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 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 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

发布时间:2019-02-25 03:56:04 影响了:

  摘要: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对外依赖风险增大,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发展的外部环境正日趋复杂,本文就世界能源格局与我国能源安全作一阐述。
  关键词:中国能源;安全;国际环境
  
  伊拉克战争后,我国能源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全球能源格局加速调整,美国的控制力增强,俄罗斯的影响力上升,我国能源来源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面临美国的钳制,日本的竞争,俄罗斯的戒心,跨国公司的挤压。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高度,纵横捭阖,全球规划,综合设计未来能源安全目标。
  
  1全球能源格局加速调整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后,加上**活动全球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对能源安全的威胁增大,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
  1.1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国倾斜,美国的控制力增强
  阿、伊战争打破了世界地缘政治原有格局,美国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在中亚,美国借反恐占领并驻军阿富汗,瞄准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从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里海油气资源。在中东,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最终征服了觊觎已久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资源国,使得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54%、排名居前四位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和科威特尽在美国的掌控之下。在西非,近年来美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并谋划从欧洲调兵进驻几内亚湾,控制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片“后备油库”。在北美,美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独霸加拿大的油气资源,控制着墨西哥湾的开采权。综上所述,美国通过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手段,控制着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其能源地缘政治战略的全球布局已基本到位。
  1.2市场格局有利于俄罗斯,中东地区的影响不可低估,供求地域失衡须关注
  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俄罗斯―环里海石油圈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开发,尤其是美国控制下的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国际油气市场原有格局被打破,但欧佩克的市场控制力依然不可低估。
  1.2.1俄罗斯的影响举足轻重。从近中期看,俄罗斯的战略卖家地位凸显。据英国石油公司统计,俄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储量的5.70%(天然气占30.50%)。近年来,俄石油业发展态势咄咄逼人,2003年年产石油4.228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0.70%,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国。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统计,2003年沙特日均产油848万桶,俄为849万桶。2006年1月,俄日均产油量提高到923.60万桶,沙特则降至919万桶。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俄罗斯正在加紧国内输油管道的铺设,同时利用其在中亚和中东的传统影响力,以获得更多的出口份额。
  1.2.2海湾地区依然具有战略影响力。从中长期看,无论市场格局如何变化,世界最大的石油供应地依然在中东。据美国石油公司统计,该地区2002年石油产量占世界的28.50%,但已探明储量占65.40%,储采比达92年(全球为40年)。伊拉克重建、沙特石油业私有化、全球油价走低等因素,可能使国际资本逆向注入质量高、成本低的中东地区,使该地区迎来新一轮石油开采高峰期。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00-2030年间,该地区的石油生产将年均增长3%,占全球石油供应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8.10%升至42.90%。
  1.2.3供大于求的格局会持续,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地域失衡更显突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油气产业将处于一个稳定上升期。数字化油田、新技术开发,将使全球油气探明储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加拿大和委内瑞拉油砂田(储量估计高达1.60~2.50万亿桶)的开采将成为可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未来30年世界油气供应充足,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地域失衡严重。全球石油供应增量的80%将来自欧佩克,其中中东占67%。消费增量的69.30%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增势最猛,占37.80%。北美、西欧、亚太等消费国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25%。此外,**组织跨国化,**活动全球化,以及中东等产油成为**分子滋生地,将使能源安全、尤其是设施和运输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增大,油价波动将更趋状态化。
  1.3竞争的焦点在于管道和资源瓜分,争夺异常激烈
  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和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能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一方面油气管道的争夺成为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输油管道比拥有油气资源更重要。在里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主开通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和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输气管,通过控制里海油气运输走廊遏制俄罗斯,打压伊朗。在远东,日本不择手段与我国争夺输油管道走向,力争俄罗斯的油气开采权。另一方面油气资源争夺激烈。近年来,美欧日政府背景颇深的埃克森―美孚、阿莫科、加利福尼亚、壳牌、英国石油等世界顶尖跨国石油公司几乎已全部拥入中亚、安哥拉、加蓬等非洲石油资源;近期,它们还将虎视眈眈地瞄准伊拉克油田的重建和沙特石油业私有化。
  
