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三军精英学院洛天【抗震救灾中的三军精英】
 

三军精英学院洛天【抗震救灾中的三军精英】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9:04 影响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袭击四川省汶川县,中国震惊,世界震惊!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果断指挥,全国军民众志成城,举国上下迅速行动。解放军作为人民子弟兵。牢记党中央“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号召,采取空中输送、铁路输送、摩托化行军、徒步行军等多种方式,迅速赶赴灾区,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战役中。解放军的三支精英部队尤为显眼。他们当中,有的空降震中。派去尖兵,空投物资。以飞一般的速度垂直进入灾区;有的立体机动。多路开进,以铁一样的作风投入战斗;有的长途奔袭1800多千米。军中儿男,巾帼英雄并肩作战,把满腔豪情献给灾区人民。他们作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宏伟篇章!
  
  “像黄继光那样战斗”――空军空降兵某军
  
  56年前,黄继光在朝鲜战场飞身一跃,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上甘岭,将“上甘岭精神”之精华永远地镌刻在了英雄部队飘扬的旗帜之上。
  56年后,当巴蜀大地遭特大地震灾害时,已将“像黄继光那样战斗”融入每一名官兵血液的空降兵部队,昼夜兼程飞赴抗震救灾最前线,连续7天7夜奋战在德阳、汉旺、清平等18个受灾严重的乡镇。
  这支空降兵部队就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有着“千岁军”美誉的空军空降兵某军。
  西方军事学家曾对世界各国空降兵进行排名,第一名为美国第8 2空降师,第二名为俄罗斯第76空降师,第三名为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紧随其后的就是该军。
  他的前身,是1947年8月由太行军区地方部队组建而成的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秦基伟任司令,黄镇任政委。组建不久,该部编入陈赓兵团,南渡黄河,兵进豫西,转战伏牛山脉,在战争中逐步发展壮大。1951年3月,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参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该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把上甘岭变成了敌人的“伤心岭”,创造了现代防御作战的范例。我们耳熟能详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都出自这支部队。
  
  1961年3月,中央军委从全军抽出三个主力军,交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选一支,改建为中国第一支空降兵军。刘亚楼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该军,理由是:“该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成,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 1961年6月组建以来,该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军委把空降兵列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加速了空降兵部队的发展步伐。一批新型飞机、新型伞具、新型火炮等装备相继加入空降兵序列,使空降兵能够执行较大规模的空降作战任务。目前该军已由初建时的单一兵种,发展成为拥有装甲步兵、炮兵、航空兵、导弹兵、特种侦察兵、防化兵等20多个专业兵种组成的多兵种合成部队,初具规模的高技术特种兵种。1998年抗洪救灾、“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军演,都有他们的身影。
  此次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14日,经过空军史上最大强度的非作战应急空运后,10600名空降兵官兵全部抵达灾区,迅速担负起搜救伤员,抢修道路,为受灾群众发放食品、饮水、维持秩序,转运救灾物资等任务。
  5月14日上午11点30分,该军100名空降兵在太平寺机场登上伊尔-76运输机,开始向阿坝自治州茂县地区实施伞降。当天,在灾情最紧张的时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和空降兵某特种大队副大队长詹天雄中校等15人,克服气象复杂、地形生疏、无地面引导等重重困难,冒险从几千米的高空分两波在四川茂县的震中地带成功伞降,创造了世界空降兵史上的奇迹。
  
  几天里,这15名空降兵作为该军的尖兵,报告茂县、汶川等地灾情12次,选定机降场6个,引导空投、空降20余次,为后续部队开进汶川提供了重要信息。他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灾区,也感动了中国。
  15名空降兵之一赵四方在他的请战书中写道:“……在听到团动员后,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此我向党支部请求,让我奔赴前线!我会将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怕流血,不怕牺牲,顽强战斗!”
  另一名空降兵刘文辉在他的请战书中写道:“……现在,我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请求组织批准我到抗震救灾的前线去!我一定发扬我们空降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用自己的一切去拯救灾区的父老乡亲!”
  黄继光生前所在团600名官兵,徒步行进7千米抵达什邡市红白镇展开救援。黄继光六连27人搜救小分队随后深入红白镇龙船坪欢乐谷旅游区,救出6名受重伤的游客。
  曾在98抗洪中荣立二等功的空降兵退役士兵曾庆宝和战友孙志光,从媒体上得知老部队飞赴抗震一线后,奔波2天2夜,赶到汉旺镇与部队一起搜救幸存者。
  5月16日,余震导致山体滑坡,清平乡出山的惟一通道被阻断。此时,山内还有近千名群众和100多名重伤员。某团团长谢圣松带领80名突击队员,在余震不断、飞石当空的17千米山间“爬”行了12个小时,每人携带50千克的药品、食品,突进到清平乡……
  5月17日凌晨,黄继光生前所在团的20多名官兵在返回驻地途中,隐约听到红白镇中学家属区废墟内有微弱的呻吟声。团长文东带领官兵用手一点一点抠动深陷的石块、一层一层挖开零乱的残垣……。在救出这名50岁幸存者后,官兵们的双手全部磨破了。
  他们真正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像黄继光那样战斗”!
  
