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重点难点问题
 

【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重点难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7:21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第四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第五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区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众多,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政府行为,使之在以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利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下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一些肤浅的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们参考。

一、 基本情况

**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是城乡并存区。近年来,我区牢牢抓住市治西迁、**建设全面启动等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举全区之力抓城市建设,合万众之心建经济强区”的发展战略,在全区抛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从2014年至今,全区共有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个,共投入资金**亿元。全区**个街道、乡、镇均有城建开发任务,共开发征用土地**多亩,累计拆除房屋约**万平方米,拆迁群众**户,其中农民**户**人,农村拆迁安置量大任务重。我区拆迁安置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下,总的来说进展顺利,并创造了、“**模式”和“**模式”这样的好典型。

二、 我区开展拆迁安置工作中主要经验

拆迁安置工作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在工作中,我区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拆迁安置工作牵涉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保障,工作很难开展,为加强领导力量,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项目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工作思路,由一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具体项目、一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拆迁安置全权负责,形成了对拆迁安置工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街道制。由于街道的拆迁安置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矛盾较多,为减轻街道的压力,区委向每个街道派出了2至3名区级领导协调指导拆迁安置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处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并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了交办时间。我区大部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以后的开发建设和拆迁安置工作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

3、宣传到位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拆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掌握拆迁安置工作有关政策,正确对待拆迁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必要。在工作中,我区注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做好有关政策法律和宣传工作和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4、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三公开”原则三是严格坚持“三带三包”政策,即带感情、带政策、带拆迁方案,包协议签订、包过渡、包稳定。

5、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我区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全区共核定“两安”用地总指标**亩,已办理红线的安置用地**亩,另有**亩正在办理之中,目前,已搬进拆迁户的农民安置小区达*个,正在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的**个。在几年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区创造了地“**”和“**”等成功的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我区实际拆迁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置政策。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

2、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

3、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后,超期过渡现象严重。

1、拆迁安置工作体制理顺不畅。街道、乡(镇)对拆迁安置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相当多的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政策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欠佳,导致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难以落实;部分拆迁单位及拆迁户对拆迁工作不配合,漫天要价,导致有些项目的拆迁工作难以推进。

2、农民安置工作落实欠佳,超期过渡现象严重。由于近年来大开发、大建设,特别是一些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农民拆迁大多是先拆迁后安置或边拆迁边安置的情况下开展的,加之部分安置用地、安置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大批拆迁农民住户安置难以到位,长期处于过渡状态。目前全区尚有*户*人在外过渡,占总拆迁人数的*%,且大部分是超期过渡。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且绝大部分农民除农活外无别的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置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本开展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 对策和建议

1、加大拆迁安置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

在多年来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拆迁安置法律政策的宣传。在每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征用地之前,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是一项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为此,在进行重点工程拆迁工作的时候,我们除了开好动员会外,要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对参与拆迁安置工作的干部要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对被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更深层次安置补偿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他们的幅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被拆迁安置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负责地解释和说明。如某街道拆迁户两年两次搬迁,安置无着落,其反映强烈。据了解,该安置地已在规划建设中,政府巳按时足额发放了过渡费,这是政府拆迁安置工作中的一项政策规定,通过政策宣传,这些拆迁户很快消除了怨愤。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及时做好拆迁安置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就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矛盾都可得到预防和解决。

2、坚持拆迁调查、安置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由于当前重点工程的拆迁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且工作量大,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政府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实行大兵团作战,这往往是要以牺牲公正为代价的,也成为产生安置拆迁纠纷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握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平保稳定。在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主管部门对土地征用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和征用土地用途、范围、面积、补偿依据以及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地点、期限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告;对拆迁补偿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拆迁数量、补偿依据、补偿费数额、被安置农业人员数量、农业人员安置方式、房屋安置方式、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及其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布,接受被拆迁地群众的监督,防止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特别是安置对象和房屋拆迁等补偿安置到人到户的,更要十分注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成立核查组,掌握统一补偿标准,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复核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确保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拆迁安置不公而引发矛盾。

3、完善拆迁安置工作中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区安置拆迁补偿依据主要是《**征地补偿安置条例》,但该条例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较多。在我国法制不断健全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区安置拆迁补偿工作,使安置拆迁补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较强的《安置拆迁补偿办法》已经迫在眉睫。根据宪法精神和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计划生育法以及《**征地补偿安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现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农业人口数的统计应严守政府通告之日的底线,对前不溯及,对后不顺延。

(二)服义务兵役(含超期服役的)的现役军人应参与安置分配;未随军迁出、其户口在拆迁地的军人家属(包括其配偶和子女),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三)拆迁地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其户口虽已迁出,但未分配安排正式工作的,凭在读学校证明和学生证,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四)具有拆迁地户口,正在劳改劳教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五)享受五保优待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其补偿费由村组代管。

(六)拆迁地已出嫁妇女,离婚后因生活无着落而回迁的人员(含已回村落户、法定抚养的小孩,)和婚嫁到拆迁地妇女而离婚后其户口仍在拆迁地的人员(含再婚随迁、法定抚养的小孩),应当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婚嫁农村的出嫁女,其户口未迁出的人员,只能一次性享受一方安置补偿,已在男方参与安置补偿的人员,不参与本地安置补偿分配;未参与男方所在地安置的人员,应当参加户口所在地的安置补偿分配。如户口回迁或者未迁出的上述人员与村组另有书面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男到女方落户的可参照执行。

(七)婚嫁城镇、未随迁的拆迁地半边户及其子女,应同等参与安置分配;但一方已享有国家福利分房的,可不考虑宅基地和住房的政策性优待。

(八)原籍在拆迁地,因生活所迫或历史上的政治原因被迫外迁,后其户口又回迁原籍,并分有责任田土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外地回迁户与村组另有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

(九)返乡居住的离退休人员,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其配偶系再婚的农村户口,经村组集体研究和村民会议通过,准许其迁入的,应当给予安置补偿,但与村组有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

(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未处罚到位的计划外生育子女,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农村独生子女可享受安置补偿有关政策性优待,按相关政策执行。

(十一)无正当理由迁入的农业人口(含空挂户),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十二)欠有国家税费、集体公益事业折价款以及其他集体欠款的人员,其安置补偿可以折扣欠款后按实发放。

4、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重点工程建设利国富民,对加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同时,拆迁安置补偿费的发放到位,涉及到被拆迁群众的直接利益,也是被拆迁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容易引发各种矛盾焦点问题,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拆迁安置工作,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好坏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在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工作水平的提高。我们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就会得到广大被拆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重点工程的建设有序推进;反之就会遭到部分拆迁群众的抵触,使重点工程建设受到阻滞。为此我们要牢记五心,转变作风,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即在拆迁安置工作中,接待群众咨询要热心;调查补偿情况要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核实安置补偿标准要公心;善后安置要关心。此外,要保持拆迁安置工作的延续性,切实落实对被拆迁群众的承诺,勤政为民,真正做好被拆迁群众的公仆,从而树立起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5、统筹项目建设与拆迁安置,促进安置小区建设社区化。一是要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坚持对所有工程严格实行“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采用“项目+安置”的办法,将农民安置地与建设项目一并办理手续,一同报建。二是要实行集中留地,统一安置,积极推行“咸嘉模式”的成功经验。即:一是集中统一重建安置。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报建、统一建设、统一质监、统一物业管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安置好农民,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农民安置小区联体成片功能完善、设施齐备、适宜居住。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充分利用农民生产安置用地,采用土地入股、自主开发等方式,大力发展后勤服务业和商贸业,使农民变股民,从经营中分红获利,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多途径安排农民就业。安排拆迁农民从事物业管理和后勤服务;积极与征地建设单位协调,在用工上优先考虑当地农民,鼓励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和兴办企业,并提供一定的优惠。

6、加强农民安置小区的统一规划,尽快制定好全区农民安置整体规划。一是规划要统一。与市、区总体规划统一协调,农民安置小区建成后直接成为现代化城区的组成部分。二是规划要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供地计划,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强化规划约束力,明确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一律按居民小区规划建设。三是规划要科学。按照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有利于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科学规划农民安置小区。四是规划要实用。按照农民生产安置一律作二、三产业规划建设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好、预留好生产用地。把规划、预留生产用地与项目开发、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使生产用地成为失地农民获得长久收益的主要来源。

7、创新劳动就业服务,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市场化。一是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培训重点主要是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对失地农民开展基地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失地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开展家政服务、餐饮、保健、制造、建筑等行业和知识的技能培训。二是结合项目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与合作,在建设进从建筑工程中找岗位,建设后中牧业管理和卫生保洁中找岗位。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将失地农民就业与下岗工作再就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藩篱”,变“变籍门槛”为“素质门槛”。

(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失地农民养老社会化。一是实现失地农民身份的转换。在子女就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政策待遇。二是坚持“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办法进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确定个人帐户养老金标准。降低门槛,因地制宜、秩序渐进。三是采取“个人责任和社会互济相结合”的办法。失地农民个人帐户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坚持以个人和村集体为主,政府支持为辅。考虑有昨于鼓励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和与城镇社保体系相对接。

一是要加快安置小区居委会的建设。对新建成的农民安置小区,要加快建设社区居委会,按照城市社区的规范和要求,不断完善社区日常管理,促进社区管理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二是要加快社区文化建设。失地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方式中有许多不适宜城市生活习惯。今后,要以城乡文明融合为目标,通过开办夜校、培训班,组织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尽快促进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城市化转变。

第二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更多请你搜索:Www.hAoword.cOm)题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区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众多,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政府行为,使之在以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利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下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一些肤浅的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们参考。