  2我外部竞争压力增大
  
  全球能源格局调整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不可多得的机遇期,但我国面临的围堵和挤压有增无减。
  2.1面临美国的多方钳制
  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美的战略目标一致,即都希望价格稳定与供应充足,但利益严重冲突。尤其是伊战后,美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着除俄以外的世界主要油气资源,意味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将直面美国的围堵。
  首先,与我能源合作密切的国家往往是与美政治上敌对或有距离的,如伊朗、利比亚、苏丹等。美担心我与之进行“武器换石油”交易,打乱其反恐和打击“无赖国家”战略。其次,美舆论散布“中国对国际能源市场构成巨大压力和威胁论”,视我为“不稳定因素”,称“中国全球找石油”将对国际能源市场构成巨大压力和威胁,如果没有一个全面制定好的遏制中国成为一个同美国一样石油消费国的战略,那么一场超级大国的冲突不可避免等等。第三,美国军事上控制着我主要石油进口地和海运通道的安全,政治上掌控着我进口石油的阀门,市场上通过其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我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加之中美意识形态分歧,我能源安全受制于美,我国家安全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2.2面临日本的敌意竞争
  日对我“走出去”战略有一种“神经过敏症”,尤其是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走向问题上,日惟恐落后于我,孤注一掷与我争夺,显示出不达目的不罢手架势。
  首先是首脑外交开通。为先于“安―大”线(安加不斯克―大庆)修建“安―纳”线(安加不斯克―纳霍德卡),日本政府官员频频向俄发动外交攻势。2003年1月和5月,小泉首相再度访俄,会晤普京总统,签署“俄日行动计划”,强调能源合作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3月和7月,日本资源能源厅长官再次访俄,表示将在财政上支持西伯利亚油田开发建设。直到2005年7月,俄表示将修一条“泰纳线”(俄泰舍特―纳霍德卡)一度成为东亚各大媒体头条的“安大线”、“安纳丝”之争遂成为历史。其次是金钱外交铺路。除日企业已向“萨哈林-1”和“萨哈林-2”项目80亿美元外,日政府表示,将向俄提供70亿美元的资助。今年还表示可以提高到90亿美元,条件是莫斯科将这项工程的优先权给予东京,而不是北京,日本已经做好了向“泰纳线”提供融资的一切准备,一旦俄方提供令其满意的条件,日本的资金可以随时到位。同时,日本宣布支持俄罗斯加入WTO。
  最后,关于中日东海资源之争日趋激化。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行乘专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春晓”三大天然气田进行视察后指责“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随后,日本政界中的右翼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2.3面临俄罗斯根深蒂固的戒心和多重因素制约
  中俄能源合作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双边经贸合作的纯经济问题,它正演变成一场政治、安全、利益、外交等错综复杂的大国外交博弈。
  一是“中国威胁论”作梗。我经济迅速崛起与俄持续衰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威胁论”在俄高官和百姓中均有市场。俄媒体不时出现“人口威胁”、“经济扩张”、“麻烦伙伴”等言论,抵毁中俄合作。一些官员亦不时放言,称与我合作“有害”、“威胁国家安全”等。二是俄内部政治博弈。石油寡头对俄政治时有染指,克里姆林宫对其不时使用“橡皮警棍”。尤科斯石油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后,反对修建“安―大”线的势力集团更有机会以此做文章,使中俄能源合作复杂化。而更深层的矛盾是,中俄管线建设已牵涉到俄中央与地方、中央与石油寡头、石油寡头之间的利益之争。三是俄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在远东能源开发中,俄以我合作促日加入,扩大讨价还价余地,以期获得更多利益;以建“安―纳”线,试图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四是大国关系的影响。反恐及伊战使俄、美、日、中关系加速调整,错综复杂的“四角关系”使中俄能源合作演变成一场名副其实的外交博弈。加之普京政府奉行东西方平衡政策,在与我进行能源合作时,俄自然要考虑平衡与美日关系。
  2.4面临跨国石油公司的强大挤压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80%的优质油气资源的开采权已经落入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壳牌等美欧大跨国石油公司之手。我国所能得到的是已经开采,被其弃之的地区、高风险或战乱地区、新开采地区(如中亚、俄罗斯等)。然而,即使在这些地区,我也面临跨国公司的刁难,如壳牌公司力阻我中石化和中海油公司进入北里海地区等。
  总而言之,鉴于以上形势应当及时调整我国能源战略,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体系,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显得尤为紧迫。作为第二大能源进口国,能源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之大事”, 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了达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胆识,还需要过人的气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