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_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_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5:10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来自全省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调研报告第三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第四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第五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两年前,**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实施改革与发展“三个三工程”的意见》,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从现实情况看,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增强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应该说,近两年来,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以新产品开发为例,2014年,百家企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58.33亿元,在2014年增长90.7%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0%。百家企业研发的多种新产品,如武钢的高牌号取向硅钢、东汽的各类新型汽车、青山船厂的特种船舶、武烟的系列产品、金龙泉集团的“金龙泉”啤酒、长飞的光纤、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以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例,据对百家大企业中78家本土企业的调查,2014年这些企业共投入的研发经费11.45亿元,仅占其销售总额的0.6%。其中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0%的有3家,达到4%的只有1家,有13家在1%至2%之间,39家在1%以下,另有22家的投入为零。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第一,导致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然有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尤其当一些行业出现高速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甚至更倾向于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来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难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则自主创新的局面就难以打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生存忧患意识强,想尽办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为忧患意识是责任感、危机感、事业心的体现,只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去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例如华为公司,其老总在他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10余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就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正是由于时时有一种危机感,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将公司员工的18%、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自主创新,从而在短短10余年时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又如武钢,在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中,它既没有鞍钢可开采百年的自有矿山,也没有宝钢进口铁矿石运输的近距离优势,时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但正是因为武钢将这种压力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才创造出了不亚于宝钢、鞍钢的效益。因此,百家企业要改变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好范文网文章-https://www.Haoword.com 好范文网 帮您找文章]

第二,百家企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从头开始,什么都由自己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况且在现阶段,企业要一下子从内部产生大量自有技术是不可能的。对于百家企业的大多数而言,为了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应当紧紧依托国内外两个技术源头,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加强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5及1:8,而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及**大中型工业企业还不足1:0.07。因此,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对于尽快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单项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因此,要大力整合现有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加速集成创新,也是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

第三,百家企业要从总体上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选择一个好的创新方式。我国著名的彩电企业“海信”,在每涉足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领域时,往往是先成立一个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开发,当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再由研究所裂变为公司,一步步往前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信”的经验,值得**百家企业特别是百家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借鉴。

第四,要改变百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果说企业创新是不断生产出创新产品,则政府就要不断为企业提供“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即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等。就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为之服务的成熟产业链一样,各级政府出台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要有一个“政策链”。要强化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实行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改善市场条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

动与技术转移。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来自全省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调研报告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来自全省百家大型工业

企业的调研报告

郭 阳 吴玉祥

2014年第8期 ——特别策划

201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实施改革与发展“三个三工程”的意见》,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从现实情况看,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增强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应该说,近两年来,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以新产品开发为例,2014年,百家企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58.33亿元,在2014年增长90.7%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0%。百家企业研发的多种新产品,如武钢的高牌号取向硅钢、东汽的各类新型汽车、青山船厂的特种船舶、武烟的系列产品、金龙泉集团的“金龙泉”啤酒、长飞的光纤、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以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例,据对百家大企业中78家本土企业的调查,2014年这些企业共投入的研发经费11.45亿元,仅占其销售总额的0.6%。其中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0%的有3家,达到4%的只有1家,有13家在1%至2%之间,39家在1%以下,另有22家的投入为零。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第一,导致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然有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尤其当一些行业出现高速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甚至更倾向于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来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难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则自主创新的局面就难以打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生存忧患意识强,想尽办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为忧患意识是责任感、危机感、事业心的体现,只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去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例如华为公司,其老总在他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10余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就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正是由于时时有一种危机感,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将公司员工的18%、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自主创新,从而在短短10余年时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又如武钢,在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中,它既没有鞍钢可开采百年的自有矿山,也没有宝钢进口铁矿石运输的近距离优势,时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但正是因为武钢将这种压力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才创造出了不亚于宝钢、鞍钢的效益。因此,百家企业要改变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第二,百家企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从头开始,什么都由自己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况且在现阶段,企业要一下子从内部产生大量自有技术是不可能的。对于百家企业的大多数而言,为了降低技术