一、 基本情况

**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是城乡并存区。近年来,我区牢牢抓住市治西迁、**建设全面启动等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举全区之力抓城市建设,合万众之心建经济强区”的发展战略,在全区抛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从2014年至今,全区共有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个,共投入资金**亿元。全区**个街道、乡、镇均有城建开发任务,共开发征用土地**多亩,累计拆除房屋约**万平方米,拆迁群众**户,其中农民**户**人,农村拆迁安置量大任务重。我区拆迁安置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下,总的来说进展顺利,并创造了、“**模式”和“**模式”这样的好典型。

二、 我区开展拆迁安置工作中主要经验

拆迁安置工作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在工作中,我区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拆迁安置工作牵涉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保障,工作很难开展,为加强领导力量,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项目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工作思路,由一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具体项目、一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拆迁安置全权负责,形成了对拆迁安置工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街道制。由于街道的拆迁安置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矛盾较多,为减轻街道的压力,区委向每个街道派出了2至3名区级领导协调指导拆迁安置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处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并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了交办时间。我区大部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以后的开发建设和拆迁安置工作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

3、宣传到位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拆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掌握拆迁安置工作有关政策,正确对待拆迁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必要。在工作中,我区注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做好有关政策法律和宣传工作和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4、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三公开”原则三是严格坚持“三带三包”政策,即带感情、带政策、带拆迁方案,包协议签订、包过渡、包稳定。

5、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我区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全区共核定“两安”用地总指标**亩,已办理红线的安置用地**亩,另有**亩正在办理之中,目前,已搬进拆迁户的农民安置小区达*个,正在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的**个。在几年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区创造了地“**”和“**”等成功的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我区实际拆迁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置政策。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

2、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

3、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后,超期过渡现象严重。

1、拆迁安置工作体制理顺不畅。街道、乡(镇)对拆迁安置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相当多的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政策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欠佳,导致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难以落实;部分拆迁单位及拆迁户对拆迁工作不配合,漫天要价,导致有些项目的拆迁工作难以推进。

2、农民安置工作落实欠佳,超期过渡现象严重。由于近年来大开发、大建设,特别是一些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农民拆迁大多是先拆迁后安置或边拆迁边安置的情况下开展的,加之部分安置用地、安置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大批拆迁农民住户安置难以到位,长期处于过渡状态。目前全区尚有*户*人在外过渡,占总拆迁人数的*%,且大部分是超期过渡。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且绝大部分农民除农活外无别的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置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

资本开展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 对策和建议

1、加大拆迁安置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

在多年来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拆迁安置法律政策的宣传。在每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征用地之前,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是一项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为此,在进行重点工程拆迁工作的时候,我们除了开好动员会外,要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对参与拆迁安置工作的干部要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对被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更深层次安置补偿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他们的幅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被拆迁安置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负责地解释和说明。如某街道拆迁户两年两次搬迁,安置无着落,其反映强烈。据了解,该安置地已在规划建设中,政府巳按时足额发放了过渡费,这是政府拆迁安置工作中的一项政策规定,通过政策宣传,这些拆迁户很快消除了怨愤。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及时做好拆迁安置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就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矛盾都可得到预防和解决。

2、坚持拆迁调查、安置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由于当前重点工程的拆迁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且工作量大,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政府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实行大兵团作战,这往往是要以牺牲公正为代价的,也成为产生安置拆迁纠纷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握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平保稳定。在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主管部门对土地征用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和征用土地用途、范围、面积、补偿依据以及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地点、期限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告;对拆迁补偿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拆迁数量、补偿依据、补偿费数额、被安置农业人员数量、农业人员安置方式、房屋安置方式、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及其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布,接受被拆迁地群众的监督,防止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特别是安置对象和房屋拆迁等补偿安置到人到户的,更要十分注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成立核查组,掌握统一补偿标准,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复核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确保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拆迁安置不公而引发矛盾。

3、完善拆迁安置工作中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区安置拆迁补偿依据主要是《**征地补偿安置条例》,但该条例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较多。在我国法制不断健全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区安置拆迁补偿工作,使安置拆迁补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较强的《安置拆迁补偿办法》已经迫在眉睫。根据宪法精神和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计划生育法以及《**征地补偿安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现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农业人口数的统计应严守政府通告之日的底线,对前不溯及,对后不顺延。

(二)服义务兵役(含超期服役的)的现役军人应参与安置分配;未随军迁出、其户口在拆迁地的军人家属(包括其配偶和子女),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三)拆迁地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其户口虽已迁出,但未分配安排正式工作的,凭在读学校证明和学生证,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四)具有拆迁地户口,正在劳改劳教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五)享受五保优待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其补偿费由村组代管。

(六)拆迁地已出嫁妇女,离婚后因生活无着落而回迁的人员(含已回村落户、法定抚养的小孩,)和婚嫁到拆迁地妇女而离婚后其户口仍在拆迁地的人员(含再婚随迁、法定抚养的小孩),应当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婚嫁农村的出嫁女,其户口未迁出的人员,只能一次性享受一方安置补偿,已在男方参与安置补偿的人员,不参与本地安置补偿分配;未参与男方所在地安置的人员,应当参加户口所在地的安置补偿分配。如户口回迁或者未迁出的上述人员与村组另有书面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男到女方落户的可参照执行。

(七)婚嫁城镇、未随迁的拆迁地半边户及其子女,应同等参与安置分配;但一方已享有国家福利分房的,可不考虑宅基地和住房的政策性优待。

(八)原籍在拆迁地,因生活所迫或历史上的政治原因被迫外迁,后其户口又回迁原籍,并分有责任田土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外地回迁户与村组另有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

(九)返乡居住的离退休人员,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其配偶系再婚的农村户口,经村组集体研究和村民会议通过,准许其迁入的,应当给予安置补偿,但与村组有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

(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未处罚到位的计划外生育子女,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农村独生子女可享受安置补偿有关政策性优待,按相关政策执行。

(十一)无正当理由迁入的农业人口(含空挂户),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十二)欠有国家税费、集体公益事业折价款以及其他集体欠款的人员,其安置补偿可以折扣欠款后按实发放。

4、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重点工程建设利国富民,对加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同时,拆迁安置补偿费的发放到位,涉及到被拆迁群众的直接利益,也是被拆迁群众最

第三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区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众多,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政府行为,使之在以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利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下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一些肤浅的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们参考。

一、 基本情况

**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是城乡并存区。近年来,我区牢牢抓住市治西迁、**建设全面启动等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举全区之力抓城市建设,合万众之心建经济强区”的发展战略,在全区抛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从2014年至今,全区共有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个,共投入资金**亿元。全区**个街道、乡、镇均有城建开发任务,共开发征用土地**多亩,累计拆除房屋约**万平方米,拆迁群众**户,其中农民**户**人,农村拆迁安置量大任务重。我区拆迁安置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下,总的来说进展顺利,并创造了、“**模式”和“**模式”这样的好典型。

二、 我区开展拆迁安置工作中主要经验

拆迁安置工作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在工作中,我区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拆迁安置工作牵涉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保障,工作很难开展,为加强领导力量,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项目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工作思路,由一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具体项目、一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拆迁安置全权负责,形成了对拆迁安置工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街道制。由于街道的拆迁安置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矛盾较多,为减轻街道的压力,区委向每个街道派出了2至3名区级领导协调指导拆迁安置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处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并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了交办时间。我区大部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以后的开发建设和拆迁安置工作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

3、宣传到位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拆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掌握拆迁安置工作有关政策,正确对待拆迁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必要。在工作中,我区注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做好有关政策法律和宣传工作和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4、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三公开”原则三是严格坚持“三带三包”政策,即带感情、带政策、带拆迁方案,包协议签订、包过渡、包稳定。

5、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我区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全区共核定“两安”用地总指标**亩,已办理红线的安置用地**亩,另有**亩正在办理之中,目前,已搬进拆迁户的农民安置小区达*个,正在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的**个。在几年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区创造了地“**”和“**”等成功的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我区实际拆迁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置政策。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

2、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

3、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后,超期过渡现象严重。

1、拆迁安置工作体制理顺不畅。街道、乡(镇)对拆迁安置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相当多的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政策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欠佳,导致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难以落实;部分拆迁单位及拆迁户对拆迁工作不配合,漫天要价,导致有些项目的拆迁工作难以推进。

2、农民安置工作落实欠佳,超期过渡现象严重。由于近年来大开发、大建设,特别是一些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农民拆迁大多是先拆迁后安置或边拆迁边安置的情况下开展的,加之部分安置用地、安置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大批拆迁农民住户安置难以到位,长期处于过渡状态。目前全区尚有 *户*人在外过渡,占总拆迁人数的*%,且大部分是超期过渡。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且绝大部分农民除农活外无别的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置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本开展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 对策和建议

1、加大拆迁安置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

在多年来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拆迁安置法律政策的宣传。在每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征用地之前,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是一项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为此,在进行重点工程拆迁工作的时候,我们除了开好动员会外,要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对参与拆迁安置工作的干部要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对被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更深层次安置补偿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他们的幅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被拆迁安置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负责地解释和说明。如某街道拆迁户两年两次搬迁,安置无着落,其反映强烈。据了解,该安置地已在规划建设中,政府巳按时足额发放了过渡费,这是政府拆迁安置工作中的一项政策规定,通过政策宣传,这些拆迁户很快消除了怨愤。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及时做好拆迁安置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就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矛盾都可得到预防和解决。

2、坚持拆迁调查、安置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由于当前重点工程的拆迁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且工作量大,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政府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实行大兵团作战,这往往是要以牺牲公正为代价的,也成为产生安置拆迁纠纷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握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平保稳定。在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主管部门对土地征用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和征用土地用途、范围、面积、补偿依据以及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地点、期限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告;对拆迁补偿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拆迁数量、补偿依据、补偿费数额、被安置农业人员数量、农业人员安置方式、房屋安置方式、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及其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布,接受被拆迁地群众的监督,防止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特别是安置对象和房屋拆迁等补偿安置到人到户的,更要十分注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成立核查组,掌握统一补偿标准,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复核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确保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拆迁安置不公而引发矛盾。