  “铁军来了!”――陆军某轻型机械化步兵师
  
  5月13日13时许,首批180名某红军师所属“叶挺独立团”官兵乘坐中国航空一架大型客机升空,拉开了中国“铁军”官兵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的序幕。
  
  该师就是拥有“铁军”美誉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这个师的前身是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军”的“叶挺独立团”和“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起义部分武装力量所组成的红军第四军主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直接领导和指挥过这支部队。这个师的师史,是一部浓缩的人民解放军军史:北伐战争中,他们当先锋、打头阵,赢得“铁军”美誉,长征途中,他们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一路过关夺隘,被誉为“开路先锋”;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首战平型关,挺进苏鲁豫皖,血战刘老庄,被称为“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钢铁部队”,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决战辽沈、平津,一直打到海南岛,把战旗插上五指山。
  20世纪90年代,这支曾经走出过共和国5位元帅、7位大将和300多位上将、中将、少将的部队,成为了我军第一批轻型机械化步兵师。曾感动了中国的“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也出自该师。从传统步兵到 机械化、信息化的精锐之师,支撑这支部队历史性跨越的,始终是生生不息的“铁军”精神。1998年抗洪救灾、“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军演、“铁拳-2006”军演,该师都展示了铁的意志、铁的精神和铁的作风。
  此次抗震救灾,汶川、理县、茂县是地震重灾区,由于沿途情况复杂,道路损毁,其北线和南线均不能通达。对此,身临一线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心急如焚。在这种情况下,“铁军”官兵们的目标,就是直奔震区中央的汶川县城。他们不等不靠,不讲条件,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急党和人民之所急,1800名官兵由都江堰向汶川强行徒步开进100多千米,最先到达盲区,救出了数百条鲜活的生命。另有900余名官兵由西县翻越夹金山向理县迂回开进。在翻越夹金山的挺进途中,某团政委王立峰所带指挥车的挡风玻璃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碎,但他全然不顾,顽强挺进。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们硬是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4小时按时到达理县……。
  赶赴抗灾一线后,该师始终把鼓舞部队士气、激励官兵斗志作为完成任务的重要环节。他们坚持把发扬善打硬仗、敢打恶仗的“铁军精神”灌输给全师官兵,在抗灾现场深入开展“珍爱铁军荣誉,弘扬铁军传统”活动,广泛开展把“铁军”的旗帜打起来,把“铁军”的劲头鼓起来,把“铁军”的劲头使起来,把“铁军”的形象竖起来的主题教育。他们人人佩带“铁军”臂章,人人唱响“铁军”歌曲,走到哪里就把“铁军来了”的大旗插到哪里,“铁军”官兵纷纷表示抗震救灾到哪里,就把“铁军”形象体现在哪里。他们叫响“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没有任务争任务,有了任务就兴奋,任务越重越来劲”的战斗口号,开展了“铁心跟党走,全心为人民”的教育活动,激励官兵在抗震救灾一线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全师先后有3千多名官兵递交请战书,要求加入抗震救灾突击队。由300多名党员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冲锋在抗震救灾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充分树立了党员队伍的先进形象,进一步坚定了官兵战胜困难的信心。
  
