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试论当代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对策]
 

[试论当代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5-13 03:49:19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R39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69-01  近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虽然学校为保护隐私而加强信息封锁,但自杀事件还是时常见诸报端。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研究自杀原因及其采取有效策略控制或减少自杀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分析
  1.1 个人层面的原因
  1.1.1 心理疾病 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其特殊性: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对未来充满幻想,对现实的残酷性认识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受挫经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没有成熟的机制应对,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据我国教育部相关调查表明,在我国高校中,大约有21%~27%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和疑病[1]。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
  1.1.2 情感困扰 大学生性生理基本成熟,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对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多变性认识不足。他(她)们涉足情感生活时往往想法单纯,缺乏把握情感发展方向的技巧,心灵脆弱者面对失恋打击时,心生绝望而冲动自杀。
  1.1.3 性格不良 具有孤僻偏执、要挟好强、心胸狭隘、 猜忌、 嫉妒、刻薄等个性特点者,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而遭到群体排斥,导致情绪困扰;自尊水平低下、要求完美者,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与人相交惶恐不安,但又希望他人关注重视,常常因被忽视而忧伤难过。大学生因性格问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继而抑郁自杀者并不少见。
  1.1.4 信仰缺失 随着国门的大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没落思潮涌入国内,冲撞着大学生的心灵,阻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发生偏差,如过份看重名誉、地位和金钱,不能忍受过普通人的生活。一旦看不到希望就觉得活着没意思而自杀。
  1.2 社会、学校、家庭层面原因
  1.2.1 社会挤压大学生的生存空间 学校原本是一方净土,但现在社会上的重利忘义、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污浊之风刮进了学校,腐蚀了学校的公平竞争。再者社会转型,价值观变迁、多重利益冲突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心灵自由的领域在缩小。同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在无形地歧视或者排斥大学生。许多大学生因此陷入困顿,心理失衡,情绪抑郁寡欢,严重者自觉人生无意义而自杀。
  1.2.2 学习压力过大 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转变、学习任务增多,就业形势严峻促使学生考研,家庭困难学生力争奖学金,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时期取得好成绩等,这些因素均增加了学习压力。如果学习成绩不理想,又没有很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就很容易陷入绝望而自杀[2]。
  1.2.3 教育功利 在当今教育体制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使得教育源于生命发展需要的本源性需求被遮蔽,教育从成“人”教育变成了成“材”教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长此以往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状。当教育过分关注实用层面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操作性的东西时,必然忽视对学生精神、道德、信仰、人格等生命本身的关爱,从而造成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的异化。当面临大的心理应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危机,自杀倾向就可能产生了。
  1.2.4 家庭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个性的塑造、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模式和家长期望值等都深刻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家长认同教育功利化,忽视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父母过高的学业期望,家庭贫困无助等因素均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心理承受上限时就可能出现结束生命的行为。
  2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对策
  2.1 重视生命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
  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更多关注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感触,在教授的内容上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有关生命理论教育的积极因素,同时吸收国外有关生命意识教育的先进理论,以激发大学生亲自感悟生活、体验生命。此外,还应加强正确的死亡观念教育。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人要死得其所;轻生是一种软弱,更是一种对亲人的伤害。学校除了通过课堂教育、请典型人物作报告、学报学刊、举办演讲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传播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死亡观,以加深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思维体验。
  2.2 建立和完善危机干预系统
  2.2.1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每期开学采用心理测评系统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筛查并建档,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特别是有自杀意图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并给予专业心理危机干预。
  2.2.2 加强心理健康宣教,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应用健康的心理防御方式,识别非理性观念,化解心理压力和调节情绪。同时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应付挫折的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和化解危机的能力[3],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2.3 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除负责学生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外,还负责心理健康宣教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同时在班级内选出部分认真负责、热情开朗、有爱心、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的学生担任同辈心理辅导员,实现同辈心理自助[4]。
  2.3 构建健康宽松的生存环境
  政府要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公平、公开的就业机会。教育体制要改革创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成“材”教育变回成“人”教育。父母要理性看待学业,注重孩子的品格培养,要给予无条件关爱,引导子女与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社会媒体要注意把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角度和方向,避免细节描述,防止模仿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 宋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科教导刊,2011,9:205-206.
  [2] 黄庆江,张亘祥.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广东高校保卫,2006 ,1 :43 - 46.
  [3] 陈日文.大学生安全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史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和作用[J] .学理论,2010,8:149-15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