3、完善拆迁安置工作中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区安置拆迁补偿依据主要是《**征地补偿安置条例》,但该条例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较多。在我国法制不断健全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区安置拆迁补偿工作,使安置拆迁补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较强的《安置拆迁补偿办法》已经迫在眉睫。根据宪法精神和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计划生育法以及《**征地补偿安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现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农业人口数的统计应严守政府通告之日的底线,对前不溯及,对后不顺延。

(二)服义务兵役(含超期服役的)的现役军人应参与安置分配;未随军迁出、其户口在拆迁地的军人家属(包括其配偶和子女),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三)拆迁地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其户口虽已迁出,但未分配安排正式工作的,凭在读学校证明和学生证,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四)具有拆迁地户口,正在劳改劳教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五)享受五保优待的人员,应同等

第四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几年来,我区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众多,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政府行为,使之在以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切实维护

拆迁群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利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下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一些肤浅的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们参考。一、基本情况**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是城乡并存区。近年来,我区牢牢抓住***、***建设全面启动等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的发展战略,在全区抛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从2014年至今,全区共有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个,共投入资金***亿元。全区**个街道、乡、镇均有城建开发任务,共开发征用土地***多亩,累计拆除房屋约**万平方米,拆迁群众**户,其中农民**户***人,农村拆迁安置量大任务重。我区拆迁安置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下,总的来说进展顺利,并创造了、“****”和“****”这样的好典型。二、我区开展拆迁安置工作中主要经验拆迁安置工作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在工作中,我区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拆迁安置工作牵涉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保障,工作很难开展,为加强领导力量,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项目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工作思路,由一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具体项目、一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拆迁安置全权负责,形成了对拆迁安置工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街道制。由于街道的拆迁安置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矛盾较多,为减轻街道的压力,区委向每个街道派出了2至3名区级领导协调指导拆迁安置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处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并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了交办时间。我区大部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以后的开发建设和拆迁安置工作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3、宣传到位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拆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掌握拆迁安置工作有关政策,正确对待拆迁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必要。在工作中,我区注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做好有关政策法律和宣传工作和拆迁户的思想工作。4、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三公开”原则三是严格坚持“三带三包”政策,即带感情、带政策、带拆迁方案,包协议签订、包过渡、包稳定。5、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我区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全区共核定“两安”用地总指标18255亩,已办理红线的安置用地**亩,另有***亩正在办理之中,目前,已搬进拆迁户的农民安置小区达**个,正在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的**个。在几年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区创造了地“***”和“***”等成功的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我区实际拆迁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置政策。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2、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3、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

第五篇: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 研 报 告近几年来,我区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众多,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政府行为,使之在以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利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下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一些肤浅的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们参考。一、 基本情况**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是城乡并存区。近年来,我区牢牢抓住***、***建设全面启动等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的发展战略,在全区抛起了新一~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从2014年至今,全区共有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个,共投入资金***亿元。全区**个街道、乡、镇均有城建开发任务,共开发征用土地***多亩,累计拆除房屋约**万平方米,拆迁群众**户,其中农民**户***人,农村拆迁安置量大任务重。我区拆迁安置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下,总的来说进展顺利,并创造了、“****”和“****”这样的好典型。二、 我区开展拆迁安置工作中主要经验拆迁安置工作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在工作中,我区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拆迁安置工作牵涉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保障,工作很难开展,为加强领导力量,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项目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工作思路,由一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具体项目、一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拆迁安置全权负责,形成了对拆迁安置工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街道制。由于街道的拆迁安置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矛盾较多,为减轻街道的压力,区委向每个街道派出了2至3名区级领导协调指导拆迁安置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处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并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了交办时间。我区大部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以后的开发建设和拆迁安置工作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3、宣传到位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拆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掌握拆迁安置工作有关政策,正确对待拆迁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必要。在工作中,我区注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做好有关政策法律和宣传工作和拆迁户的思想工作。4、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三公开”原则三是严格坚持“三带三包”政策,即带感情、带政策、带拆迁方案,包协议签订、包过渡、包稳定。5、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我区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全区共核定“两安”用地总指标18255亩,已办理红线的安置用地**亩,另有***亩正在办理之中,目前,已搬进拆迁户的农民安置小区达**个,正在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的**个。在几年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区创造了地“***”和“***”等成功的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我区实际拆迁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置政策。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2、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3、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后,超期过渡现象严重。1、拆迁安置工作体制理顺不畅。街道、乡(镇)对拆迁安置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相当多的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政策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欠佳,导致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难以落实;部分拆迁单位及拆迁户对拆迁工作不配合,漫天要价,导致有些项目的拆迁工作难以推进。2、农民安置工作落实欠佳,超期过渡现象严重。由于近年来大开发、大建设,特别是一些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农民拆迁大多是先拆迁后安置或边拆迁边安置的情况下开展的,加之部分安置用地、安置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大批拆迁农民住户安置难以到位,长期处于过渡状态。目前全区尚有3892户12739人在外过渡,占总拆迁人数的60。22%,且大部分是超期过渡。(三)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且绝大部分农民除农活外无别的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置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本开展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三、

的抵触,使重点工程建设受到阻滞。为此我们要牢记五心,转变作风,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即在拆迁安置工作中,接待群众咨询要热心;调查补偿情况要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核实安置补偿标准要公心;善后安置要关心。此外,要保持拆迁安置工作的延续性,切实落实对被拆迁群众的承诺,勤政为民,真正做好被拆迁群众的公仆,从而树立起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5、统筹项目建设与拆迁安置,促进安置小区建设社区化。一是要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坚持对所有工程严格实行“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采用“项目+安置”的办法,将农民安置地与建设项目一并办理手续,一同报建。二是要实行集中留地,统一安置,积极推行“咸嘉模式”的成功经验。即:一是集中统一重建安置。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报建、统一建设、统一质监、统一物业管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安置好农民,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农民安置小区联体成片功能完善、设施齐备、适宜居住。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充分利用农民生产安置用地,采用土地入股、自主开发等方式,大力发展后勤服务业和商贸业,使农民变股民,从经营中分红获利,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多途径安排农民就业。安排拆迁农民从事物业管理和后勤服务;积极与征地建设单位协调,在用工上优先考虑当地农民,鼓励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和兴办企业,并提供一定的优惠。6、加强农民安置小区的统一规划,尽快制定好全区农民安置整体规划。一是规划要统一。与市、区总体规划统一协调,农民安置小区建成后直接成为现代化城区的组成部分。二是规划要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供地计划,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强化规划约束力,明确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一律按居民小区规划建设。三是规划要科学。按照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有利于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科学规划农民安置小区。四是规划要实用。按照农民生产安置一律作二、三产业规划建设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好、预留好生产用地。把规划、预留生产用地与项目开发、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使生产用地成为失地农民获得长久收益的主要来源。7、创新劳动就业服务,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市场化。一是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培训重点主要是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对失地农民开展基地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失地农~愿的基础上,开展家政服务、餐饮、保健、制造、建筑等行业和知识的技能培训。二是结合项目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与合作,在建设进从建筑工程中找岗位,建设后中牧业管理和卫生保洁中找岗位。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将失地农民就业与下岗工作再就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藩篱”,变“户籍门槛”为“素质门槛”。(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失地农民养老社会化。一是实现失地农民身份的转换。在子女就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政策待遇。二是坚持“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办法进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确定个人帐户养老金标准。降低门槛,因地制宜、秩序渐进。三是采取“个人责任和社会互济相结合”的办法。失地农民个人帐户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坚持以个人和村集体为主,政府支持为辅。考虑有昨于鼓励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和与城镇社保体系相对接。

本网向您推荐相关范文:

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

拆迁安置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拆迁安置工作的调研报告

拆迁安置工作调研报告

拆迁安置工作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第二篇: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第三篇:安监站九月份安全生产第四篇:安监站七月份安全生产第五篇:xx镇安监站2014年11月份安全生产工作小结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

齐抓共管措施有效筑牢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防线

2014年11月12日我站赴山东省__市,对我国惟一一个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机关事业单位---__市建管局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__市安监站”)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编制只有28人的__市

安监站,近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制度规范强势助力

为彻底改变建筑工地尘土飞扬、秩序凌乱的状况,2014年底,__市建委建管局提出了“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这一在全国尚无先例的课题,__市安监站成为这一标准的主要实践者。

__市安监站组织骨干力量参加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试行本中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内容的编制工作。“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标准化工地的重点,__市安监站以此为主线,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在建筑工地安装使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市建管局监控中心,与建筑工地实现了网上互联,提高了安全监管科技含量。加强施工现场封闭管理,设立了电动大门,使用彩钢板围挡墙代替砖砌围挡墙,并对围挡墙进行美化和亮化。对施工现场的临边、洞口、操作区域等实体的防护采用工具化、定型化的产品,以进一步使防护设施达到统一样式、统一标准,并对所有防护用品和设施实行市场的准入、清退制度(必须经__市建委批准)。现场的安全员实行全市统一着装,以便警示和识别。

__市安监站还结合工作实际,形成了《__市实施〈山东省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办法》,于2014年7月18日发布实施。《办法》要求,工程开工前应进行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安全评估,建设、监理、施工企业三方必须按要求在施工现场配备安全监管人员,并确保安全监管人员到位和责任到位。同时,重视加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工作,于2014年2月1日出台了《__市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若干规定》。

__市安监站还有针对性地对深基坑、塔吊、脚手架、围挡墙及临建设施等易发群死群伤的事故隐患源进行重点治理,并形成了规定。出台《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要求施工、监理、建设单位要建立起严格的验收、检查制度;加强对毗临建筑物、结构物和街道、管线、山体等深基坑的检查、检测;深基坑的检查、监测记录,要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