  5月16日9时,“铁军”某炮兵团在出动2个梯队500人、20台车的基础上,又出动300人、15台车,向理县灾区摩托化机动,11时,第一梯队已进至理县。下午,除留下20多人勘查情况后,其余官兵继续向汶川开进。另一支于前天晚上徒步进山抵达映秀镇的2200人的“铁军”队伍派出的31人突击队在团长杨恩红率领下继续北上,一路救援,对沿途13处居民区的上万名群众进行安抚。他们到达汶川后马上就地展开救援,为被困的5千多人提供了安全转移的路线和方式,为从灾区撤出的60余名群众提供了水和粮食,为20名轻伤群众提供了应急药品。
  5月17日,该师在汶川县映秀镇救灾的4千多名官兵,共救出幸存者56名,创造了“铁军”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一天营救幸存者的新纪录。
  5月20凌晨,“铁军”师接到上级命令:有成都市老年体育协会75人于5月12日到水磨乡游览,地震后始终杳无音信,请迅速出动。副师长叶勇、副政委宫松奇等领导立即带领部队赶赴水磨乡,分成数组从水磨乡到三江乡之间进行地毯式搜索。官兵们经过10多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到下午1点,终于找到了这些群众。被困的75人除10人因泥石流遇难、40多人受伤外,其余安然无恙。
  “铁军”师铁的意志、铁的精神、铁的作风,感动了受灾地区的群众,也感动了参与救灾的其他人员。
  中国移动突击队员徐凯旋在他的抗震救灾日记中写道:“……铁军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无论是领导还是战士,作风顽强,纪律严明,非常重的通信设备,硬是一会儿就帮我们搬到楼顶,压卫星天线的那种大石板,硬是一人一块搬上来的。而且后续几天,每次看到他们,都是在不停忙碌着,正是因为无数像他们一样冲锋陷阵的战士,才使得地震的伤亡减小到了最低程度,我们每次见到铁军,都会竖起大拇指:‘铁军好样的!’他们都是呵呵傻乐,他们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博友昆仑山人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今早公车上播放的一段新闻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新闻里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铁军’几天来一直都奋战在灾区的前线,那天他们集体在路边睡着了,睡的很香,此时的灾民不愿打扰他们,灾民们忙开了,准备食物以慰劳军人。军人准备出发的时候灾民送上鸡蛋等食物,可‘铁军’都一一拒绝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军人的铁纪律。与此同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冲到了‘铁军’的前面跪下请求他们吃一点,军人们都震撼了,当时的我也震撼了,我――我――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太震撼了,太震撼了!!!”
  这就是我们的“铁军”!
  
  “军中之军”――海军陆战队某旅
  
  5月17日,中国海军陆战队某旅2650名官兵,携带着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大型工程装备,以及电台车、程控交换车、运输车、救护车、防疫车等各种专业救援车辆,还有冲锋舟、橡皮艇等装备,兵分三路摩托化行军,紧急开赴四川灾区。开进路上,险象环生,被地震震裂的山体仍随时可能垮塌,不时有巨石从两侧山顶滚落,让人心惊胆战。队长詹建中把队员们分成多个小组,小心观察、拉开距离、快速通过,一次又一次避开滚落的巨石,向前挺进。
  
