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于无理处见精妙]峨眉山月歌的精妙之处
 

[于无理处见精妙]峨眉山月歌的精妙之处

发布时间:2019-01-15 04:12:48 影响了:

   [摘要]:诗词是诉诸感性的,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来传达情感,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来影响读者。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精妙深微含蓄蕴藉的,不是对生活做机械的模仿,而是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来反应生活的本质,正因如此,诗词中时常会出现似乎无理悖谬的描写。
  [关键词]:诗词 情感 悖谬现象
  
  诗词是诉诸感性的,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来传达情感,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来影响读者。诗人表达的情感是精妙深微含蓄蕴藉的,不是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而是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来反应生活的本质,正因如此,诗词中时常会出现似乎无理悖谬的描写。
  “无理”是从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来说,它好像是违反常情和悖于常理的;可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深入体味此情、此境、此人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他(她)想一想,就会觉得虽“无理”却有情,而且,比按照生活的常情和事物的常理直观地描述出来,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正所谓于无理处见精妙!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个这样的范例。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词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词中叠用六种自然界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作为盟誓,表达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真挚爱情。从自然事物的常理上看,它是荒谬的,但从人的意识活动上看却是符合心理特征的自由联想。因为社会伦理道德束缚了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纯真的爱情的表达;人们对爱恋的渴求,在环境的压抑下却愈加强烈,心中的情感一旦倾吐就如同熔岩奔涌。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是诗人所抒写的激荡在心灵中的强烈情感,却不会去指责诗人在作品中瞎编乱造那些违背客观事理的事情。以“无理”、“不通”的描写来凸现和渲染人物心灵深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活动,于事理虚假,于情感真切。这样描写不但没有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在诗境上曲折而更深一层。
  又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这首词写独居闺中女子的相思寂寞情怀。自从心上人离去之后,每日只能登高望远,伤心愁苦。“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写少妇忽然无端对自然界的桃花和杏花羡慕起来,羡慕它们在晚春快要消逝之时还知道把自己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自愧不如,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其实,桃花和杏花只是在季节的晚风中飘落,而思妇怀着深深的怨恨,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词句正是通过这种于理不通,与常情相悖的写法,委婉而深致地写出了思妇的独居之寂寞,怨愁之深沉,以及对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忧伤相思之苦痛。贺铸《踏莎行》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花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红色的莲花能“嫁春风”么?自然不能。其“红花脱尽芳心苦”能归咎于秋风么?自然也不能。然而,这“无理”之语却是词人人格与际遇的写照。不“嫁”春风,不与群芳为伍,正彰显其品性高洁;孤芳自赏,不随其流扬其波,终于落得“被秋风误”的悲剧性结局。此句正道出众多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子的无限感慨。
  由此看来,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也就是说,诗的语言突破常理,但又可以为读者所理解,看似反常离道却又充满奇趣。这样的悖谬巧用在表情达意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此外,在写景状物上,有时看似“无理”的诗句也常常能曲尽其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景物的特征。在特定情境下,景物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异于常理的错觉,这是景物的特殊性所在。抓住这些细节刻画渲染,所写诗句乍一看似乎荒谬,但细细品味,正表现出了景物的神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不得不叹服!
  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觉闻繁露坠”写半夜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露水坠地的声音是觉察不到的,诗人却用这违背情理的写法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写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光照射本无声响,诗人赋予其“泠泠”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和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就这样表现了出来。这首诗,构思新巧,通篇有“无理”之言,细细品来,却无不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又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打开窗户,大江就能奔涌而入吗?看似荒谬不经。但是,开窗北望,目光掠过林莽千峰,壮阔的长江卷起拍天之浪,恍如向窗奔腾而来。这幅眩目惊心的画面又似乎如在眼前,非如此不足以生动表现长江的恢宏气势。其笔触之恣肆,造语之神奇,正可谓“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滚滚笔头倾”(苏东坡)。不惟如此,它还表现了这位以年老自请罢相,力荐王安石的贤相广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度。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移石如何会动云根呢?原来诗人是说李凝的“幽居”在很高的山上,云雾缭绕,那云好像是从石上生出来的,搬动石头岂不是动摇了云的根了吗?所以这里如果以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去理解,那就是“无理”的。而在这别开生面的想象中无理之趣味与美丽也就生发出来了。
  在古典诗词中,与上述“无理而妙”的例子类似的还有很多。应该说,“无理而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它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语言上无理,艺术上精妙,这样描写不但没有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在诗境上曲折而更深一层;这就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的自然天成的美感特征所产生的审美效应。用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的批语来说,这种作品是“至情至理之妙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