创新的风险成本,应当紧紧依托国内外两个技术源头,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加强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5及1:8,而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及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还不足1:0.07。因此,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对于尽快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单项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因此,要大力整合现有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加速集成创新,也是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

第三,百家企业要从总体上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选择一个好的创新方式。我国著名的彩电企业“海信”,在每涉足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领域时,往往是先成立一个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开发,当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再由研究所裂变为公司,一步步往前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信”的经验,值得湖北百家企业特别是百家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借鉴。

第四,要改变百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果说企业创新是不断生产出创新产品,则政府就要不断为企业提供“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即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等。就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为之服务的成熟产业链一样,各级政府出台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要有一个“政策链”。要强化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实行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要加大对自

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改善市场条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

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

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

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量大面广而又持久的宏伟事业,需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服务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宏观引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科技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营造创新环境。要抓紧建设专家与技术、研发与制造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市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第四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请你支持WWw.hAOWORD.CoM)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量大面广而又持久的宏伟事业,需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服务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宏观引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科技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营造创新环境。要抓紧建设专家与技术、研发与制造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市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当前要重点完善和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体地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因为发展模式、市场条件、政策和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热情不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包括: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政策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要改革政府采购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制定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优先购买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同时,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企业的风险创业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抓紧研究推出二板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

三、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推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因此,一是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特别要引导企业提高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和能力。二是有重点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根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特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机制,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是从根本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基础。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更多其他相关文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工作情况

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于提高教师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第二篇: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第三篇:音乐基础教育的调研报告第四篇:边远山区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第五篇:基础教育实习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数学系2014级数学1班陈晓静

2014年9月11日,我来到即墨新立小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工作,在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华丽转身。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勤学苦练,虚心求教,;作为人师,我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付出颇多,但收获了更多。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新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放学后课后活动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而展开的。为了获得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资料,我不仅仅限于对实习所带的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实习所在的实习学校进行调查。重要的调查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的了解情况。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对新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放学后课后活动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的一些看法。其中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帮助。

首先,开始给学生上课后,我发现课堂上有不少学生时常会目光呆滞,注意力不集中,也有不少学生过于活跃,导致课堂乱哄哄,难以掌控,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在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面对此种情况,我便开始思考是何种原因造成这种局面。于是,我便开始对学生放学后的活动情况进行相关调查。

虽然新立小学地处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条件并不太发达,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农村家庭生活均属富裕。有的学生是家里的长子长女,父母均很年轻;有的孩子是家里的次子次女,家里还有个姐姐,生活条件都相对

不错。班上几乎所有学生家里都有电脑,电视就更不必说了,更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家里是联网的。现在,中小学教育要求给学生减负,所以低年级学生课后没有作业,而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也只允许有半个小时的作业,所以对学生而言,放学后的时间是很充裕的。经过调查,我发现,几乎有80%的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写完作业再玩其他事情,但仍有将近20%的学生会无视老师的要求,放学后就只顾着玩自己的。随着电视、电脑的普遍化,网络游戏的玩家也越来越低龄化。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像十几二十年前的我们一样放学后在户外活动了,他们更习惯于待在家里,与电视电脑为伴。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写完或者是未写完作业的情况下,都会第一时间冲向电脑。不可否认,有些学生会用电脑来查一些学习知识,但大部分学生是用来玩的,网上聊天的,打游戏的均有。这样的情况显示,现在的小学生家庭活动已经被网络侵占,网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调查结束后,我开始将学生的课后活动情况与平日表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前一天晚上在家玩网络游戏的学生次日在课堂上均会表现的无精打采,精神萎靡,神情呆滞木讷,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回答不踊跃,听课不认真:而前一天晚上在家进行网络聊天的学生次日在课堂上虽然能稍微优于玩游戏的学生,但总会异常活跃,经常跳脱于老师所讲范围之外,以致课堂混乱,难以控制;而只是利用网络来进行一些疑难问题解答或查询资料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上课认真听讲,始终紧随老师的节奏,踊跃回答老师所提问题,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甚至有部分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老师的疏忽,对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助益。此外,关于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与次日课堂上表现的对比分析发现,能够及时认真完成作业(请继续 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的学生成绩均不错,课堂上反应灵敏,能够认真听课,并及时与老师配合;能够完成但质量中差的学生,,课堂上虽然也在听课,但从他们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只是在听,但并未能够