出台《建筑施工起重机械管理规定》,强化塔吊等起重建筑机械的管理,不断完善塔吊的登记、检查和实行起重机械安装拆卸报告制度,严肃查处无资质拆卸和出卖资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__市处置特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开展实地演练,提高实战应急抢险能力;安排专人每天收听天气预报,凡是有大风、降雨的恶劣天气,立即通过建管信息网发布紧急通知,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开展汛前检查,检查现场防汛的人员、物资、措施等准备情况。

“举措多样”增效生力

安全工作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__市安监站注重强化全体职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丝不苟”的高度事业心和“一日不放松、一时不放松、一刻不放松”的高度责任感,采取五项措施,通过精细化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按照“不漏掉一个环节、不疏忽一个隐患、不轻视一个苗头、不放过一个工地”的“四不”原则,不断加大和规范检查监管力度。强化责任制,坚持把对工程安全的监督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每个监督员的身上。同时,每年都要组织三次以上全市建筑安全生产拉网大检查和两次专项治理检查,对违法、违纪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与严肃处罚。

二是全面推行安全报告制度。施工企业除实施公司月检、项目部周检、班组日检外,应按规定会同建设、监理单位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对工程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报当地建筑安全监督机构。

三是严格实行告知告诫制度。在企业办理安全报监、进行现场安全条件检查时,及时向施工、建设、监理单位下达《工程安全管理告知书》,提出管理要求、管理重点。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较多,企业管理措施不落实的,坚持以书面形式向施工、监理单位下达《工程安全管理告诫通知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其进行告诫式谈话。

四是推行黄牌警告制度。始终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实行了项目经理计分考核制度和黄牌警告制度,规定年度内项目经理被扣除相应分数的,将分别给与通报批评、参加强化培训班、暂停承接工程任务等处罚。对在安全检查中被评定为不合格和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一律予以黄牌警告,黄牌悬挂于施工现场的显要位置,安全监督机构予以重点监控。

五是创新实践从

零工作法。坚持安全生产每天从零做起,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建筑安全管理中全面实行“从零工作法”的通知》,要求施工项目部做到七个到位,即每天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审批到位、班前安全教育到位、安全技术交底到位、工人的安全防护用品配备到位、安全防护措施到位、安全监控检查到位、事故隐患整改到位,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安全管理“零”缺陷、安全防

护“零”隐患、安全生产“零”事故。

“部门协作”合并用力

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带着深厚的感情抓管理、保安全,处处彰显政府机关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建筑工人的关爱之心,调动其各部门联合抓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安全第一”的氛围。

在安全监管过程中,除了安监站的人员在管安全,全局上下、各科室、各部门同时围绕安全生产开展工作,工程或企业在评定优良或荣誉称号时,把安全生产业绩放在首位,进行综合评价和打分。施工现场因整改不力或被暂停施工的由建工专门成立的执法处给予经济处罚。

把常规检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结果和情况作为企业安全生产业绩的重要依据,对在检查过程中有不良行为和被处罚的企业和项目经理,将在招投标过程中扣除相应的综合评标的分值,直至不允许参加招投标。近几年来,__市的建筑工程凡被责令停工整改的,从未发生过在停工期间继续施工的违法行为。

《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

第二篇: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区安监站赴建工局安全生产监督站调研报告

齐抓共管措施有效筑牢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防线

2014年11月12日我站赴山东省__市,对我国惟一一个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机关事业单位---__市建管局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__市安监站”)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编制只有28人的__市安监站,近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制度规范强势助力

为彻底改变建筑工地尘土飞扬、秩序凌乱的状况,2014年底,__市建委建管局提出了“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这一在全国尚无先例的课题,__市安监站成为这一标准的主要实践者。

__市安监站组织骨干力量参加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试行本中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内容的编制。“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标准化工地的重点,__市安监站以此为主线,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在建筑工地安装使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市建管局监控中心,与建筑工地实现了网上互联,提高了安全监管科技含量。加强施工现场封闭管理,设立了电动大门,使用彩钢板围挡墙代替砖砌围挡墙,并对围挡墙进行美化和亮化。对施工现场的临边、洞口、操作区域等实体的防护采用工具化、定型化的产品,以进一步使防护设施达到统一样式、统一标准,并对所有防护用品和设施实行市场的准入、清退制度(必须经__市建委批准)。现场的安全员实行全市统一着装,以便警示和识别。

__市安监站还结合实际,形成了《__市实施〈山东省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办法》,于2014年7月18日发布实施。《办法》要求,工程开工前应进行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安全评估,建设、监理、施工企业三方必须按要求在施工现场配备安全监管人员,并确保安全监管人员到位和责任到位。同时,重视加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于2014年2月1日出台了《__市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若干规定》。

__市安监站还有针对性地对深基坑、塔吊、脚手架、围挡墙及临建设施等易发群死群伤的事故隐患源进行重点治理,并形成了规定。出台《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要求施工、监理、建设单位要建立起严格的验收、检查制度;加强对毗临建筑物、结构物和街道、管线、山体等深基坑的检查、检测;深基坑的检查、监测记录,要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

出台《建筑施工起重机械管理规定》,强化塔吊等起重建筑机械的管理,不断完善塔吊的登记、检查和实行起重机械安装拆卸报告制度,严肃查处无资质拆卸和出卖资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__市处置特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开展实地演练,提高实战应急抢险能力;安排专人每天收听天气预报,凡是有大风、降雨的恶劣天气,立即通过建管信息网发布紧急通知,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开展汛前检查,检查现场防汛的人员、物资、措施等准备情况。

“举措多样”增效生力

安全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__市安监站注重强化全体职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丝不苟”的高度事业心和“一日不放松、一时不放松、一刻不放松”的高度责任感,采取五项措施,通过精细化,确保施工安全管理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按照“不漏掉一个环节、不疏忽一个隐患、不轻视一个苗头、不放过一个工地”的“四不”原则,不断加大和规范检查监管力度。强化责任制,坚持把对工程安全的监督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每个监督员的身上。同时,每年都要组织三次以上全市建筑安全生产拉网大检查和两次专项治理检查,对违法、违纪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与严肃处罚。

二是全面推行安全报告制度。施工企业除实施公司月检、项目部周检、班组日检外,应按规定会同建设、监理单位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对工程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报当地建筑安全监督机构。

三是严格实行告知告诫制度。在企业办理安全报监、进行现场安全条件检查时,及时向施工、建设、监理单位下达《工程安全管理告知书》,提出管理要求、管理重点。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较多,企业管理措施不落实的,坚持以书面形式向施工、监理单位下达《工程安全管理告诫通知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其进行告诫式谈话。

四是推行黄牌警告制度。始终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实行了项目经理计分考核制度和黄牌警告制度,规定年度内项目经理被扣除相应分数的,将分别给与通报批评、参加强化培训班、暂停承接工程任务等处罚。对在安全检查中被评定为不合格和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一律予以黄牌警告,黄牌悬挂于施工现场的显要位置,安全监督机构予以重点监控。

五是创新实践

第三篇:安监站九月份安全生产

2014年迎风桥镇安监站九月份安全生产

工作总结

九月份,安委办重点是区安委会对国庆节安全生产督查,组织全镇安全生产大检查,“三项行动”、综治维稳和阳光政府等重要工作每月情况报送,开展文明机关建设等工作,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结果检验工作,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全面完成好各项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现将九月份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九月份工作完成情况

九月份,全站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证了安委办的各项工作安全、稳定、有序运转。

1、认真做好领导公务活动的各项保障。及时通知、处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公务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失误。

2、认真做好区安委会的重要工作。对节日期间安全生产、消防、食品安全以及客运站点等的安全监管工作。

3、认真完成了安排的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

4、切实做好公务处理、文件和相关资料、情况报告等材料的草拟、印制和下发工作;认真做好文件、资料收发工作,确保传递迅速、安全;认真做好编号文件、悬头文件、会议通知返回存档、处室档案管理,以及会议材料、其它资

料整理、归类、文件清理归档工作,做好印章管理和用印登记。

5、及时安排10月国庆节值班和车辆管理工作,保证应急值班和领导在岗带班。

6、认真完成“三项行动”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没有出现任何疏漏。

迎风桥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 2014年9月30日

第四篇:安监站七月份安全生产

沙头镇安监站七月份工作总结

7月份,随着“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圆满结束和上半年安全工作的完成,通过各村(社区)和全站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扎实工作,今年上半年我站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形势良好。现将我镇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联系点,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管理区、村负责人具体抓、安监站主要抓的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班子成员对所联系片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进行了督促和指导,并从各相关单位抽调车辆和人员组成沙头镇安全生产综合执法组 ,适时组织综合执法。

二、今年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对沙头镇安全隐患较高的6个轮渡,镇海南塘社区烟花爆竹销售店进行一月最少2-3次的安全隐患排查,镇三所中学接送学生校车进行2次整治工作,定期对镇营业场所、宏林燃气、沙头加油站和2个砖厂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和指导工作,政府组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交警中队并联合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沙头联校等单位开展了对学生接送车辆进行专项整治行动。从检查结果来看,全镇接送学生车辆整体运行情况较好,但仍有个别

车辆超载现象严重。行动组当场扣留了2台超载车辆,由交警部门对其进行处罚,并责令立即改正,严格按座位数接载,在网吧的检查中,发现有很多未成年人在上网,行动组对网吧老板进行了批评教育,老板当即遣散了未成年人,并表示以后不再接受未成年人在他的网吧上网,行动组加大对轮渡的监管,严禁轮渡渡车、渡大型货物情况的出现,对无证摩托车、三轮车、货车违章载人、超载等行为加强了查处力度,加大对建筑工地的违章施工行为的批评教育处罚。