  这支部队就是被誉为“陆地猛虎、海上蛟龙、空中雄鹰”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某旅。
  “这是一支任何对手都不能轻视的部队!”2004年9月2日,来自4个国家的7名军事观察员和52名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国际问题研讨班的中外学员,在中国东南沿海观摩了一场精彩的军事训练表演后,留下了这样的评语。这场军事表演的主角就是中国海军陆战队。
  早在1955年,中国海军便在福建成立了海军陆战学校,培养两栖作战指挥人员,并参考国外技术编写了两栖作战教育大纲,同时还设立了若干两栖训练场,以便陆战队员进行战技体能与两栖作战训练。
  1980年5月5日,经过数十年的酝酿,中国海军陆战队终于在五指山脚下的龙州河畔正式宣告成立。它意味着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广阔海域、6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的中国,从此拥有了与之相匹配的两栖登陆作战部队。
  自组建之日起,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决策者们就将目光始终瞄准世界强敌和未来战争的特殊性,苦练精兵,对每名海军陆战队员的本领和意志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想当一名海军陆战队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通过很多关的考验。希望加入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志愿者首先必须在陆战队的野外训练基地接受“兽营”式训练的考验,散打、擒拿格斗、刺杀、硬气功等军事科目,是考验的重点。经过严格的训练和选拔,合格者才能跨入海军陆战队的行列。 在陆战队员整个服役期间,除了掌握海、陆、空、警等多达上百件武器外,还要掌握跳伞、爆破、潜水、攀登、滑雪、车舟驾驶、擒拿格斗、方位判断、地图识别等本领。此外,还需掌握侦察、捕俘、审俘、照相、录像等获取情报资料的手段,以及用密码通信联络等多渠道传递情报的技能。
  几十年来,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目前,中国海军陆战队有陆战步兵、装甲步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两栖侦察兵、反坦克兵等兵种。装备有中国制造的各类步兵武器、两栖装甲装备、航渡、登陆器材,被称为“军中之军”。“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是他们激励斗志的口号,也是他们的训练目标。
  作为一支担负两栖作战的快速反应部队,他们曾跨越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四大海区,经受过热带、亚热带、寒带不同的气候考验,接受过原始森林和南太平洋的洗礼,并摸索出了一套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在各种气候环境中的走、吃、藏、打等作战方案。他们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南沙守礁、建礁、军事演习和1998年抗洪救灾等重大任务,并为60多个国家的来宾进行过军事表演。
  此次地震发生后,海军陆战队作为执行多样式军事任务的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时刻关注着汶川地震灾情的详细情况,部队早已提前做好了诸如信息收集、工具配发、装备检修、食品采购、药品储备、油料保障等前期准备工作。接到命令后,他们火速出动,直奔灾区。
  抵达四川绵竹和什邡后,他们迅速投入战斗,拆除危房、清理废墟、并冒险为群众转移粮食等,当地群众自发前来慰问部队官兵,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歌。
  在这支两栖劲旅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有一支由38名女兵组织的“两栖霸王花”格外显眼。无论是平时严酷的训练,还是现在充满危险的救灾,她们从来都是巾帼不让须眉。
  5月18日,1700余名群众被困深山峡谷中的清平乡小木岭,海军陆战队员奉命前往搜救。受领任务时,地方领导介绍:“小木岭,无路可通,‘猴子’都爬不过……。”
  分工时,男队员嚷开了:“这样的事全交给我们!”
  女队员们不干了,“你们能上,我们也能上。”
  捋起袖子,抬着担架,她们就和男兵一起,从金鱼嘴抬下80多名受伤群众。女兵陈丽亮踏着锋利的山石,4次往返20多千米,从死亡线上抬下4名重症伤员,男队员啧啧称道:“铁姑娘!铁姑娘!”
  清一色短发、黝黑的皮肤,加上彪悍的动作,女兵们穿梭于救灾现场,经常被百姓误认为男兵。绵竹汉旺镇天池煤矿家属区,一座座民房在震后变成了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女兵和男兵一起,一次次地钻进民房,搬出一堆堆的电视机、电脑和家具,减轻受灾群众损失。
  一道坚固的铁门已经被扭成了“麻花”,撬不开。女兵陈诗佳和战友从破碎的窗户中钻入室内,吓得房主冲着她们喊:“‘小伙子’,东西我不要了,快出来吧!”匆忙中,陈诗佳的手被夹破,鲜血直流,她全然不顾,抱起一台电脑就往外跑……。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她们从危楼中抢救出价值十多万元的家什。
  一个小朋友从女兵刘黎手上接过废墟中挖出的自己心爱的电子琴,连声说:“谢谢叔叔,谢谢叔叔!”引得周围的男兵大笑:“她是个女的。”
  女兵们虽然外表干练、意志刚强,但内心却侠骨柔肠,充满温情。5月18日上午,女子陆战队员给缺医少药的受灾群众发放完70吨食品后返回途中,什邡市师古镇81岁的老人刘起珍忧郁的眼神让女兵们放心不下:老人家数万元的木耳被埋在废墟下,栖身的两间瓦房也化为一片废墟。
  “地震给老人带来太多太大的心理伤害,她需要心理安抚!”指导员周巧云带着4名女兵立即返回到刘起珍老人家,一进门就左一声奶奶、右一声奶奶的喊开了。
  周巧云抚摸着老人的肩膀说:“奶奶,我们都是你的孙女,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孝敬你……”失去了房屋、木耳,却意外地获得了4个体贴的孙女,老人转忧为喜。
  这就是我们的“两栖霸王花”,我们的“两栖劲旅”!
  在这场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部队还有很多很多。第一批到达汶川的武警某师,在抢修道路中表现突出的第二炮兵某工兵团,在抢运伤员、转移群众、运送物资中表现突出的陆军航空兵,在抢救、治疗受伤群众中不辞劳苦的各个医疗队,……,他们都是我军的精英!
  向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精英们学习!!!
  向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精英们敬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