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以古文用法 以的用法 文言文 之字用法古文文言文
 

以古文用法 以的用法 文言文 之字用法古文文言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08:47:34 影响了:

以古文用法

古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 〈动〉(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2) 同本义。

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

——《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

——《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

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

——《战国策》(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词性变化-------------------------------------------------------------------------------- ◎ 以 yǐ 〈名〉(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诗·邶风》(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

——《诗·周颂》(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

如:阿以战争 ◎ 以 yǐ 〈介〉(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

——《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

——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

——《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

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 以 yǐ(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

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

——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战国策》(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

(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

——《列子·汤问》◎ 以 yǐ 〈助〉(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邶风》(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如:可以;得以; 能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

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凭”、“根据”等。

例如: ★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把”。

例如: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

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

例如: ★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

例如: ★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译: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

例如: ★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

例如: ★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

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

例如: ★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为“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古文中以的用法有哪些

以 yǐ ㄧˇ 1. 用,拿,把,将:~一当十。

~苦为乐。

~身作则。

~邻为壑。

~讹传讹。

~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

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

勿~善小而不为。

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

~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

~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

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连及:富~其邻。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相当于“而”,也可不译,可译成“因,为堪,为岩、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坻,为屿、连词,表示顺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例句: 1。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介词,相当于“从、由”、连词,译为“以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隆中对》 4,可译为“凭借”、 扶苏以数谏故: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衣食所安,太守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 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臣之妾畏臣,译为“按照”。

例如,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拿”。

例句。

例句: 1: 1、诚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六、介词。

例如: 1: 牺牲玉帛,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岳阳楼记》 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必以情,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八、介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四、介词。

《出师表》 3,为与此同类“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通“已”,已经,失道寡助》 2,相当于“把,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上使外将兵。

《狼》 十。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

《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出师表》 3,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隆中对》十一。

《公输》 4、 臣之妻私臣,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介词,相当于“用”,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七,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十二,“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陈涉世家》 总之。

《曹刿论战》 九、连词: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三、介词。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卷石底以出。

《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得道多助、因为”、人物。

《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于的古文用法

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副词没有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一是表判断: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如:为宫室之美:“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行为的时间,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行为的目的: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译作“被”。

”(《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①屠惧,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为“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可译作“把”、“拿”、“用”等,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行为的替代,可译作“为着”“为了”,可译作“向”“对”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如。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一是表动作行为。

如,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动作。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我谢曰: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

古文之的用法

之 字 的 用法 共7种 1.动词(去,往) 用法:(1)之+地点名词 (2)何+之 例句:吾欲之南海 2.代词(代替宾语) 用法:(1)动词+之 (2)介词+之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结构助词(的) 用法:(1)名词+之+名词 (2)形容词+之+名词 (3)代词+之+名词 例句: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凑足音节(无意义) 用法: 用法:名词做动词用且为动宾结构的词+之 例句:公将鼓之 5.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用法:主语+之+谓语 例句: 例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6.宾语提前标志(无意义) 用法:形容词+之+动词 例句:何陋之有 7.定语后置标志(无意义) 用法:(1)用法:(1)中心词+之+修饰词 (2)中心词+之+修饰词+者 例句:马之千里者...

请教古文中“以”作修饰的用法

表认为,以为--皆以美于徐公表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表原因--做介词:表因为--孙膑以此名显天下表用--表按照,凭借~~身份--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表在~~时候--连词--相当于“而“通“已” 已经--固以怪之矣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