融会贯通,听课效果并未能达到预期;最后是那些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他们在课上的反应可谓差强人意,有的学生虽然目光在老师身上但神色木然,一片呆滞,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无视老师的存在,无视课堂纪律,径自做自己的事情,对课堂影响极差。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联系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家庭环境,以及教师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形成是由多重因素促成的。对此,我通过自身努力及向周围老师请教,对改善学生课后活动及课堂表现情况总结出几点建议。以下是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有可能自主的学习。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激发性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仅仅讲授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应注意课堂教学的新鲜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大部分东西教给学生去自己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正确对待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老师,我

们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而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多样化,促进其学习发展。

三、 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成绩好与差,老师

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不得不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诚恳的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大部分老师都很难做到,但是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他们同样能够识别人的真诚与否。能够真心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更会受到学生的尊重,我在实际调查中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四、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与家长配合,共同督

促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只是少部分,他们最常待的地方还是家里,最能够直接影响或是左右他们的还是他们各自的家长。放学后或是周末节假日,学生几乎都是与父母待在一起的,那时他们的行为只有父母能够约束的了。所以家长在家里应该要求学生少接触或尽量不要接触电脑等影响学生学习的东西,一定不能让学生玩网络游戏。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全将电脑否定,存在即是有道理的,电脑在某些方面对人的生活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电脑的这一优点,或许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家庭生活有一些合理的规划。适量的户外活动无疑比独自在家玩耍要好的多。所谓学习源于生活,完美的融于生活,体验生活对当代的小孩子的长足发展具有良好的帮助。此外,家长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让小孩子能够体会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心与期许。有压力、有目标的生活才不会乏味,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养成。

以上就是我在实习期间调查的相关情况以及个人的相关见解。其中一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践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够变成现实。

最后,对在本次调查中给予支持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感谢!

第二篇: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2014级专升本美术学1班罗舒114930021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经济发展,教育先行,全面落实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突破性地发展高中教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我区基础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教育总体投入仍还不足。

虽然政府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比,教育投入不足与安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标准和教师待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在近两年降低了不少债务总量,部分学校也不再负债,但全区教育负债依然十分沉重,影响了我区教育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化解剩余教育债务任重道远。同时,我区大部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简陋,教学配套设备老化、不全,辅助用房明显不足,教学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体育场地缺乏,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2.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受教育投入城乡差别、城市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区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客观上决定了城乡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农村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低,办学条件较差,个别学校由于经费有限,配备的计算机等设备只能成为一种摆设;师资力量弱,学历、职称偏低,教育质量较差。二是不同隶属关系差距较大。总的情况是,教育局直属学校以及老城区三办所属学校条件相对较好,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社会认可程度也高。三是不同区域间差距较大。安阳主城区生源急剧增加,一些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而部分农村学生逐年递减,生源严重不足。四是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的新建住宅小区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存在入园难的问题;同公办幼儿园相比,一些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能力和管理水平需要提高,特别是在收费上还需要规范。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教师总量超编、结构性缺编和占编不在岗现象并存。因学校布局调整,许多学校人员超编,由于历史遗留等各种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占编不在岗;而农村学校英语、信息、体艺科专任教师又严重紧缺,部分村

完小无专职体育、音乐、美术老师;同时,由于课程改革与教育发展不配套,给教师队伍的调整造成相应的困难,相关学科有的教师过剩,有的学科教师匮乏,学校在师资安排上遇到难题,一些规定课程也无法开全、开齐。二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较多,加剧了城区与农村学校校际师资水平的差异。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现象十分明显,一些城区优质学校象强大的磁石一样吸纳了较多的优质师资。

