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开会有开到半夜的吗_开会开到死
 

开会有开到半夜的吗_开会开到死

发布时间:2019-06-27 04:12:16 影响了:

  如果将文化理解为无所不包,开会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不必要的会议太多,却是一种劣质文化的表现  西方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既然无事可干,就开个会吧。”  会议者,人头辐辏,前来打团议事,或耳聆他人介绍情况,恭听上司耳提面命者也,功能自然不凡,形式看似庄重。开会之时,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更多者可达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无论人多与少,会场都或厚或薄聚些人气。不过,开会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会议多了,欲达到的会议效果却差了。
  记得美国作家派屈克·蓝奇欧尼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开会开到死》,胡馨如女士为其作序《你开的会也是大杂会吗》,劈头便说:“开会开会,似乎每个人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议,每天忙进忙出地开各式各样的会。开的会愈多愈杂,好像表示身份愈尊贵,地位愈崇高。”对会议之多,似乎大有怨言。不过,其实美国人很少开会,常常用写便条(现在也多用伊妹儿),这本书也不是抨击会议之繁的,而是教人如何进行会议安排与交流管理经略的著作。但是,那书名却颇有些警示作用。
  最近听一位司法官员说:我们一上班,四分之三时间是在参加各种会议,颇有些触动。我想起看侦查破案的影视剧,国产的里面常常有开会情景,大家汇总案件信息和破案线索,向在座的领导汇报,领得英明指示,才继续明察暗访,直到案情真相大白为止;外国的影视剧里几乎见不到这种场景,原来不开会也能破案,这算不算一个启示?
  如果将文化理解为无所不包,开会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不必要的会议太多,却是一种劣质文化的表现。我国素有开会传统,虽中央曾下文制止文山会海,却总不见实效。如今会议成灾,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不独司法机关如此,各个机关部门皆然,几乎成为一种病态现象。
  台湾作家柏杨曾经在讽刺小说《古国怪遇记》中抨击会议过繁现象,书中第十一回写的是“开会国”,说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潘金莲等人组成“大唐帝国通天教朝圣团”,一路前往外国“朝圣”,不日来到一个国家,“行至三岔路口,只见三个兵丁,蹲在道旁,交头接耳,唧唧咕咕”,原来是在开会。好容易叽咕完了,一闻有人问路而且是问定了,便让对方在一旁稍候,再就问路问题召开一次紧急会议讨论定夺。然而仍然没有讨论完,一个提议转报上级处理,一个硬要推到下次会议详细研究,还有一个主张对问路者说了算了,相持不下。八戒性急,抓个兵丁问个究竟,见是这一结果,一松手,那兵丁跌个一脸泥灰,一溜烟儿跑了。
  过不多久,开会国大批人马杀到,兴师问“打我小军,冲散会议”之罪。双方开战,开会国兵马右元帅没个完从怀里掏出一个宝贝,是一叠字纸在半空发出万丈彩光,耀眼欲眩,八戒与悟空皆吃了败仗。恰好张飞前来相助,从怀里掏出更厚更大一叠字纸,破了对方的法术,原来开会国的宝贝是“分组讨论记录”和“专案小组记录”,不敌张飞怀里的“高阶层汇报记录”和“御前指示决定”。张飞毛手一挥,将开会国城池团团包围,城里出来一个打白旗的,禀告“敝国正在开御前会议,务请多宽限一个时辰”。结果,会议七天尚未开完,等张飞率军进入开会的柳林,发现早已僵尸遍地,每堆尸体旁边都有一个招牌,有的写“临渴掘井委员会”,有的写“拔苗助长专案小组”,有的写“最高救亡联席紧急会议”……
  活在当下,会议是逃不掉的,而且越是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的会议越逃不掉。参加这种会议,总不免想到柏杨讲的开会国故事,常常畅想:何时开一个会,讨论一下减少不必要的会议的事儿?不过,估计这派不上什么用场,因为再空洞无聊的会,会议主办者都会大张铁口声震屋瓦,言明这个会都是百分百绝对必要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