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人生如题各种痴 人生三题
 

人生如题各种痴 人生三题

发布时间:2019-04-06 05:37:09 影响了:

  两个和一个  贪婪者多无成,因为他们的两只手总想一手抓住一个。  求实者则不同,他们晓得自己的双手只宜捧出一个东西。  真理往往是最朴素的,成功的哲理往往是最平实的。天才成功惟平实,这几乎是万古不破的证言。
  狗熊掰棒子式的人多了,世间充其量也就多了一些天才的毛坯和智慧的半成品。心易旁鹜的人多了,世界上也就多一了些聚众于蚁穴、尾随于喜丧的人,使得本来可以获得创新生涯的许多年华,虚掷在心猿意马的无谓消耗之中。
  德国大诗人歌德集60年之精力,心无旁鹜,专攻《浮士德》之创作。其间,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不可谓不多,但都未能把他的魂儿勾了去。浮士德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另一颗灵魂,成了他生命性灵赖以存活的根本。他不断地排斥着“第二个兴趣”的侵犯,他不断地从发展“第一个”、亦即“唯一的一个”中求精粹,求升华,求超越。他不愿意让浮士德只成为理性的毛坯,他不愿意让浮士德所隐系的大智慧只表现为半成品。于是,他竭尽平生之力不断地开掘,不断地改塑。他不浮躁,不虚处,不自诩,亦不自满。他不想留下许多的“产品”占据人类文化已显局促的空间,他要只留稍许“精品”引发历史的共鸣和回响。他既然要从自己的怀中推出宠儿《浮士德》,他就要为《浮士德》的生命长度和生命力度负责。他不仅心无旁鹜,终生发展“这一个”,还要把这种感召力借助自己所创造活的人物、活的灵魂——浮士德感染后来者,对此,歌德曾说过:“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歌德的成功,除了其它因素之外,不能不说正是借助了这种平实无华的生活哲学。
  青年时代,兴趣的转移都是难免的,主攻方向的觅得,也往往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但是,一旦你深信解决了上述问题,万不可再三心二意,贻误青春的大好时机。这对于人生早出成果和奠定创新生涯,关系重大。
  尽早地“抓住一个”终生为之奋斗的主攻方向,锲而不舍地为“发展这一个”竭尽毕生精力,这种人生哲学已为成功奠定了具有决定性的一半,另一半只要辅佐以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是不难终于取得的。
  “不及”的真谛
  当出类拔萃的追求达到高境界的时候,人的思维往往会出现趋向朴素、真挚的回归,唤起一种自省式的清醒,一种自觉性的检索。这时,人们极愿意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憾,置自身于平实的地位。一切的自诩,一切的得意忘形,均已消散,转而对自身力求客观的审视,也正是在这时,大家气度萌发了,大家风范诞生了。
  人,能从主观的境界中跳出来,不失主体,又能从客观的角度反观自身,不受主观偏见的约束,这时的人是获得了个体活动的最大自由度。许多杰出的生活方式、卓越的人生态度、动人的情思仪态、鲜明的个性肖像将由此繁衍而来,浩浩荡荡,前拥后簇,形成体外之体,神外之神。那种具有大家风范的人物,平素说不出,道不出,然而又确乎存在的浓烈感召力之所以发生,之所以常盛不衰,其缘由概出于此。
  从“不及”的自觉中获得真知,乃大家风范的精髓。只有自诩的所谓大家实则驱利逐名之辈才会恬不知耻地自吹自擂。体察不及,尔后知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础,亦是巨人的胚胎。老子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见《老子》四十一章)意思是说,越是纯白的东西越像是染有黑污,越是人品高尚者越是自感不足。《韩诗外传》(卷九)中也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思也是指的越是逼近完美的事物,越是不惧怕谦逊之遭误解。我国晋代诗人何敬祖在他的《杂诗》中吟有“心虚体自轻,飘飘若仙步”的妙句,真是把自觉“不及”的妙谛和感受写活了、写绝了。