三、加强社会监督,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宣传车、黑板报、标语和相关的宣传阵地,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充分发挥群众共同参与、监督、管理的作用,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对举报属实的人员予以奖励。

四、组织综合执法,形成高压态势。为确保重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我镇成立了安全生产综合执法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钟剑波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张海军、政法书记李腾芳任副组长,安监站、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林业、法庭、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全镇范围内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扎实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加强组织协调抓好道路交通安全,明确目标和任务,认真抓好消防、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二(请关注:WwW.Haoword.CoM)是建立各种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为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我镇建立了每

月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每季度召开一次防范重、特大事故分析会议,消防工作联席会等制度,会上,各站所、村支部汇报有关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本辖区内存在的安全突出问题和隐患,认真布置下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

五、后阶段工作安排。对每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予以认真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不足,找准取得的经验、成绩,抓住下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整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推进,不断完善。加大宣传,增强人们安全生产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标语、专栏、安全生产活动月案例等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让人们做到依法生产,增强大家的学法、用法的意识。用法律法规规范全社会的生产生活行为,努力营造全镇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的环境。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加大对道路交通,沙场、建筑工地危险物品和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

沙头镇安监站

2014年7月15日

第五篇:xx镇安监站2014年11月份安全生产工作小结

xx镇安监站2014年11月份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县安全生产工作有关会议、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镇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一赛一节?期间全镇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人民财产不受侵害,各项事业有条不紊的发展,我镇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宣传、认真排查等措施,使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良好局面。现将我镇本月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开展工作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按照县委、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要求和任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11月7日,我镇及时组织召开《xx镇第四季度安全生产暨全州农村100户以上村寨电气防火安全专项整治动员会》,分析、研究安全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和针对性,安排部署我镇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和农村100户以上村寨电气防火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二)道路交通安全方面

针对我镇报德赶场日、节日期间进出xx村的车辆多,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好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镇镇党委、政府组织镇安监站、综治办、派出所等部门,由分管领导带队深入xx村,开展逢场必查和现场维持交通秩序。及时有效疏导交通,使苗年节节日期间,我镇无交通事故发生。

(三)农村消防安全方面

针对苗年节期间,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多的实际情况,结合

我镇?清剿火患?暨冬季防火专项行动工作和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大检查。我镇一是通过各包村干部具体负责各村和检查组抽查的方式,及时开展农村消防大检查,真正做到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漏盲点。二是制发了300多份《欢庆苗年节 安全是前提》的温馨提示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群众家中。同时,制发两幅宣传横幅,悬挂于重点路段,有效加强了群众的消防意识教育。

(四)食品卫生安全方面

为贯彻落实打招呼制度,切实履行?三级?(镇、村、户三级)包保责任制,镇政府与xx村、过节群众户签订了《2014年鼓藏节打招呼责任书》实行台账式管理,明确责任,做好鼓藏节暨苗年节节日期间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过节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

(五)烟花爆竹安全方面

为切实做好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结合我镇?清剿火患?暨冬季防火专项行动工作和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大检查,一是组织xx派出所、安监站于11月1日对我镇烟花爆竹零售户进行检查,并对存在问题的余如春和李智两户提出整改意见,并于11月4日进行复查,彻底排除隐患。二是,11月2日配合县安监局对我镇烟花爆竹零售经营户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培训6人,并进行考试。

(六)其它工作方面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全州农村100户以上村寨电气防火安全专项整改行动》。及时制发相关表格,发放至各村,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强化管理。

二是我镇严格执行值班制度,明确值班领导干部,保证信

息畅通,确保安全生产事故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群众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二)由于人员、经费有限,难以有效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执法,少数群众乘坐农用车辆还时有发生。

(三)xx小学师生上学必经凯雷二级公路,改路段无隔离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四)我镇多条通村公路出现塌方滑坡,给过往群众带来安全隐患。

(五)进入冬季,草木干枯,存在火灾隐患。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一)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群众安全生产意识。

(二)通过与相关部门配合,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检查力度,严格执行逢场必查制度。

(三)积极争取各级帮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郎德小学师生安全。

(四)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贯彻落实好?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

(五)进一步深入开展?‘清剿火患’暨冬季防火工作专项行动?活动和?全州农村100户以上电气防火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

总之,11月份我镇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平稳,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等级事故。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访问其他精彩文章:

xx镇安监站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安监站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镇安监站2014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安监站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14年乡镇安监站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第二篇: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第三篇:贵州xx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第四篇:南昌经开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第五篇:南京市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荷塘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以生态宜居、文化休闲”为特征的商贸次中心发展定位,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更好的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准确把握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座谈、走

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荷塘区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一、荷塘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三大优势,奠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1、文化底蕴丰厚。目前,我区的文化形态主要有以龙山寺和仙庾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千金药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流芳园、抗日工事遗迹、抗日阵亡将士墓、刘劭民烈士墓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仙庾岭、婆仙岭为代表的城郊休闲文化;以仙(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庾庙会系列活动、仙庾镇及明照乡的赶集、逢年过节的耍龙舞狮、花鼓戏、剪纸艺术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全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文昌阁(仙庾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仙庾庙、流芳公园、601老年公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仙庾庙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

2、文化实力雄厚。一是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撤销荷塘区文化市场稽查队,明确荷塘区文化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名。辖区共1乡1镇5个街道办事处,现均已设立了综合文化站,确定事业编制3—4人。二是民间文艺团体遍地开花。有民间艺术团体23支,总人数750余人,年活动场次超过2014余场。三是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大型文艺汇演、秧歌、腰鼓、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各种节会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区连续两年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株洲市首届合唱节荷塘区代表队获银奖;自创小品《何结巴打狗》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金穗奖”;创作《魅力荷塘》、《映日红荷》、《潮涌荷塘》等一系列体现荷塘改革发展成果的书籍,目前《文化荷塘》丛书正在编撰中。

3、文化基础深厚。辖区范围内乡镇街道分别建立了综合文化站,35个社区分别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39个村分别建有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点。文化企业有艺术品市场1家、影视制作公司1家、印刷厂42家、网吧132家、电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销售超百万的有113家,过千万的有2家;互联网终端用户占辖区常住人口比率20%。据统计,2014年全区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14.5亿元,总资产总计11.9亿元,全区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三大举措,激活了文化产业的动力

1、政策引导。我区在2014年制定了《荷塘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荷塘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株洲荷塘月色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个政策指导意见。

2、政府扶持。一是结合“文化惠民”,解决“两难”问题。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湖南高威影视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电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区,通过“政府买单,群众观影”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还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区群众文化市场,探路解决了群众对文化需求和文化企业开拓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结合各种节庆日活动,活跃民间团体。三是结合部门职能,服务文化市场。

3、机制激励。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农家乐创建湖南省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家庭宾馆,整体提升了荷塘区农家乐的档次。推荐龙山寺佛教文化园景区申报a级景区,今年该寺按照国家3a旅游景区的标准,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了改扩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发展定位越来越明晰,以仙庾岭为中心,重点发展文化休闲类项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业园二期为主体,引进高科技环保工业项目,打造金山新城;以东环北路周边为板块,引进商贸企业,打造荷塘商贸城;以新华西路两侧为主区域,引进商业项目,打造商贸次中心。

1、旅游文化—“荷塘月色”。 针对仙庾风景名胜区策划了荷塘月色项目。项目规划范围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个村,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8.2平方公里,启动区范围2.5平方公里。该项目总投资为100亿元,近期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中期集中力量打造会议中心、度假区等接待设施;远期完成新市镇集中安置点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项目等。目前,总投资1.2亿元由盛世芙蓉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耕食记’——中国炎帝文化创意农业园”项目(占地400亩

)和“仙泉谷”生态酒店项目(占地100亩)已试营业。另外,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园拟投资20亿元,选址在荷塘区樟桥村仙人造水库及周边地块,项目规划用地9200亩(其中项目建设约1500亩,保留自然生态面积85%以上)。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内顶级休闲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争成为中南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

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商贸文化—“荷塘商贸城”。荷塘商贸城建设项目选址于石宋路以东,新文化路以北,320国道两侧,共约10178.2亩土地。目标旨在打造一个大规模商贸市场群和集国际连锁商业、高档住宅、五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门国际连锁商业企业、东方夏威夷、三和·美林湾等亿元项目签约。项目对繁荣红旗经济商贸圈,打造商贸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3、工业文化——“金山新城”。生态低碳示范新城——金山新城,项目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以“产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定位,形成行政区、产业区、商务区、文体区、商业区科学分布,各类配套产业及设施齐全,城市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新城市综合园区。目前,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的三一重工产业园项目和投资达65亿元的中基国际高等级老年社区项目。

(四)举办三大活动,增添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活力

1、“荷花节”。我区每年举办株洲“荷花节”系列活动,形成了夏季赏荷“穿越荷塘”、秋季赏月“中秋吟唱”“篝火晚会”等品牌活动,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参与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品牌活动。2014年,实现旅游收入2014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14年,实现旅游收入2622万元,同比增长31.1%,接待游客20.01万人次,同比增长33.4%。2014年,景区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60万元,同比增长30%。

2、“汽车展会”。今年,在株洲汽车城举办2014株洲汽车展,四天内有30万人次前往赏车、购车,共成交汽车1843台,销售额突破2亿元。据统计,上半年我区汽贸行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1.9%,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40.4%。在全市汽车市场上占有龙头地位,同时汽车文化也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3、“荷塘区房交会”。2014年荷塘区首开城区办房交会的先河,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展现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体现荷塘区城市新貌、楼盘品质、生态社区的优势,表现出荷塘区在逐步由工业老城区向宜居新城区、生态新城区迈进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够。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有争议,部分行业增加值难以统计,同时个体文化经营户的投资额、营业额尚未列入统计,对全区的文化产业整体状况的准确性有影响。

