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多感官参与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感官生物
 

【多感官参与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感官生物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5:45 影响了:

  1 教学设计思路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是生物必修1的重点内容,但教材中该内容所占篇幅不多,由于内容比较抽象,结论性语句较多,因此,学生掌握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化、直观化、生活化处理,变结论为探究,变抽象为直观。通过问题探究、实验探究、资料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结论性语句,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多媒体课件、模型构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教学目标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具体要求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解释”属于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
  (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尝试模拟探究,熟练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思维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4 教学策略(表1)
  
  5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搜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夕》的朗诵和歌曲等视频资料;
  (3)搜寻“囊萤夜读”小故事;
  (4)搜集与ATP相关的探究资料和ATP应用的前沿资料;
  (5)制作“ATP与ADP相互转化”建模卡。
  
  6 教学过程
  
  6.1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秋夕”,配Flash动画。一幅萤火虫图画和唐代诗人杜牧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创设情景。
  (2)学生齐声朗读古诗“秋夕”,接着教师介绍“囊萤夜读”故事。请学生在享受美的视觉同时感受诗句的优美,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3)让学生提出问题: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
  
  6.2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1)问题:细胞中的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都储存着大量稳定的化学能,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
  (2)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3)实验设计:哪种物质给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相互讨论)
  (4)动画演示:萤火虫的荧光粉发光实验
  实验操作:①用小刀将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置入A、B、C三只试管中,分别各加入2mL蒸馏水;
  现象:三只试管均有短时间的黄色荧光出现。
  ②待黄色荧光消失后,在A试管中加入2mL葡萄糖溶液,在B试管中加入2mL ATP溶液,在C试管中加入加入2mL生理盐水。
  现象:A、C试管不发光,B试管发光。
  教师提问: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阅读、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回答实验中的问题。)
  结论: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6.3ATP的结构与名称
  (1)由腺嘌呤核苷酸的结构逐步演变为ATP的结构。
  (2)动画显示ATP结构,向学生介绍腺苷、磷酸基,讲授ATP的分子简式及断键方式,让学生了解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功能,形成对ATP的理性认识。
  
  6.4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1)资料1:人体每天进行正常活动所需的ATP量约等于他的体重,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个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每分钟约有0.5kgATP分解释放能量,供运动所需。如果ADP不能再生成ATP会有什么结果?
  (2)资料2:氰化钾就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min内就会死亡。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
  (3)问题: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体重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师生互动,得出ATP的特性就是:含量少,转化快。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联系: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兰斯・阿姆斯特朗,他在15岁时消耗氧气产生ATP的能力就达到了普通人的两倍。
  (5)问题:ATP和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后作简要的回答,教师强调有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用来合成ATP;并通过动画形式播放ATP与ADP相互转化,图文转化提问,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问题: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由谁来提供呢?
  由学生开动脑筋,找出ATP形成的途径,教师再作详细总结。
  
  6.5ATP的利用
  (1)问题:本节课同学们动脑思考已经消耗了不少能量,ATP还用于哪些生理活动呢?
  (2)利用精选图片介绍各种耗能活动(如肌肉收缩、大脑思考、发光发电、大分子合成、维持体温等)。
  (3)生活中的应用:出示课前准备的ATP片剂,介绍其用途。
  前沿知识: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6.6总结
  (1)ATP、糖类、脂肪三种能源物质的比较。
  通过“零钱、活期存折、定期存折”(展示实物)的比喻,理解直接能源物质(ATP)与主要能源物质(糖类)、主要贮能物质(脂肪)的区别。
  (2)填写ATP概念图。
  (3)“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建模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张卡(能量卡、酶卡、ADP/Pi卡、ATP/ADP卡),每张卡(以席卡代替)有正反两面,如酶卡正面是ATP合成酶,反面是ATP水解酶。要求:一人做裁判,其余每人各拿一个卡片。拿能量卡的先出示卡片,其余各人根据已学知识出示卡片正确的一面(每张卡片正反两面至少要使用一次)。学生一起分析有否出错卡,小组成员轮流交换卡片后,再次重复建模。
  (4)每人小结一句话。
  以“我学到了……”作为引导语,按座位顺序,每人一句话小结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笔者做了教学方式改进的尝试,如由古诗引入新课,加入探究性实验来突出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这一重点内容;开展建模游戏来加深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理解,完全改变了原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给学生创造“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多种信息、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养成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体现生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