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高中语文课堂总结 以探究的方式建构语文“微”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总结 以探究的方式建构语文“微”课堂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6:12 影响了:

  摘 要:现今语文课堂“备”而不微、“闹”而不微、“浅”而不微、“快”而不微的现象普遍存在,“以探究的方式建构‘微’课堂” 是一种笔者自省后的总结。“精课堂”的“微”指的是课堂要重、静、深、慢,要有侧重、有静度、有深度、有慢度,教师上课时在整体把握文本知识点的同时侧重于文本的微之处,可适当放慢上课的“脚步”让学生安静的思考,明白文本的真正魅力和价值,体会到知识内在的韵味,从而提升自己的学养。具体做法是探究文本微“细”处、微“茫”处、微“邃”、微“妙”处。同时,“建构微课堂” 教师应坚持要有倾听意识、多元意识、梯度意识的原则。
  关键词:“微”课堂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64-02
  (一)问题提出的课堂背景
  2010年的一天,我听了一节《声声慢》的公开课。公开课一般都是开课老师经过精心准备、并且也经过本备课组老师的集体讨论后推出的代表课。该老师的上课思路是这样的:①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②一读:自由诵读,把握文本意思,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提问;③二读:说出本诗写了怎样的感情,营造的意境如何;④三读:在前面“两读”的基础上,再读文本,读出语气、节奏和情感。⑤进一步走进词的内容;⑥移情入境,化身作者;⑦听朗诵录音带,找出哪些诗句打动了你,引发了你的共鸣。这节课容量很大,预先设定的目标都完成了,学生也很热情地参与了课堂。这几年,我听过很多这样的公开课,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某些课,它们代表了现在老师们上课的整体态势,也确实体现了新课程的部分理念。但是,我发现问题有四:
  (1)“备”而不微,不够微“重”。“备”是详细全面之意,“微”即“侧”。追求的是课堂的详备,却忽视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应该有所侧重。课堂应以微处为“重”。有时,“凌波微步”甚于“大步流星”,流水帐式的上课形式会让学生心生轻慢,而对某一个微处的重点挖掘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闹”而不微,不够微“静”。 “微”即“静”。“闹”指的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却忽视了还学生以安静的思考空间,更忽视了课堂比热度更需要的的是静度。活动的热情不如知识内在的兴趣更有持久力。不是一堂课的每一分钟学生都要处于“沸腾”的热闹劲儿中的,有时,沉默不代表不思考。
  (3)“浅”而不微,不够微“深”。 “微”即“深”。课堂里确有很多的交流,却忘记了有效和深度才是交流的最重要意义,没有思维量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很多浅层次不需生成的基础知识的交流还不如用这个时间进行一个有深度的可生成知识的交流。
  (4)“快”而不微,不够微“慢”。 “微”即“缓”。文备而生不备,备文本,却忽视了备学生。追求课堂的高速,却忽视了学生思维和知识迁移是需要时间的,有时,高速并不代表高效。
  (二)观点解析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有了“以探究的方式建构‘微’课堂”的想法。“微课堂”的“微”指的是教师结构课堂的原则,指的是课堂要重、静、深、慢,要有侧重、有静度、有深度、有慢度,教师上课时在整体把握文本知识点的同时侧重于文本的“微”处,可适当放慢上课的“脚步”让学生安静的思考,明白文本的真正魅力和价值,体会到知识内在的韵味,从而提升自己的学养。
  那么,用怎样的思想建构“微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根据这个理念,我确定了以“探究”的方式建构“微”课堂,重、静、深、慢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微”处。
  文本的“微处”又该怎样寻找呢?“微细”、“微茫”、“微邃”构成了文本最值得探究的地方,是“微课堂”的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抓住“微”点,设置一些有探究难度的折射全文理解焦点的问题,见微知著,让学生以此作为突破口,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大义,正所谓:钩沉显“微”见大义。
  “微课堂”的构建,不仅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生成学生语文“微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力,探究意识和兴趣,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等等。
  “微课堂”的构建是可能可行的。入选中学语文课文里有很多的“微课堂”需要的“微”处——细小、精微值得探究处,要建构微课堂,就必须“探究”——探寻追究文本的“微”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从“微”处着眼,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功能。
  (三)实施方法
  钩沉显“微”之一:探究文本微“细”处
  “微细”即“细小但精妙之处”。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极富启示价值,先生在《谈文学》中说:“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思想感情,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文字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今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文字。我所要求的是语言文字的精彩妥帖,那一句话只有那一句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正是这种“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艰苦的挣扎”才使得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这些一时之选的文本中出现了诸多的“微细”——细小而精妙之处,它们都是文章的精髓。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语言的“细妙”之处,让学生真正领会作者的匠心独具。惟有抓住这些“微”处,突出几点,才能带动全部。教师不妨大胆一点,和学生一起探究,抓住其中的“妙”微处,精透、高效地讲,没有探究意义的文段可以略过不讲,以“微”胜“全。这些“妙”微处绝不可人云亦云地混过去,而是必须目中有人地掘深讲透。如果教师不肯好好讲一讲,只是领着学生快节奏地翻阅而过,浮光掠影,结果只是误了学生也害了语文教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