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_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评述
 

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_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评述

发布时间:2019-06-21 04:14:05 影响了:

  【摘要】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扩大,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现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就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 影响因素 评述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迄今为止,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已经达到2.3 亿左右,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已迁聚城市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大量农民工的市民化,已成为中国推进城市化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学者们围绕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本文将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评述,并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自已的看法。
  一、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研究
  1、宏观影响因素
  (1)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面临着一种制度性排斥,户籍制度及依附于户籍制度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这种排斥的根源。各种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是核心层次的制度,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教育等制度是配套层次的制度,而行政规划、产业、税费等制度是关联层次的制度。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尽管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不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但仍然对农民流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有着诸多限制,农民工仍然面临着较高的经济和素质“准入门槛”;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和流转机制不完善,为各级行政组织对地权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提供了可能,致使农村土地价值严重低估,使农民市民化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中国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使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随处可见,而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就业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当前中国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既享受不到农村社会保障福利,又享受不到城镇保障待遇,处在双重困境之中,虽然近年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城市就业培训几乎全部是面向城市市民的,限制或剥夺了农民工接受再教育的权利,而在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之间未能确定适当的教育经费比例,无法使农民工子女真正纳入城市教育制度的安排之中;中国现行的城市住房制度基本上是针对户籍人口的,农民工群体被排斥在外,农民工住房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环境十分恶劣,处在孤岛化生活之中。
  (2)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对进城农民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措施,直接关系到进城农民待遇安排,影响农民市民化的程度和发展趋势。我国涉及农民工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严格控制流动阶段、自由流动阶段、控制流动阶段、规范流动阶段和积极引导阶段等五个阶段。政府对农民工政策的基调也不断调整,20世纪80年至今,政策基调经历了由消除农民“离土”的限制到消除农民“离乡”的限制,再到允许农民工在城镇定居三次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颁布了工资、劳动、就业与培训等近十项有关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政策。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农民工政策方针,在农民工管理与服务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工作和生活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多方面的权衡和考虑,往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态度,实行排斥和抑制政策的多,鼓励和支持政策的少。
  2、微观影响因素
  (1)城市认同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无论是我国城市政府、城市市民还是城市企业,大多对农民工存在着矛盾心理和认识上的误区,害怕承担农民工社会保障成本,担心农民工进城会减少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甚至把农民工当成了各种城市问题的万恶之源,从而削弱了对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同时,社会资本的不足又导致农民工的城市自我认同的缺乏,农民工仅仅拥有网络位差小、以血缘、地缘和亲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传统社会关系网络,而严重缺失制度型社会资本和组织型社会资本,仅仅拥有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戚、老乡为主体的强关系,而严重缺乏以获取发展信息与机会为目的的弱关系。因此,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虽然有很强的地域归属感,但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还非常淡薄,虽然在经济层面上已经适应了城市,但在社会层面尤其是心理层面上还没有适应城市,只能把自己仅仅作为城市的“局外人”与“过客”。
  (2)自身素质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是进城农民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在城市立足的重要条件,同时更是农民工自我发展乃至融入市民社会、最终取得市民资格不可缺少的成功因子。目前城市农民工虽然大多数年富力强,一部分人还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素质比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要高得多,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又显得明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差,市场竞争素质低下,法律和政治意识淡薄。较低的自身素质既不利于农民工就业和维护自身权益,也不利于农民工转变观念彻底融入城市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取决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养,包括职业转化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农民工在这三方面的人力资本缺乏极大削弱了市民转化能力。
  二、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相关实证研究
  1、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近些年来,学术界就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开展了许多研究,主要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来验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也包括培训)、婚姻、职业类别、是否举家外迁、子女数量及是否上学、家人态度、收入水平及城乡经济差距、就业状态及就业区域、耕地面积、住房及社会保障、城市认同、农村认同和社会网络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客观地说,来自不同地区的数据都在某些方面或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以上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但与理论不符,而且相互并不一致,甚至来自同一地区的相同研究结论也完全相反。从目前来看,来自单个发达省份的研究较多,而对落后地区的综合研究较少。随着农民工不断分化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到女性农民工、农民工个体户、郊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农民工群体留城的影响因素。不过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来自于微观方面,对农民工留城制度方面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非常缺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