4.学校德育工作处境比较尴尬。

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在陈旧的教育评估制度下,部分学校教育管理理念被极端化,正当的教育价值追求异化为对学生智力的片面开发。重智轻德,重考试轻能力,重分数轻体质的教育行为比较普遍。学校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大。教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思品教师往往是空头说教,言不由衷。思想品德课上成文化知识课,记概念,背条文。在社会现实中,学生看到的盛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与他在学校所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很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出现了“5+2=0”的实际效果,即每周在校接受的5天品德行为教育,周末回家被社会家庭的现实生活抵消了。

三、进一步推进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1.要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大力推进安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要将做强做优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要以农村学校合格化、标准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完小)的办学条件,完善办学设施;以省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支教、轮岗等为补充,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 二要建立以城乡教育共同体为载体,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团队学校”共同发展工程,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下,学校自主参与,一所城区学校(或优质学校)和若干个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组成教育共同体,形成校际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要实施以“五个统一”为基本内涵的“中心校战略”。即以统一教育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福利待遇、统一教师培养、统一工作考核为具体举措,逐步构建起从镇域到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四要深化结对帮扶工作。一主要是开展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援。重点学校、示范学校要与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在教学设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通过派优秀教师到结对学校听课调研、示范教学、推广教育教学经验等方式,对薄弱学校教师

进行业务指导;通过选送农村学校的教师到结对学校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对薄弱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指导。可以选派重点、示范学校的中层干部和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挂职,选派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干部到重点、示范学校挂职锻炼,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合理统筹区域职业学校设置,积极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办学方向,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力度,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各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鼓励和支持力度。要积极鼓励举办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鼓励以优秀学校为龙头,组建跨类别学校的教育集团。民办学校的新建和扩建纳入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在征地、建设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升学就业、表彰奖励、社会活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同类型公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同等的待遇和权益。

4.要更加重视教育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安阳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一要积极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我们要继续推广我区作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取得的已有成功经验,树立学校需要经营的管理理念,提倡校长职业化,建立校长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增强学校自我规划、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学校组织机构扁平化、弹性化、多元化,学校管理民主化、法制化、人本化,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师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二要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合理交流机制。加大人事改革力度,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教师总量超编、结构性缺编和占编不在岗问题。加大力度培养名校长、名教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学校招引英语、信息、体艺类紧缺教师。逐步建立城区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农村任教或管理服务制度。城区中小学教师晋升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或支教工作经历。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尽量做到工作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建立区域内

城乡校长和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

三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是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要加快研发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努力构建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优化活动,通过教学视导、教研活动等多个层面,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继续深化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改革,逐步加大重点中学招生实行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

四要强化督导,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健全全面、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加强督导机构建设,强化督导职能。确立科学评价观,坚持专题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对部门、学校、乡镇(街道)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检查,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14级专升本美术学1班罗舒114930021

第三篇:音乐基础教育的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大力推进,音乐教师队伍的不断充实,课内外艺术教育内容的逐步到位,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音乐学科正随着改革的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步步迈进。然而发现,人们重视更多的是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教育理念提出了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针,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所以,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关注音乐教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在农村学校及社会的地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偏僻的农村小学中,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音乐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副课”,一些老师认为音乐课不就是唱歌,不就是吼几嗓子,没有对音乐课有一个根本的认识。有些学校就把一些不大懂音乐、年龄偏大的教师“特殊照顾”安排教音乐,真正有音乐基础的教师往往所学非所用的去教数学、语文等主要学科。

