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管窥农村孩子的职业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
 

【管窥农村孩子的职业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9-04-17 04:39:26 影响了:

  在去年的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议上,北京市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一语惊人、也惊醒了中国的农村教育!她说:“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此语一出,立刻招致网友的严厉质问与攻击!笔者不敢说这些网友是多么的愚昧,但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读完或没有真正读懂王平的话,至少可以说他们还不完全了解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笔者作为一名在农村一线工作了近30年的中学教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觉得王平馆长的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她的话意在暗示人们:应该关注一下中国农村孩子的职业取向了。
  一、绝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职业取向不现实
  回望30多年的高考制度,辉煌的道路上洒满了太多的惶惑与悲哀,它的确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这种选拔机制同时也催生并助长了应试教育制度,所带来的恶果至今一直困扰、迷失着农村孩子的职业方向:一方面,全国几乎所有的县乡两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口头上都大谈素质教育,心里想的仍旧是应试教育,仍然把中考、高考升学率当成考核学校、老师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指标,把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划等号,牵导、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应试教育就像是一根高压电极,时刻敲击、损伤着农村教育的每一根神经,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谈“考”色变、人心惶惶,学生也因补课、上辅导班而疲惫不堪;它诱发了农村县域内教育的不均衡,它催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多年来,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成了农民教育子女的一种思维定势。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高考远没有当年那么强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这种人事分配制度早已被公务员“凡进必考”所取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少农民不无埋怨地感叹说:“孩子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眼睛都搞近视了,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城里打工算了!”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似乎明白了一点。尽管如此,农村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仍对“跳农门”痴心不改,望子成龙的心态几近达到疯狂的地步!他们不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个人愿望,蛮横地规划着孩子的未来,因学业成绩达不到要求而逼死孩子,甚至失手打死孩子的事件屡见不鲜。笔者不禁要问:花季的生命和不切实际的前程,到底孰轻孰重?
  二、合理规划农村孩子的职业方向
  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清华、北大录取的新生中,农村学生只占七分之一!农村学生在“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就读的在校生比例也远远低于城市。个中的原因暂且不说,但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孩子具备发展成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环境条件!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必将和城里的“后位”学生一样,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并帮助这部分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1.发展职业教育,量体裁衣
  笔者去年在苏北农村做了一项调研:农村每个村庄几乎都有1—2名大学毕业生在家待业,他们在城里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所学的专业在农村又没有用武之地,这实在是人才的浪费!这里固然有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因素,但农村学生不根据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也是一方面。如果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选择大棚栽培、蚕桑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运作、农产品营销等涉农的专业就读,将来肯定能在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当然,要打开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大力宣传了,在这一点上,苏北地区的睢宁县就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多年来,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紧紧抓住职业教育不放松,对报考涉农专业的学生给予奖励,优先安排到农村经济实体就业,并鼓励高职毕业生返乡自主创业,还在贷款、政策等方面大开绿灯,农村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使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县教育局还调整了普通高中的布局,强制性地压缩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制为职业高中,对普通高中录取设立“死档线”,规定死档线分数以下的考生不得上普通高中。这样,绝大部分的农村初中毕业生被分流到了职业高中或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实用技术,他们中很多人学到了就业的基本技能,毕业后有的被分配到县属企业或乡镇企业工作,有的在江、浙、沪等地的外资企业工作,很多人在事业上做出了惊人的业绩,来自上海外资企业的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朱雪琴就是其中的一位。
  2.根据农村实际,学以致用
  农村中小学教育要服务于农业生产,这是农村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可能是学校师资、家庭环境等原因,到了初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普遍厌学,这些学困生常常接纳不了现行的教学内容。有一次,笔者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学生借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偷偷地溜出教室,跑到校外的农田里帮助农民摘西瓜。课后我找到他,他还骄傲地说:“老师,我们农村学校的学困生,跟着您学这些满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有什么用?我今天半个小时就学会了一项技术:只拍一下,我就能分辨出西瓜的生熟、成色!”听了他的话,我无语良久,真不知道是应该表扬他还是批评他。通过这件事,我听到了农村学困生内心的需求,他是在用行动对现行的中小学教材进行质疑与抗争啊!所以,农村的中小学不能完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在基本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适当地选择文本以外的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也要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英语学科为例,广大的农村并不具备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除了极少数智力较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生以外,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是不需要学英语的,学校完全可以按学生的意愿或需求安排学与不学;而对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生们可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学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教师不宜给他们过高的要求;如果有必要的话,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教材、农本课程,如民间手工艺制作、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网上购销等农村实用技术课程。总之,农村的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