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感动与歉疚 [惊诧 歉疚 感动]
 

感动与歉疚 [惊诧 歉疚 感动]

发布时间:2019-07-19 03:54:30 影响了:

  读《老街漫步》,总有一种冲动,即在晴朗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鸟儿还在沉睡,街道还很寂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按着书中提示的街牌号码,沿着老街逐一走访百年前的建筑。  读《老街漫步》,总是希望一气呵成,特不愿意被打断。因为那样,对一个建筑的情愫才会是连贯的,而非断断续续。否则,如同重圆的破镜子,难免留下拼嵌的痕迹。
  惊 诧
  《老街漫步》是一部地情资料书,同时也是哈尔滨老建筑的今昔对照图,更是一篇抒发了哈尔滨人独特情感的散文诗。
  把玩在手,我惊诧于它精美的构思和独具匠心的设计。它把老建筑按所在位置分为博物馆地区、火车站地区、铁路局地区、大直街西段和学府路、秋林地区、教堂区、极乐寺地区、霁虹桥地区、果戈里大街南段、文昌桥地区、香坊地区、平房地区、犹太社区及周边、中央大街周边、松花江上、索菲亚教堂周边、道外地区等十七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做了小的划分。有了这些全景和分镜头刻画,读者一目了然,欣赏的重点昭然若是,条缕清晰。
  图片的精美令我惊叹。那些保存了百年的印有俄文的明信片,就是一幅幅油画。一条土路将橘黄色的、奶白色的、砖红色的老建筑分立两侧,穿着红色长裙、白色衬衫、带着大檐帽的俄罗斯少女穿街而过,静动组合的令人战栗,这就是当年哈尔滨土地上的异国风情。那些印有日文的明信片,如同工笔画,清晰的线条让我想起了兰州的刀削面,丝毫不拖泥带水,出版年代却凸显出殖民时期的印记。而阿唐拍摄的,几乎都是彩色的、明丽的,他的脚步遍布了十七个区域,把老建筑今天的容颜凝固在了2009、2010年。他的照片同样精美的无可挑剔,虽经岁月荏苒但清晰不变。
  翻开每一页,设计者的独到跃然纸上。没有雷同的画面,图片的尺寸与文字结合的天衣无缝。有的占满全页,有的微缩成印章般大小;有的正正方方,有的窄如长卷。在经典的建筑图片旁或插入建筑师的照片或插入与建筑百年身世有关的人物小照或介绍图片拍摄的年代、结构、风格、位置、设计师、保护的级别、现在的用途等等,其设计风格难得一见。
  就设计而言,用极品形容此书也不为过。
  歉 疚
  颐园街1号——堪称建筑典范的革命领袖纪念馆(原葛瓦里斯基公馆),颐园街3号——省直属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斯基德尔斯基住宅),红军街50号——省博物馆(原莫斯科商场)等等风姿绰约的建筑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一百余年,我每次投向它的目光却不超过5秒。
  去远大和松雷,几乎都要从它们近旁经过。尤其是博物馆,每每购物结束从东大直街拐角处过来,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红色的圆顶。今天,这些建筑依然承袭着当初的功能。一个个开间里散发出浓郁的商机,满足着人们对赚钱的欲望。如果说当年这里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场所,那么现在它依然如故,是哈尔滨商圈中最耀眼靓丽的地方。当你被那里的物件吸引走进来,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意识到已身处百年前的老建筑之中。
  每次在博物馆地区消费后总是匆忙离开。即使车站就设在百年建筑的门前,也无意回眸,思忖半刻。这些司空见惯的建筑让我的审美疲劳了。我从未驻足细细打量它们,端详它们,目光经常扫到的只是挂在门脸上的牌匾,一扇打开的窗户,一个转动的玻璃门,似乎它们把我与历史隔开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从未探寻过这些老建筑的风格;作为以历史为专业的人,我从未挖掘过它们的前世今生。看来往往忽略的就是最常见的东西,而最常见的,又往往是真善美的极致。
  读了这本书,方才顿悟,那些建筑是那么的瑰丽,与众不同,异彩夺目。没有因为你的疏忽、怠慢而黯然失色,属于它的历史永远不会改变,与它有关的故事永远耐人寻味。