再一点就是大部分农村小学学校音乐教学设备落后,所有的农村小学学校没有一架钢琴,连电子琴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电子琴也是个摆设,没有教师会弹。一些小学上课必备的打击乐器、配套教学光盘也只有几家学校有。音乐教材也都只能循环使用,想让学生圈圈点点都成问题。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缺乏尤其是小学,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兼职教师。有的农村小学一位老师要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五门课。此外有些学校还常以课时紧张为理由,利用音乐课的时间上其他课,致使学生无法学习掌握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思考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何种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应是我们大学生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有敢于教的精神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热爱音乐艺术。农村学生由于所受音乐教育甚少,好奇心强,而对音乐艺术有更深更浓的热爱之情。

教师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可以说学生将来的形象气质,是他们目前的任课教师的形象气质的复制与扩散,即古人所谓的“上施下效”,这也更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的教师就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敢于开拓创新、思维活跃、胸襟广博的教师就能以他那大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激情饱满的气质引导与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更加简单,可供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课外活动与社会交往场合少。学生的各种能力,诸如社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锻炼。另外,在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这种家庭对孩子学习与生活当中的很多要求无法给予满足,这就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学生今后将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复杂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他们必备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条件。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任务便落到教师的身上。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虽不是万能的,但也有很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用。在音乐训练与活动中,有许多看似与人的某种能力的培养无关,但他却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而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例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言声调的影响,音乐集体训练对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舞台表演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培养等。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有卓越远见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与创设,在尝试与创设过程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并借各种音乐训练与活动,渐渐的使学生的心理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二、要有善于教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主观条件莫过于善于教学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教学技术的体现,又有文化涵养的要求。只有善于教学

的教师才能把知识准确地、完整地传给学生;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如何借助音乐的特殊魅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薄弱,教师要如何用方便、有趣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学校要求举办兴趣小组与开展文艺活动,教师要如何因陋就简地开展,既要使活动生动有趣,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如何把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科学文化知识及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等融入音乐教学。不难看出,这里蕴含着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技术、心理学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民俗文化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

三、有乐于教的热情

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改变困境现状的道路,因此考大学是他们最理想的出路。面对着大学新生录取仍以高考分数为准绳的状况,各学校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何况学校的评优工作更多的还是以各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为杠杆。另外,受社会旧传统的歧视及音乐从事着的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村民众轻视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与教师,只监督学生在考试科目上的学习,音乐科目自然就容易被忽视。

音乐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越来越多地被学校、音乐教师和学生所重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只会唱几首歌曲、听几段乐曲,而是在优美的歌声中,悠扬的乐曲声中陶冶情操,历练性格,推动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农村的音乐教育。

第四篇:边远山区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和平小学 提供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和平小学地处瑞昌西南边远山区,地理条件差。辖区内学生99%以上是农村户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人口流入城镇,学校的生源出现了匮乏现象,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小。目前,原有的大坑教学点现已不存在,和平中心小学下辖三个教学点:和平村教学点、杨塅教学点、程家教学点,生源极为匮乏,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和平教学点一个班,1个学生;杨塅教学点一个班,1个学生;程家教学点一个学前班、一年级一个班,两个班共4人。中心小学开设了学前班、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共4个教学班,学生13人。通过深入分析调研这种现状,主要原因是:

1、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日趋薄弱。城镇学校的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许多年轻的教师向往城市,都往城市靠拢,于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逐年减少,教师队伍出现严重老龄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在逐渐弱化,教育教学质量下滑,令人不满意。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2、由于办学经费少,村级投入极其有限,教学点的校园、校舍建设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和

绿化程度,校园的人文文化环境,安定和谐环境。和平、杨塅教学点的教学楼还是d类

3、受人口居住变动情况的影响。由于学生家长在城里务工或家庭搬迁到城里,学生就被转到城镇小学就读。

4、受旧观念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家长的心目中总是抹不去对学校以前和近几年的印象,尽管学校曾经有过辉煌,许多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在农村读不好书,到了城镇小学就能把书读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家庭富裕了,生活更加无忧了,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更心切,一心只想城镇学校才是孩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二、思考与对策:

(一)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为了稳定农村小学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师资问题值得关注。

