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职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外语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外语实践教学体系

发布时间:2019-06-25 04:03:19 影响了:

  【摘 要】该研究主要是依托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小语种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山东及沿海省份经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进一步分析岗位能力结构,把握高职外语类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进一步提升对高职外语教学的新认识,推动高职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岗位能力结构 人才定位 典型涉外工作工程 系统化项目
  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职教育的独特类型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我们从事高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山东等沿海区域省份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为重点,依托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在多年从事国际贸易的实践工作和一线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开展研究,为推动高职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一、深化工学结合,以涉外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重点调研了涉外业务较大的部分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中资外贸集团企业等,如中日合作企业山东建泽工程公司、中粮集团,威海海悦大酒店、赤山集团,以及中意合资安替比奥制药公司等14家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区域社会经济对外语类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我们得出,企业大量需要承担具体操作业务或服务、能在一线涉外类岗位上踏实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日语技能型人才需求占60%,韩语技能型人才需求占52%,德语技能型人才列第三位占30%,法语和意大利语人才技能型分别为20%,6%。上述的调查分析,基本符合山东等沿海省份涉外经济的发展格局。
  二、实践教学是支撑培养岗位能力的核心
  依据涉外岗位的典型任务,深入分析岗位的综合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建立了涉外岗位能力体系和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外语基本功、熟练应用技能、文化及商务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岗位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中文的应用与表达能力等7个部分构成了涉外岗位的综合素质, 它直接体现了涉外岗位对高职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我们培养高职外语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其特殊性,不同的职业环境条件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倾向,因此条件就成为形成能力的基础。要培养职业能力,主要是搭建一个相应的“职业情境”,将“职业情境”浓缩归纳为具体的“任务载体”,将工作过程和任务体现在“任务载体”中,提取支撑能力形成的知识结构、素质、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任务化、项目化,转化为具有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逻辑外显“程序化”内容,基于载体上的“过程性动态教与学模式”,形成工作逻辑思维,职业态度,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支撑应对变化的知识体系和心智体系,内化为较稳定的综合素质即能力形成。综上所述,能力培养离不开“任务载体”,“任务载体”进入教与学环节离不开实践,而“任务载体”是由企业需求的逻辑出发,立足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涉外典型工作过程和系统化任务,以情境化学习为模式,延伸到海外实习等的整体设计,这意味着实践教学将贯穿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其内涵体现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支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外语人才的核心。
  三、课程的系统重构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
  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起到核心作用。建立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以涉外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背景的师资为基础,以系统化项目为载体,以课程重构为核心,以情景化为教学模式,有效衔接海外实践资源,实践贯穿全过程的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以典型工作过程的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外语处理商务业务的过程,提高运用外语服务于商务活动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的内容,将整个内容分解为典型任务及相应教学情境,为完成每个典型任务,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在实践教学中按照典型工作任务逻辑排序,嵌入具体的任务,使得教学内容任务化。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外语完成相关的任务分析、调研、讨论,口述和综合报告。通过教学内容的任务化,在“任务载体”中按照工作逻辑序化课程内容,采用“过程性动态教与学”模式,形成工作逻辑思维、职业态度、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专项技能等综合性素质的内化,形成较稳定的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能力。
  四、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优化师资队伍为条件,推动3个层面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工学结合,师资队伍的职业化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第一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在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建立师资互动的有效机制,使我们从事高职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化背景成为任课的必要条件,在聘请外贸一线的业务员充实教学力量的同时,我们要着力培养“子弟兵”,建设教师职业化培训的机制,在工学结合的层面,不断深入教师与员工的职业岗位“互换”,使我们的专任教师真正具有外贸、国际文化交流等职业背景的“双师”型人才。第二项是主动进行课程全面改革。依据涉外岗位工作过程和人才培养定位系统地重构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任务载体”即“学习载体”。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适应课程内容的变化,通过课程的系统化构建,用“学习载体”整合工作内容和学习内容,在“学习载体”上实现学习内容的“任务化”,教学模式的“职场化”,能力培养的“职业化”。所谓系统构建是指任务或项目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学习载体”的设计核心。将完成工作任务或实际项目转化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载体”的主角地位,体现实践为中心。充分把握能力培养的规律,通过“学习载体”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能力,面对复杂和多元化的世界,学生才会“心中有数,从容对待”。第三项是按照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不断延伸课堂,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实习有效衔接,特别是同海外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是高职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合作、贸易和服务的多元化、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主动顺应时代,高职外语教育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要尽量避免学习外语的“盲目性”,也不提倡“得外语者得天下”外语中心观念,我们的立足点就是还原外语的工具属性,强调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满足区域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重新认识高职外语人才培养定位,强化高职外语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我们认为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突破,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外语人才的模式很有意义。
  总之,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沿海省份涉外经济发展,满足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国际服务业大发展的新形势,政府和社会对高职院校提出新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模式,以涉外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背景师资为基础,以系统化任务为载体,以情景化为教学模式,有效衔接海外实践资源,这个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6-31,93-97.
  [2]吕晓俊. 心智模型的阐释:结构、过程与影响[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5,115-11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