  无论是建筑的设计师还是后来的居住者,都因建筑的独特而被后人关注。因为喜欢拍照,经常光顾汇丰照相器材商店,也曾去过后面有窄小楼梯的二楼修理相机的房间,却不曾知道它的主人是第一批来哈经商的契斯恰科夫,更不知道尚志大街永安文教用品商店——那个小木屋是他的茶庄分店,索菲亚教堂是在他的资助下兴建的。
  1950年,毛主席曾留宿一夜的颐园街1号的主人——波兰裔木材商葛瓦里斯基在自身财政恶化的1926年捐赠文庙3000元大洋,成为文庙功德碑上以个人名义捐款最多的人。
  书的第56页有一张日丹诺夫的照片吸引了我。他那细长的眼睛有着蒙娜丽莎般的神秘,他那细密但失去光泽的卷翘的胡须则给他光洁的面容增添了俏皮的动感。这个人就是给哈尔滨留下红军街124号汇丰照相机商店,红军街108号黑龙江哈铁对外经贸集团公司(原日本领事馆),东大直街336号市少年宫活动中心,果戈里大街298号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原日本总领事馆官邸),一曼街241号东北烈士纪念馆(伪满哈尔滨警察厅),吉林街130号省文史研究馆(原连铎夫斯基住宅),一曼街247号市群众艺术馆(原日满俱乐部)等一大批经典建筑的俄国建筑大师。
  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们。但读本书之前,我对他们的了解就如同乞丐一般。
  对哈尔滨的历史知之甚少,对哈尔滨的老建筑了解的更是微不足道。一部《老街漫步》,让我心生惭愧。原来,我们身边这些不被关注的老建筑都有着自己鲜为人知的身世,它们与历史同步,是过往历史的见证,是值得我们珍爱的。
  感 动
  今天,我们能看到《老街漫步》,首先要感谢的是本书的撰文兼摄影阿唐,他几十年的执着坚持、不弃不舍,才会有661幅照片的累积,才会有无数个百年建筑的动人故事,才会让大家如数家珍。
  我在揣度作者的初衷,他以常人难有的耐力和韧劲,搜寻着老建筑的过去、注视着老建筑的现在。661幅照片,有的是建筑青春的容颜写真,有的是它们百年后的衰老沧桑,甚至是残垣断壁。伴随着这些建筑的有当时待开发的土路,有今日不被珍爱的杂乱、残缺。
  几乎每一个建筑都有多幅今昔对照的图片。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些照片中变幻、交错,或阴郁或晴朗。
  穿过时间隧道,站在百年前的建筑旁,谁又能不百感交集,谁又能无动于衷。我揣测他查找的资料应该是既有中文的,又有俄文的,还有日文的。想象着他在这些尘封的资料中陶醉,在2009年的某些晴朗寂静的早晨走近老建筑,试图逐一拍下它们今日的风采,忘记了疲惫,甚至想目睹老建筑神秘的内部构造而被拒之门外,既感动又酸楚。
  翻阅历史档案、搜寻相关人物、询问知情老人,甚至是跨越国界,可能是作者探究建筑身世的主要手段。他把那些建筑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也让读者体味到整个过程的艰辛。
  阿唐是神秘的,至今我还不知道他的经历,他的样子,他的气质。
  阿唐是懂建筑的,他对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专家式的描述,不容置疑。
  阿唐是懂历史的,他跨越百年对老建筑历史进行追踪,向世人展示老建筑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赋予老建筑灵光和灵性。一组组照片见证的是串联起来的历史。
  阿唐也是浪漫的性情中人,他对老建筑的痴迷、眷恋都在他的图片和字里行间中。你是不能丝毫怀疑他对老建筑伫立的这片土地的深情的,没有这份情感,也就没有《老街漫步》这部会激发人们爱乡之情的作品。他的笔触和精致考究的图片一次次触动了我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我恨不能化作一棵长在老建筑近旁的大树,守护着它,体味着它的苍凉,陪伴着它走向未来。
  掩卷沉思,老建筑是我们珍贵的遗产,保护它任重而道远。保护好,才会有更生动的故事接续,异国情调的哈尔滨才更有韵味,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更回味悠长。
  如果你不是哈尔滨人,请你读一读《老街漫步》,你会被这座城市吸引并爱上它;如果你是哈尔滨人,请你也读一读,你会因此迷恋,更爱这个城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