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红薯栽培技术 [向日葵栽培技术]
 

红薯栽培技术 [向日葵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19-02-23 04:14:02 影响了:

  精细整地、合理轮作:   合理的土壤耕作虽不能增加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但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向日葵提供更好的水、肥、气、热等环境条件。由于向日葵根群庞大、扎根深广,一般要求活土层25-30厘米,因此,种植向日葵的地块必须深耕,并精细整地。为了保证高产、优质,一般应选择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种植,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制度,前茬作物以瓜类、小麦、棉花为宜。豆科作物易感染菌核病、多年行牧草根系较深,均不宜作向日葵的前茬作物。
  适期播种:
  向日葵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既耐高温又耐低温,种子在4℃时即可发芽,8-10℃可满足其正常发芽出苗,幼苗耐寒力较强,可经受数小时的-4℃的低温,低温后即可恢复生长,比棉花、瓜类等作物的耐寒力强得多。适期早播可充分利用光、热、水等条件,盛花期可躲过多雨期,开花授粉期可躲过高温天气、病害轻;早播早出苗,扎根深、抗旱能力强。
  规范种植:
  向日葵可地膜垄作、地膜平作也可与小麦进行带作种植,其种植规格分别为:①地膜平作:垄宽80厘米,沟宽50厘米,株距:食葵40厘米或油葵30厘米,密度食葵2600株/亩或油葵3400株/亩。②地膜平作:幅宽145厘米的地膜上种3行,行距55厘米,株距:食葵40厘米或油葵25厘米,密度:食葵2800株/亩或油葵3800株/亩。③小麦带作:采用80×80厘米的种植规格,即小麦与食葵的间距为25厘米,食葵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食葵亩保苗2700-2800株/亩。
  科学施肥:
  向日葵对氮、磷、钾元素需求顺序是,以钾素最多,氮素次之,磷素较少,钾肥不足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抗逆性差,产量品质显着下降,因此,钾肥应在开花和现蕾前重点施用,以早期供应花盘生长发育需要,钾肥与磷肥配合施用,增产作用才能更加明显。
  ①施足底肥:向日葵植株高大、根群深广,施足底肥是优质高产的保证和前提,一般应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3000公斤、优质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20公斤、硫酸钾8公斤做底肥,犁地时一次施入。
  ②巧施追肥:主要是根据向日葵生育期的需肥情况,结合田间管理措施进行,食葵以8叶期和始花期分两次追肥或8时期一次追施;油葵则以现蕾期一次追施效果好。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钾肥5公斤。
  科学浇水:
  向日葵植株体内含水量较多,约占植株鲜重的75%-85%,故生育过程中需水量较多,一般情况下,苗期可不浇水,实行蹲苗,促使根系下扎。虽一生需水量较多,但是根系十分发达,下扎深、分布广,既能吸收上层水分,又能吸收下层水分,又有气生根,增加了需水高峰期的吸水能力,加上叶脉较密,叶片覆有蜡质层,茎秆表面密布刚毛,减少了水分散失。因此,全生育期一般浇水4-5次为宜;6月上旬现蕾期浇头水,开花期浇二水,盛花期浇三水,灌浆期浇四水,若降水量少,可适当多浇1-2次水。
  辅助授粉:
  向日葵属于异花授粉作物,开花期采取必要的辅助授粉措施是高产的保证。
  引蜂传粉:一箱蜂群能承担5-6亩地的传粉任务,为了提高传粉效率要在开花季节,把蜂箱均匀分布在葵田附近,距离100米左右,蜜蜂越多,授粉效果越好。注意在蜜蜂传粉期间不要施用化学农药。
  人工辅助授粉:在蜜蜂较少时,要采用必要的人工辅助授粉,一般当田间开花株数达到70%以上,单盘开花2-3天后,日开花最多,这时可进行第一次授粉,以后每隔3天进行一次,共授粉2-3次,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在方法上主要提倡“粉扑子”授粉,其做法是: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形硬纸板,上面铺一层棉花后再包上一层干净的纱布,就成了一个“粉扑子”。授粉时,一手握住花盘背面脖颈处,另一手用“粉扑子”在花盘下面开花部位轻轻按几下,用同样方法采几株花的混合花粉后,就可逐株在花盘上授粉了。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地老虎、潜叶蝇、向日葵螟、菌核病、霜霉病、锈病等。地老虎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1公斤加水2-3公斤,掺入10公斤细纱土中,在犁地后耙耱前撒入地块即可;潜叶蝇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也可用黑光灯、糖醋液等来诱杀成虫;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向日葵螟应在开花前、开花后喷药防治,可喷洒的农药有:敌杀死乳油、速灭杀丁乳油、氰戊菊酯等,喷施的部位以花盘为主。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对优质高产关系很大,一般应在8月中、下旬时,花盘背面发黄、花盘边缘为微绿色、舌状花瓣凋萎或干枯、苞叶黄褐色、茎秆老黄、叶片黄绿或黄枯下垂时,就应及时收获。收获后立即运回晒场,晾晒2-3天后即可脱粒,脱粒后必须边翻晒边清渣,达到一定的净度后即可待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