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文学别解】文学名解
 

【文学别解】文学名解

发布时间:2019-04-21 03:44:34 影响了:

  在北京春天的风沙和黄昏的车流里,有时候我会突然想到陆文夫老先生,去世前他常说:“你们要多走出去看一看,再写苏州,写小桥流水,就不是以前那样了。”现在我确实会经常出去看看、走走,然而过一段时间再回来,突然发现很多东西没有了,很多东西改变了。
  这个时代在变,我们周围的世界在变,变得翻天覆地,难以辨认。就像诗人欧阳江河说的:“它恰好不是一个故事,不是‘砰’的打开,一个伤痕提醒你说,看,这就是变化。它成了生活的脉搏,变是唯一的不变。”
  那么,仅凭我们从小接受的具有延续性的教育、我们有限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并不足以解释我们身边所发生的种种现实。现实不能被有效地解说与诠释,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真实性与力量感。徐友渔曾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这些年中国文学成就不显著,不在于哲学谈少了,而在于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没有敏锐感觉,对这种变动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没有深刻把握。”在这个不断变动的时代里,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它像一条滑腻腻的鱼,很多时候,我们抓不住它。
  在北京的这一年,我听了不少,学了不少,也想了不少。重新翻看了一些自己以前的作品,我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没有多大意义。我同时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我没法再写以前那样的东西了。最后一个结论是经过推理得出的:不管怎样,这样的认知是一种进步。因为它重新具有了崭新的可能性。
  我最近在看一些人类学方面的书,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弗雷泽的《金枝》,另外,还有巴赫金、萨义德、奥威尔的一些随笔。我也经常和一些朋友聊天,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宽阔视野同样能给我很多营养。我突然警觉到,以前我关注的、写到的东西其实还是非常狭窄和有限的,有很多重要的东西看不到想不到,自然也就写不出来。
  也就是说,既要有自我,又要有后面那块广阔到无边无际的背景,在无边无际的背景里抓住一条活生生的鱼。然后就是写作资源,也就是说那条鱼,怎样把它养大养肥,而且知道什么样的鱼是可以养大养肥的。比如说,有些作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那么,在乡土中国面临剧烈变迁的今天,弥足珍贵的乡村经验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就要消失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就要改变了,乡村的文化、伦理和情感都要面临巨变,此时对于写作资源的重新占有和最为独特个性的再次利用,即成为这部分作家迫切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当然,我是一个完全没有乡村经验的作家。书写日渐丰富与广阔的城市生活仿佛已成为无可选择的选择。然而恰恰是在最近的一两年,我突然意识到了解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为什么?不为了写乡村,而是为了更好地写城市。中国的城市也不再是以前我们头脑里、概念中的那个城市了,时代的洪流流淌过乡村的土地,在护城河边蜿蜒静伏……那河水的气息是复杂的,如果不把那种复杂性揭示出来,时代的质感、城市的质感完全无从说起。
  小说家的本质当然并不承担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任务。但现在我们所谓的“小说应该回归故事”是不对的,真正的小说永远应该具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故事仅仅只是、而且永远只是小说的基本……
  就像有一次我问一位朋友:“在你心里什么是好的文学?”
  他回答说:“知道世界在这里,此刻,以及永恒。”
  ※ 朱文颖,作家,代表作有《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戴女士与蓝》等。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