(二)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20%--30%,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5%--8%,而我区目前拥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仅为508家。传统文化产业投资少、规模小、各自为战,分散经营,没有规模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而新型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造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文化产业融资困难。文化产业属于大投入大回报、长投入长回报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文化单位自身积累,地方财政投入和私人个体财力毕竟有限,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普遍狭窄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本扩张能力受限,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树立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理念,从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文化产业。

2、提升地位。把发展文化产业的业绩列入政绩考核内容,与评先评优挂钩,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

3、提升氛围。宣传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4、提升层次。以“创文”工作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加强长株潭以及对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产业层次的提升。

(二)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实际工作当中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属地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却不对等。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从组织上确保产业规划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议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领导聘任制、职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放大其社会效益。对其中经营性部分应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建议尽快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信贷财税、技术改造和创新、地水电资金、文化企事业审批向文化产业倾斜。

2、优化商务环境。建议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专业化市场交易中介平台和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贴身式、个性化、全职能服务,全面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务环境。

3、优化人文环境。建议以实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为文化荷塘的主旨与灵魂。依托“荷塘月色”项目的推进,对“荷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与挖潜,开发荷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通过举办节会、论坛等活动包装推介,冠名征集主题歌曲、塑造动漫形象等方式广为推广,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态特色。婆仙岭、仙庾岭两地是闻名省内的“天然氧吧”,要大力发展滨水休闲、山地运动、度假疗养等多种产业,建设星级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做好休闲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区“宜居”人气的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市场。要通过提质改造,建设上档次的专业文化市场,以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要通过内联外引,打造餐饮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条街,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突出创新特色。要敏锐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与方向,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传媒、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换和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从荷塘区实际出发,重点扶持发展现代文化物流业、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集群。结合荷塘区“三城”规划发展,划出一定区域建立文化高新产业区,鼓励文化企业本行业或跨行业联合,建立文化产业集团,集聚资金、资源和市场,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我区文化产业低小散状况。

3、致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区紧邻株洲市“职教城”区位优势,整合现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展相关课程,加强产学研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创意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估机制,大力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会展设计师、文化经济人、广告策划师等。

(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议市、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并从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幅。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采用贴息补助、奖励、项目采购等方式,将投入额与文化生产、艺术创作方面的成绩或效益挂钩。

2、争取上级经费支持。精心包装策划项目,争取省、市对荷塘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更多支持。

3、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一是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建议降低民营资本注入门槛,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机制,大力吸纳民间资本。还应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采用减免税等方式支持发展,增强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动力。二是吸引创业投资的参与。建议建立荷塘区文化高新产业区,以吸引大量灵活高效的创业投资,并且尽快形成较成熟的文化市场的投资和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等,以实现文化成果的市场转化。三是向资本市场融资。大力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促进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

第二篇: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荷塘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以生态宜居、文化休闲”为特征的商贸次中心发展定位,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更好的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准确把握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荷塘区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一、荷塘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三大优势,奠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1、文化底蕴丰厚。目前,我区的文化形态主要有以龙山寺和仙庾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千金药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流芳园、抗日工事遗迹、抗日阵亡将士墓、刘劭民烈士墓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仙庾岭、婆仙岭为代表的城郊休闲文化;以仙庾庙会系列活动、仙庾镇及明照乡的赶集、逢年过节的耍龙舞狮、花鼓戏、剪纸艺术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全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文昌阁(仙庾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仙庾庙、流芳公园、601老年公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仙庾庙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

2、文化实力雄厚。一是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撤销荷塘区文化市场稽查队,明确荷塘区文化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名。辖区共1乡1镇5个街道办事处,现均已设立了综合文化站,确定事业编制3-4人。二是民间文艺团体遍地开花。有民间艺术团体23支,总人数750余人,年活动场次超过2014余场。三是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大型文艺汇演、秧歌、腰鼓、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各种节会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区连续两年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株洲市首届合唱节荷塘区代表队获银奖;自创小品《何结巴打狗》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金穗奖”;创作《魅力荷塘》、《映日红荷》、《潮涌荷塘》等一系列体现荷塘改革发展成果的书籍,目前《文化荷塘》丛书正在编撰中。

3、文化基础深厚。辖区范围内乡镇街道分别建立了综合文化站,35个社区分别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39个村分别建有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点。文化企业有艺术品市场1家、影视制作公司1家、印刷厂42家、网吧132家、电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销售超百万的有113家,过千万的有2家;互联网终端用户占辖区常住人口比率20%。据统计,2014年全区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14.5亿元,总资产总计11.9亿元,全区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三大举措,激活了文化产业的动力

1、政策引导。我区在2014年制定了《荷塘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荷塘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株洲荷塘月色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个政策指导意见。

2、政府扶持。一是结合“文化惠民”,解决“两难”问题。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湖南高威影视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电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区,通过“政府买单,群众观影”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还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区群众文化市场,探路解决了群众对文化需求和文化企业开拓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结合各种节庆日活动,活跃民间团体。三是结合部门职能,服务文化市场。

3、机制激励。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农家乐创建湖南省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家庭宾馆,整体提升了荷塘区农家乐的档次。推荐龙山寺佛教文化园景区申报a级景区,今年该寺按照国家3a旅游景区的标准,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了改扩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发展定位越来越明晰,以仙庾岭为中心,重点发展文化休闲类项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业园二期为主体,引进高科技环保工业项目,打造金山新城;以东环北路周边为板块,引进商贸企业,打造荷塘商贸城;以新华西路两侧为主区域,引进商业项目,打造商贸次中心。

1、旅游文化-“荷塘月色”。针对仙庾风景名胜区策划了荷塘月色项目。项目规划范围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个村,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8.2平方公里,启动区范围2.5平方公里。该项目总投资为100亿元,近期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中期集中力量打造会议中心、度假区等接待设施;远期完成新市镇集中安置点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项目等。目前,总投资1.2亿元由盛世芙蓉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耕食记’--中国炎帝文化创意农业园”项目(占地400亩)和“仙泉谷”生态酒店项目(占地100亩)已试营业。另外,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园拟投资20亿元,选址在荷塘区樟桥村仙人造水库及周边地块,项目规划用地9200亩(其中项目建设约1500亩,保留自然生态面积85%以上)。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内顶级休闲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争成为中南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商贸文化-“荷塘商贸城”。荷塘商贸城建设项目选址于石宋路以东,新文化路以北,320国道两侧,共约10178.2亩土地。目标旨在打造一个大规模商贸市场群和集国际连锁商业、高档住宅、五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门国际连锁商业企业、东方夏威夷、三和·美林湾等亿元项目签约。项目对繁荣红旗经济商贸圈,打造商贸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3、工业文化--“金山新城”。生态低碳示范新城--金山新城,项目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以“产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定位,形成行政区、产业区、商务区、文体区、商业区科学分布,各类配套产业及设施齐全,城市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新城市综合园区。目前,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的三一重工产业园项目和投资达65亿元的中基国际高等级老年社区项目。

(四)举办三大活动,增添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活力

1、“荷花节”。我区每年举办株洲“荷花节”系列活动,形成了夏季赏荷“穿越荷塘”、秋季赏月“中秋吟唱”“篝火晚会”等品牌活动,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参与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品牌活动。2014年,实现旅游收入2014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14年,实现旅游收入2622万元,同比增长31.1%,接待游客20.01万人次,同比增长33.4%。2014年,景区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60万元,同比增长30%。

2、“汽车展会”。今年,在株洲汽车城举办2014株洲汽车展,四天内有30万人次前往赏车、购车,共成交汽车1843台,销售额突破2亿元。据统计,上半年我区汽贸行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1.9%,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40.4%。在全市汽车市场上占有龙头地位,同时汽车文化也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3、“荷塘区房交会”。2014年荷塘区首开城区办房交会的先河,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展现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体现荷塘区城市新貌、楼盘品质、生态社区的优势,表现出荷塘区在逐步由工业老城区向宜居新城区、生态新城区迈进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够。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有争议,部分行业增加值难以统计,同时个体文化经营户的投资额、营业额尚未列入统计,对全区的文化产业整体状况的准确性有影响。

(二)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20%--30%,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5%--8%,而我区目前拥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仅为508家。传统文化产业投资少、规模小、各自为战,分散经营,没有规模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而新型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造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文化产业融资困难。文化产业属于大投入大回报、长投入长回报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文化单位自身积累,地方财政投入和私人个体财力毕竟有限,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普遍狭窄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本扩张能力受限,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树立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理念,从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文化产业。

2、提升地位。把发展文化产业的业绩列入政绩考核内容,与评先评优挂钩,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

3、提升氛围。宣传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4、提升层次。以“创文”工作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加强长株潭以及对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产业层次的提升。

(二)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实际工作当中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属地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却不对等。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从组织上确保产业规划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议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领导聘任制、职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放大其社会效益。对其中经营性部分应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建议尽快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信贷财税、技术改造和创新、地水电资金、文化企事业审批向文化产业倾斜。

2、优化商务环境。建议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专业化市场交易中介平台和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贴身式、个性化、全职能服务,全面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务环境。

3、优化人文环境。建议以实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为文化荷塘的主旨与灵魂。依托“荷塘月色”项目的推进,对“荷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与挖潜,开发荷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通过举办节会、论坛等活动包装推介,冠名征集主题歌曲、塑造动漫形象等方式广为推广,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态特色。婆仙岭、仙庾岭两地是闻名省内的“天然氧吧”,要大力发展滨水休闲、山地运动、度假疗养等多种产业,建设星级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做好休闲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区“宜居”人气的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市场。要通过提质改造,建设上档次的专业文化市场,以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要通过内联外引,打造餐饮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条街,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突出创新特色。要敏锐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与方向,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传媒、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换和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从荷塘区实际出发,重点扶持发展现代文化物流业、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集群。结合荷塘区“三城”规划发展,划出一定区域建立文化高新产业区,鼓励文化企业本行业或跨行业联合,建立文化产业集团,集聚资金、资源和市场,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我区文化产业低小散状况。

