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合理利用学具,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如何合理利用健身房提高自己身体
 

【合理利用学具,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如何合理利用健身房提高自己身体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0:55 影响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成长,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成长,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在对自己的猜测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办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利用学具操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源泉,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一样的折法,如:学生一听,还有别的折法?有的表示怀疑,有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再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这一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教室就炸开了锅,不少学生说,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办法试一试。结论正好和那个同学提出的一样。这样,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尝试着学习,既保护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办法,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使用学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因此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1�?,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l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2捆表示2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1并成21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7根(7个1),个位商7。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是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算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使用学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
  学具的使用,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证明:当代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纪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卓韤赘摺U庋慕萄В晌目蒲笛椋渲妒茄ü僮魇笛橹匦路⑾值模菀桌斫猓币才嘌搜奶骄磕芰Α?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机会、更广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1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贺蕾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