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贡献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探析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贡献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9-06-16 04:35:40 影响了:

  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农业物质循环利用、依靠科学发展推动农业生态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彻底摒弃资本主义制度和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我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态思想传统和实践经验,为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和实践基础。在资源与环境约束农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加强实践应用、创新教育宣传模式,推动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农业生态思想 中国化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虽然没有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也从没有使用过“生态”这一词语,但实际上,他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资本论》等著作中都论及了生态问题。可以说,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生态思想方面,马克思提倡依靠科学技术处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向来很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块土地上,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中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中机械的发展”。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还包含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的持久源泉的进步”。他认为,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是有害的劳动,从而反对离开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来谈论劳动与生产力。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环境问题,他认为,任何基于掠夺土地的耕种制度都会导致土地的贫瘠,是资本主义导致了生态环境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指望获得直接的眼前的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维持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的农业有矛盾。森林是说明这一点的最好例子。只有森林不归私人所有,而归国家管理的情况下,森林的经营才会有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全体的利益”。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把握住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一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从意识领域内造就了生态文明的回归。他认为:“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将土地看作是农业活动中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早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就已经逐渐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二)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含义
  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具体化和创新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包含着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冯衡、于文娟,2007)。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就是运用其解决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绿色农业等各种“生态型”发展模式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个过程中的优秀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进而将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长久以来,随着生态维度在社会实践中的凸显,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从过去只重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批判剖析,逐渐发展到当代开始对马克思提到的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进行研究探析,这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相继出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克思农业思想中论及的节约思想、生态思想、循环再利用思想都能很好地指导我国新时期下在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且通过不断实践、检验和创新,其优秀经验融合于我国特有的文化上升为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同时,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理论资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基础条件
  (一)农业技术指导由来已久
  我国农业传统是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持“地力常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于1958年提出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这实质就是农业增产的八项技术措施。其中,土即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即合理施肥,密即合理密植、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这些都蕴涵着农业生态思想。邓小平在毛泽东关于农业科技思想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科教兴农”思想,将农业科技的发展看作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他指出:“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教育和人才,所以,他从根本上提出要重视教育、尊重人才。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农业要靠科学技术的思想,他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并主持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胡锦涛在新的形势下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科学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与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依靠科技进步。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他还在具体路径上指出要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这几个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延续
  我国悠久的传统农业发展历史,先人们关于农业发展形成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作为贯穿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远在三代以前,我国农民就已用植物改良土壤。周礼地官上有说:“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凡粪种:刚用牛,赤用羊,坟壤用糜,渴泽用鹿,泻用,勃壤用狐,埴垆用豕,强槛用,轻票用犬”。指出以兽骨灰、麻油渣、绿肥等有机物使土化恶为美,以及用动物骨头煮成汁浸泡种子提高出苗率等措施增产增收。毛泽东很重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环境、造福后代。新中国建立之初,他就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邓小平不仅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以战略的眼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了前瞻性的思考。他主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经济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的发展构成威胁。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他彻底否决了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农业发展之路,强调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胡锦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指出要通过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环境等方面来真正实现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