1、教师编配应合理搭配教师的年龄。城镇学校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年轻教师向往城市,都往城市靠拢。近几年来,城乡之间、各中心小学之间(学区)的教师平均年龄差异明显。尽管有些老教师有敬业精神,但走进新课程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劲头。接触新事物,除了要有时间的投入,还要

有精力的投入,工作要有力度。何况部分老教师还有厌教情绪,无上进心,教育教学不能更新理念。这样,每一所学校需要熔入一些年轻的教师,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

2、教师编配要考虑各科教学能力的合理的搭配。教师的编配不仅在年龄上需要趋向合理,在思想素质方面、语文、数学教学以及其它各科教学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统筹。不仅在大范围上需要这样,在中心小学(学区)内也应合理搭配。

3、应适当考虑按班科比例编配教师。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较少,而目前的教师分配是按学生数编配,而不是参照班科比例。虽然农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要有六个班级,一样要开全所有的科目。而按学生数编配下来的教师数少,教师的功课负担重,不是跨班教学,就是任教好几个科目。上班时间,不是上讲台,就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再没有时间去搞业务学习、教学探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了。就是做了,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4、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大力度。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数少,办学规模小,教师老龄化尽管学校的领导都期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由于老教师多,他们大部分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继续教育就成了走过场,没有起到有效作用。

(二)让农村小学的办学富有生机,还在于要加强学校本身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使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信得过的学校。

1、必须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部分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形象在逐步暗淡。教育是要靠良心的,而他们连这一点都没有了,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了。学生得不到健康地成长,家长看不到希望,社会看不到成绩。但家长对孩子总是抱着希望的,他们只好把孩子转到其它的学校就读。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了它,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信任。

2、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教育的结果,又要关注教育的过程。而家长,更多的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孩子考几分了?在班上排几名???因此,好的教学质量将更直接地呈现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面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看法。不管教育理念怎样改变,提高教学质量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

3、抓特色。一种特色,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面旗帜。它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教师它会凝聚起一种战斗力。

4、与名校“结盟”。和办学效果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校结对子,形成互动,可以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教育资源的某些领域里获得丰富的营养。

第五篇:基础教育实习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实习调研报告

班级:2014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班

姓名:司 艳 红

学号:100112014

专业:汉语言文学

欢迎阅读其他文章: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xx镇基础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

**基础地区教育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四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五篇:李兰兰郭家山村农民工外出务工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xx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

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

——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

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2014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4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压

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

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陈开龙)

__于2014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

——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2014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治理发愣功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HAoWoRD.COM)2014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陈开龙)

__于2014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陈开龙)

__于2014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第四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

——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2014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治理发愣功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4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第五篇:李兰兰郭家山村农民工外出务工调研报告

郭家山村农民工外出务工调研报告

(李兰兰)

以“三送”活动为契机,郭家山村三送活动工作组深入民情,挨家入户,了解群众当前的迫切需求,经过两个多月的走访农户,我认为制约我村当前发展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上。

郭家山村共有3个社,221户887人,在校学生170人,60岁以上老人142人,有劳动能力者575人,外出务工人员187人,占有劳动能力者的32.5%。

一、当前外出务工的现状:

(一)、工作时间长、险、脏、报酬低。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

(二)、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农民工从事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电子厂和服装加工厂的简单直接生产者等工种。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根本没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

(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 二、解决途径

农民进城就业和农民变为市民,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基本思路应当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

(一)、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就业的难点主要在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就业,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重要任务。继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我村农村进城就业的一些农民工,在异地经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洗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他们返乡创业,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特别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前景广阔。因此,应在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和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促进农民工输出与回流创业的良性互动。完善服

务,就是强化服务理念,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遇到的突出问题,改善创业环境。

(三)、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四)、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和发展机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好范文网推荐访问其他范文:

农村外出务工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对杨畔村农民外出务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农村外出务工子女现状的调研报告

外出务工返乡青年情况调研报告

关工委对农村外出务工子女现状调研报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