  我国绘画艺术大师张大千艺质超绝,徐悲鸿曾称赞他可领500年画坛风骚,然大师却以一连串的“不及”做答。他在《彩笔风流》一文中引述这段做答文字时写道:“当代的我国画坛,人才辈出,我侧身其中,常感得益良多。真的,不是说客气话,能把山水竹石画得清逸绝尘,我不及吴湖帆;论气韵的刚柔相济,我不及溥心畲;明媚软美,我不及郑午昌;画瀑布云岚,我不及黄君壁;论寓意深远,我不及陈定山、谢玉岑;画荷菱梅兰,我不及郑曼青、王个;写景入微,不为方寸所囿,我不及钱瘦铁;画花鸟虫鱼,我不及于非an、谢稚柳;画人物仕女,我不及徐燕孙;画鸟鸣猿跃,能满纸生风,我不及王梦白、王慎生;画马,则当数你徐悲鸿先生,赵望云当然也是佼佼者;还有汪亚尘、王济远、吴子深、贺天健、潘天寿、孙雪泥诸道兄无一不在我之上。徐先生说我能领五百年风骚,我哪里担当得起啊?”大师的这段答词,不只是表述了他艺术胸怀的兼容大度,更是表达了他对艺术探究的广阔而又深邃的目光。恐怕这一口气能够如此准确地评估20多位画界泰斗神髓的人,其艺术品格的博大精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不及”的自觉中求真知者,大多是出类拔萃的卓越人物。但是,他们却又从来反对他人把自身当作人生的范本。在他们看来,人生既然是从“不及”中求真知,从“不及”中求上进,从“缺憾”中求创新的,那么,不论多么卓越的人物,也依然存在着“不可救药”的“不及”或“缺憾”,故尔也就不足以视为范本。每个人都该是一个有待于从“不及”中求得完善的“孤本”,这才是真正卓越者的追求,真正创新者的坦途。
  “顶点”与折向
  穿过种满了新茶与相思的
  山径之后
  我知道
  前路将经由芒草萋萋的坡壁
  直向峰顶
  就像我知道
  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
  这是台湾诗人席慕容在《时光九篇》中为人生律动所做的速写,只是,悲观了些。
  顶点,是足兴,是极致,是尽头,是满盈;亦是界限,是转折,是滞绝。所以,多有卓越的追求者怀着亦喜亦惧的心境逼向顶点,而眷恋于顶点者则滞留、观望,失去了继续奋进的方向。
  人生,没有攀登顶点的勇气,是难以领略绝顶风光的。
  巴尔扎克认为:“每个人一生都有一个顶点,在那个顶点上,所有的原因都起了作用,产生了效果。这是生命的中午,活跃的精力达到了平衡的境界,发出灿烂的光芒。”因此,一个人如若不满足自己的一生只有“一个顶点”,就要适时地把握住不待余光散尽的契机,勇于“破坏”掉这种“平衡的境界”,果断地从“顶点”折返大地,以重新蓄积元气,另觅新途,再图攀登。如果说,攀登顶点的勇力,表现着生存智慧的高超,那么,再造新途的勇力,则表现出创新智慧的卓越。
  从现代人的观点看来,所谓“顶点”,也就是一个人铆足了劲儿努力逼近既定目标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事实上,人生的大目标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就如同珠穆朗玛峰至今仍在不断升高,即使你曾经达到过她的“顶点”,却不可以说永远征服了她的高度那样。所以,人生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确立新的攀登的高度。正如歌德所说:“人生在世,仅此一遭,一个人要有力量和前途,也仅此一遭!谁不好好利用一番,谁不好好大干一场,那就是傻瓜!”这是从一个顶点到达另一个顶点的人生气魄,是变顶点为新的起点的人生艺术。当一个人毅然从顶点折回时,貌似急流勇退,实则是向另一个顶点进军的准备,就如同过山车的俯冲不是坠落,而是积蓄再一次爬升的动能那样。
  人生能达到顶点,是美丽的。
  然而眷恋于顶点,它就会变成人生智慧的坟墓。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