3、致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区紧邻株洲市“职教城”区位优势,整合现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展相关课程,加强产学研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创意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估机制,大力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会展设计师、文化经济人、广告策划师等。

(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议市、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并从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幅。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采用贴息补助、奖励、项目采购等方式,将投入额与文化生产、艺术创作方面的成绩或效益挂钩。

2、争取上级经费支持。精心包装策划项目,争取省、市对荷塘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更多支持。

3、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一是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建议降低民营资本注入门槛,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机制,大力吸纳民间资本。还应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采用减免税等方式支持发展,增强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动力。二是吸引创业投资的参与。建议建立荷塘区文化高新产业区,以吸引大量灵活高效的创业投资,并且尽快形成较成熟的文化市场的投资和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等,以实现文化成果的市场转化。三是向资本市场融资。大力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促进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

第三篇:贵州xx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贵州xx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区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显得非常弱小。为了促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委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界定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力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制约和影响,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目前,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有娱乐、音像、影视、演出、报刊图书、网络文化、艺术培训等国有、集体、个体文化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从文化部门统计的资料看,2014年底全区在文化部门登记的文化经营户近900家,其中网吧132家,音像制品经营282家,歌舞厅53家,电子游戏72家,台球36家,音乐茶室46家,棋牌室27家,游乐场8家,营业性演出团休7家,图书业101家,印刷业50家,复印打字121家,电脑软件经营户8家,文化传媒(含广电)18家。2014年从业人员约3000人,年总产值约1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03%,按平均赢利15%计算利润达1500万元。年人均赢利5000元。这些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形成,拓展了就业门路,开辟了新的经济文化发展领域,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我区的文化产业还显得很薄弱,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全区文化产业经营户的总量不到贵阳市的五分之一,不到遵义市的三分之一。全区有100台以上电脑的网吧经营户仅有3家,且集中在毕节市,其余各县上50台电脑的经营户较少,大都在30台左右,并且经营情况较差。在农村,除个别县(市)的乡镇有一两家网吧外,其余均未开设。艺术品市场、书画市场、文物市场尚未形成,电影市场严重滑坡,基本倒闭,文化旅游市场尚未完全启动。文化产业中不少项目经营惨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于自身陈旧观念的束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滞后,产业意识不强,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难情绪,怕担风险。只拘泥于投资风险小或是传统经营项目,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因而不重视,不主动抓文化产业,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毕节地区是全省唯一没有参加的地区。而经济实力不如我区的铜仁地区却能在交易会上签约42个项目,金额达30亿元。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体制上、机制上还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权责不明晰,致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由于我区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和各县(市)财政属吃饭财政,只保职工工资,投入文化产业

发展的资金很少,而靠自身发展困难又很大。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全区8个县(市)目前只有3个县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其余县(市)的图书馆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旧房子,面积小且因年长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馆设施少、陈旧,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县(市)过去修建的一些剧场、影院,因经营不善,大部分变成了商场、小吃城。如:作为七百多万人口的地区所在地毕节,目前,没有一个大的影剧院,影响了演出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电影公司、影剧场、地区演出公司等单位,职工年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能力差,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电影院、影剧场都作为商场、小吃城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来源用。文化单位中各类文化艺术创作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缺门断层。文化单位缺乏文化人的现象严重存在。如:毕节艺术团有在职职工137人,真正能够走向舞台的演员不到1/2,基本没有30岁以下的演员,有的舞蹈演员已不适应艺术表演的要求,更难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走向市场,形成真正的产业。

4、执法管理人员少,执法条件差

我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人员全地区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全区大部分稽查队没有专门的办公用房,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办案经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执法人员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扶持、服务都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5、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我区有6个国保单位,即赫章县可乐文化遗址、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黔西观音洞遗址、大方、毕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织金古建筑群;4个国家级风景旅游景区,即织金洞、百里杜鹃、九洞天、威宁草海。还有近200个省级、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旅游区。但这些旅游景点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观,缺乏文化内涵,缺少带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装、人文景观、文化商品、艺术表演等,没有很好地体现其价值。我区现存的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也没有得到整合包装,走向市场。

三、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要看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规划,确立重点发展项目,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产业文化经营的有效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实施好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要把抓好文化产业工作的绩效作为地委、行署对 县(市)党委、政府和地直有关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要切实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上来,实行分类管理。党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质和功能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应对我区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以财政扶持为主,部分创收为辅,使之真正发挥社会公益作用。对经营性文化单位,鼓励和支持其进入市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吸收社会资本,组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

3、要进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资渠道。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培育和优化投资、融资环境,鼓励、吸引私营企业、个人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启动资金的投入,各县每年都应有一定比例的经费来作为文化产业运作基金。三是单位自筹的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筹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依靠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保证资金投入。

4、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的门类和品种很多,不能盲目发展,要制订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发展。对市场饱和、需求萎缩、濒临淘汰的项目,如:录相放映、电子游戏等国家政策规定一般不予新批、新办、新开的,不要强行发展。对于富有市场前景,且有潜力可挖的文化经营项目如演出业、印刷业等要给予支持和扶持,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速度,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市场。根据当今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特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优先发展潜力大、见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项目。

5、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充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人无我有的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开发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加大研究、宣传力度,把我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烘托旅游资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围,促进我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6、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缺乏一批懂专业、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艺人才,这是当前制约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改进和调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区外人才到我区创业。

7、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中介组织。当今文化产业已经从文化事业中剥离出来,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此关键时刻,要使文化产业得以健康发展,按市场运作惯例,必须有中介组织作为文化产业市场契合的粘合剂。通过中介组织进行人才、资源、资金、技术、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产业真正具有产业特色。

8、借鉴外地经验,谋划我区文化产业。要借鉴外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经验、经营方式、突破难点的方法,正确界定我区文化产业目前应有的发展可能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态势;突出我区应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找准我区当前重点发展和今后长期发展的目标;突破我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

第四篇:南昌经开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南昌经开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各项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在文化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添当地居民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实现南昌市中部地区的崛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经开区基础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发展思维有待进一步理顺,需要重新审视经开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不断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现就经开区文化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及分析。

一.现状分析

南昌经开区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服务单位共计131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6家,2014年全区文化产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分别为30亿元、亿元,分别占gdp及gdp增加值的%、%。

文化市场情况统计(截止2014年9月)

经营项目

大型文化产业生产

动漫制作

卡拉ok厅、歌厅 数量(2014年9月) 13 3 3

网吧

音像制品经营单位

邮政报刊亭

复印部

印刷企业

书店

器乐店

有线二级站

茶座

73 2 12 20 2 7 1 1 1

近几年来,南昌经开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1、资源优势

经开区地处昌北,有丰富的森林优势、竹林优势、生态优势、苗木花卉优势。龙潭、卫国、双岭花卉苗木培植生产享誉全省,同时,麦园、前进等村迎头赶上,可形成观赏产业,同时可为南昌市的绿化美化作贡献,梅岭的森林竹林为根雕文化、竹简文化提供了很好资源,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旅游资源。

2、人才优势

经开区传统文化产业中,培植苗木花卉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当地的农民,还有省重点大学江西农大的人才优势。经开区大专院校众多,

也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3、科技优势

我区引进的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以及驻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旅游商贸专业、文学艺术专业等等,都形成了独特的科技优势。

4、招商引资优势

这是由开发区的特点决定的,大形文化产品制造业入驻我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重点

1、丰富的旅游资源,产品有待开发。经开区作为南昌市的后花园,森林覆盖率较高,特色风光——梅岭,特色农业:林科所茶园,农大果园农家乐,双岭、卫国、龙潭三个村的花卉苗木在省市均大有名气。

2、引进一批文化产品制造业,但规模偏小,产值较低,特别是附加值还不高,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区经过近几年招商引资加大力度,已经引进了一批较有实力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如文具制造方面:华峰文具有限公司;印刷业:江西日报印刷厂、南昌典和装璜印刷有限公司江西核工印刷厂;图书业:如江西高祥图书文化有限公司、江西慧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业:如江西南大地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昌可诺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昌市马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广告业:如南昌宏伟广告有限公司、南昌天锐广告有限公司、南昌钰琳广告有限公司、南昌茜埃广告有限公司、南昌新赣线广告有限公司等。可以说,经开区已经成为南昌市文化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3、文化产品销售、服务等第三产业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区的文

化产品销售和服务就目前看,还处于起步阶段,门店小,柜台少,虽然能基本满足驻地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但离高层次、高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是我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领域,并向高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四、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专门人才缺乏。三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四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

2、传统文化优势利用不足。南昌经开区梅岭风光蜚声海内外,花园、果园、农家乐等宣传力度还不够,宜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扶持,将传统旅游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并吸引非公有资本投资,建立梅岭风光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包括道具、服装、纪念品、玩具等衍生产品,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带动旅游文化向产业方向发展,形成南昌经开区一个标志性艺术精品,品牌价值得到提升。

3、缺乏标志性的明星文化企业的驻入。

五、发展构想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

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经开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1)以清华科技园为载体,以附加值高的创意产业为重点,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与市场经济、高新技术的结合,依托区内大中专院校从多、人才资源丰富,培育扶持创意产业,形成以清华科技园集聚体的高新创意园区。

(2)立足区内资源,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省内唯一家国家级开发区,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梅岭风光、农大植物园、大吉岭水库、林科院茶园农家乐等,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有文章可做。

