成了各个项目,令基地工作人员赞叹。应该说,步5式自动步枪拥有如此优异的性能,得益于701项目期间,设计人员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步5式自动步枪没有能够正式定型为制式武器。不过,在步5式自动步枪基础上研制出的82式7.62mm枪族(详见本刊2003年第4期《鲜为人知的82式班用枪族》一文)以良好的综合性能通过了国家试验场的各项定型试验,并被定型为82式7.62mm枪族。
  701自动步枪虽然未能进入定型阶段,但它为我国轻武器行业锻炼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为后续产品的开发研制积累了宝贵财富。同时,701自动步枪也见证了我国轻武器研究人员为国产轻武器的发展进步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