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让多元解读绽放异彩]绽放异彩是什么意思
 

[让多元解读绽放异彩]绽放异彩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7-04 04:07:45 影响了: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关键词:语文阅读 多元解读 文本回归
  新课程在解读文本上,倡导在学生与文本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
  一.要构建民主的平台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口诛笔伐”的非正常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堂上师生间话语权非对等化,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追求“标准化”、“唯一化”,于是才演绎出“冬天到了,雪花‘飘着’就对,雨水‘落着’就不对”这样的笑话。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支配者为引路人,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平台,让个性化阅读闪现更多充满智慧的美丽的火花。
  二.要多角度解读文本
  我们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时,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解读。教师要处理好教材,就必须用动态、机智的眼光巧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如泰格特的《窗》,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反映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解读出靠窗病人是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心他人、道德高尚的人。
  2、抓住文本主旨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风筝》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从亲情的角度理解,文章通过兄弟间的冲突来吹奏人情美德赞歌。(2)从自我解剖角度理解,体现了“我”敢于正视缺点的高尚品质。(3)从儿童教育理念改革的角度理解,宣扬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
  3、抓住文本“空白”解读。作品中常常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启发学生围绕这一“空白”点各抒己见: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等。
  三.多元解读应回归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足立文本,走进文本。那么,如何更好地做到立足文本,多元解读呢?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1、感知文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多元解读的基础,文本的感知方法有多种,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感知,可以理清文章情节进行感知,可以了解文本线索进行感知等等。以梁衡的《夏》为例,阅读教学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思考: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夏天的画面?给每一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从而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2、领悟主旨。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获得文本中深层的东西,如对作品思想和情感的把握,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仍以《夏》为例,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夏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结合画面具体分析夏景的特点。
  3、探究时境。阅读教学要强调探究,探究阅读要求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如:故都的秋景可写之处很多,可为什么作者却选择这些冷清、寂静、悲凉的秋景?引导学生去探究当时作者的心境。作者当时因****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
  四.多元解读应有个“界”
  凡事应有一个“度”,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
  一言以蔽之,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文本回归,阅读才有着落;只有多元解读,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陈琴,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