(3)加大对区内文化产业制造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在现有文化产业制造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与园内创意产业联合,把创意产业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创意产业为他们文化产品量身定做,如设计包装、产品模

样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4)加大区内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文化品味高、文化设施齐备,文化娱乐繁荣的开发区。发展一批具有企业个性、地区特色的娱乐场所,建成开发区文化娱乐城、酒吧一条街。

2.南昌经开区文化市场管理发展方向:

(1)文化产品的内容管理。继续做好对文化产品内容的事先审查、事后追惩、备案工作。

(2)文化市场稽查。为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努力建设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适应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采取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对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并提供良好服务,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要依法处罚,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五篇:南京市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内受到了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影响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本省、本市的支柱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产业。近几年来,江宁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文化产业的提速特征明显,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动漫、印刷、旅游、广电、演出产品等领域亮点频闪,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从文化产业的标准来看,当前江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更大的潜力和空间,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核心竞争力。近日,《江宁区“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课题组对江宁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江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坚持以“打造具有江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为目标,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充分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全区以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园区、文化基地、文化市场为龙头,加快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转变,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全区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网络文化、图书报刊业、印刷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旅游服务业、文化传媒、文物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部门。

(一)文化产业园经济空前发展,取得突破。

目前,江宁区已经有一批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园经济初具规模。这批产业园包括湖熟舜辰红木工艺品生产基地、中华戏曲文化博览园、动漫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央视动画产业园、江苏软件园吉山软件基地、汤山新城温泉及主题公园基地、百家湖科技园、江苏侨商产业园等。其中,位于吉山区域的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中华戏曲文化博览园”,建成后将是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该项目集戏曲文化、艺术、建筑、生态为一体,将建设成为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的现代创意产业园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时尚的演艺文化、娱乐、旅游、会议中心,年接待游客流量逐年达到1000万人次,创造直接就业机会1.5万余个,间接就业机会3万个,聚集5-8万人口在此工作、居住,每年产生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同时聚拢150家以上中外著名企业入驻。

(二)文化旅游产业初成规模,蓬勃发展。

江宁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丰富。江宁区一方面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培养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的文物经济,围绕文物古迹,开发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的系列产品,打造南唐、明文化旅游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独特的人文、自然、地域、生态等资源,规模经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具体有“一泉三山”,即汤山温泉和汤山、方山、牛首山风景区;在原有横溪农业旅游区和千盛农庄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结合银杏湖aaa级景区以及上庄园和市蔬菜科技园两个aa级景区,积极推出“横溪——谷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等。通过“汤山温泉文化节”、“春牛首旅游文化节”、“田园文化暨横溪西瓜节”、“魅力乡村游”等活动的举办,取得了较好的文化经济效益,深受市民欢迎。目前,汤山新城以汤山国际温泉城,美国豪生酒店群、巴厘原墅等温泉度假酒店为载体,打造中国温泉旅游、会议、会展、度假之都;以投资

2.5亿元的汤山颐尚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已将汤山地区逐步建设成旅游休闲新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健康运动休闲区和现代产业集聚区,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既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又拉动了第三产业经济规模的增长。百家湖1912项目交融汇聚东西方时尚,传承古典与现代文化,更具新城市娱乐先锋特色;洋山湖梦幻世界历史主题城市公园,将建成该地区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

(三)印刷业、出版发行业势头强劲。

目前,江宁区有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专项印刷等企业204家。年营业额达26.3亿元,利税总额达3亿元。全区印刷产业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已经成为南京市包装印刷的相对集中区。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14万美元,多次被评为高利税企业和纳税大户,2014年营业额达1.8亿元,出口销售额达1.28亿元,成为出口型企业。南京三隆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目前拥有固定资产1.39亿元,实现年产值4.2亿,年利润7000万元以上。2014年,江宁图书大厦投入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经营图书10万种,是南京地区第三大书店。全年发行图书出版物7万余种,其中图书6万种,期刊3000种,音像制品7000种。

(四)文化娱乐业向综合型市场体系发展。

截至2014年末,江宁区的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共有458(622)家,其中网吧214家、歌舞娱乐场所32家、演出团体和场所14家、音像制品75家、电子游戏室30家、书报刊85家、电子出版物8家。全区网吧终端26500台,约占全市网吧的五分之一,年营业额约为2.38亿元,年上缴税收30万元。江宁区的民营歌舞团“南京舞之源歌舞团”,自组团以来,多次代表江宁民营演出团体参加中央电视台、省市大赛和演出活动,并多次获奖。江宁区锡剧团创作的锡剧《八品县令》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个集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大文化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广电传媒产业迅速发展。

截至2014年末,江宁区有线电视用户达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2万户,已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广告和宽带网增值业务开发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区广电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服务质量大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得到极大满足。

(六)教育培训产业方兴未艾。

江宁区社会对艺术培训的需求正呈现上升之势,文艺教育培训项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区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培训机构,有效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和文化系统的人才资源,积极举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美术、书法、舞蹈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以老年人为主的舞蹈、声乐、器乐、绘画、京剧票友联谊交流等培训班,将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老年人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七)传统工艺美术以及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令人瞩目。

近两年来,江宁区积极拓展经营渠道,开发特色艺术品市场,促进艺术品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备受瞩目的南京金箔集团,拥有固定资产3.9亿元、工业年产值近10亿元、三产服务业销售额达40亿元、年创税上亿元,连续10多年在江宁区属企业中上交利税排名第一,由金箔集团领头开发的贴金工艺品已发展到十大系列。湖熟街道与马来西亚客商签约投资480万美元新建的湖熟舜辰红木工艺品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年经济效益约1000万元以上。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园项目自启动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为全国创意文化

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创意文化企业发展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南京克瑞斯托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艺术性强,有一定文化收藏价值的晶质玻璃及琉璃工艺制品,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二、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江宁历史悠久,约40-50万年前,南京始祖——南京人就已在江宁汤山一带活动。从此以后,江宁便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至今仍留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全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文保单位32处,区级文保单位23处。著名的“湖熟文化”发现于江宁境内的“台型遗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此设置秣陵县;东晋著名的“淝水之战”也是在这里指挥进行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资源也非常丰富。至2014年,江宁区共有43个项目被列入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2项,并编辑出版了《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

(二)文化设施不断健全。

“十五”期间,我区先后建成一批高起点的文化中心和场馆,包括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等。其中江宁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是江宁区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全区所有镇街都建有文化中心,并已全部达到省级文化站标准。

(三)科教资源十分丰富。

至2014年末,全区共有25所驻区高等院校,其中江宁大学城、江宁开发区入驻高校达15所,累计占地面积近3000公顷,投资总额120多亿元,在校学生15万人以上。此外,江宁区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教育在籍学生7225人,在籍修课学生4919人,办学规模在全市区县电大中名列第一。摩托罗拉、西门子、通用等跨国公司及信息产业部14所、自动化研究院、南瑞继保、东大金智等20多家企业和研究院建立研发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20多个在宁高校院所建立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科技产业园、中试基地和试验工厂。

(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至2014年末,全区文化设施面积6.35万平方米,区图书馆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宁中心,总藏书量35.7万册。全区9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均拥有万册图书馆,202个村(社区)都建有图书室。各类博物馆、文物机构3个,藏品3100件,参观人数达4万人次/年。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中演出业机构为1个、文化娱乐业604个、艺术培训业1个。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2万户。

(五)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江宁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积极吸引区外资金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南京广电集团与江宁区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了“南京江宁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国旅联合以阳山碑材为依托,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了“南京明文化村”,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目前,年投入我区文化产业的民间资本近5亿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文化产业意识比较薄弱,与经济、教育、科技相脱节。

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化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花钱与赚钱、先进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

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江宁区所拥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以及经济规模不相符合,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的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较低。

(二)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缺乏政策扶持。

目前,江宁区还存在文化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文化市场及相关产业实际上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理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印刷市场;旅游部门、宗教部门、建设部门都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划分过细,或互相交叉,缺乏协调统一,未形成合力。在政策上亦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三)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文化产业的规划方面,江宁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尚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理论研究滞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如何定位以及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长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至今尚未形成。

江宁区目前的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空白、劣势的行业还不同程度存在。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大分类中,“出版和版权”类还是空白,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所占的比重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市场供给相对不足,适合市民消费的文化项目还有待增加和完善。各文化产业之间缺乏合作,尚未形成完整有序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文化产业门类。

(四)文化消费市场有待培育和开发,投资文化产业的氛围尚未形成。

与江宁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广大群众除子女教育投资方面外,文化娱乐消费投入较少,全区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还很低。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四、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2014年7月,国家已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近期,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有关政策,为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是大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宁区文化产业的规模亟待发展壮大。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更快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区十分重要的发展课题。

(一)强化文化产业意识,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壮大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和地区和谐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期,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充分表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同时转变现有观念,促进文化资源与市场的接轨。

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使全区上下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从思想上明确和提高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二)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规划,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目前,江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初有起色,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长远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为此,抓紧制定《江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了解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我区文化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尽快制定并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产业的建设,推动江宁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填补空白和不足。

江宁区应整合现有产业资源,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改进工艺、提高技术,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最终形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同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填补空白和不足,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四)实施人才战略,引培并举,造就大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精通生产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主导的“新经济”产业形态,它的发展主要依赖特定的人力资源。这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三大类。一方面要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培训锻炼,造就大批文化产业人才,重点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拓宽人才选拔途径,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五)培育全区文化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消费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江宁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进,居民精神需求和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初步分析,江宁区居民的文化消费已经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和内涵,更加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更加追求多样化。今后一段时间,一方面要继续改善居民的经济条件,为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提供物质保障;第二,要科学培育和合理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习惯,提高文化消费意识,不断宣传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更多范文: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周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洛阳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