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儒家经学的历史与现代:简述儒家经学的历史
 

儒家经学的历史与现代:简述儒家经学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9-07-20 03:48:28 影响了:

  每一个文化传统,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思想系统,承载此思想系统的载体,便是经典。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汉代之后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由于受到官方的推崇,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按照《史记》的说法,儒学经典都经过了孔子的手订,删《诗》《书》、赞《易》、定《礼》、作《春秋》,①在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尊为圣人或先师的前提下,其所修订的经典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荣。而所谓经学,即是以先秦五经以及后来范围扩大至十三经为对象的注疏、阐释的学问。在经典的传承中,传、记、注、疏是主要的方式,疏不破注,注又尊经,经典或者圣人之意被传统儒者认为是万世不易的行为法则。
  问题是,先秦儒家经典主要讲了些什么?经学历史大概如何?经学中蕴含有怎样的价值观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经学有哪些可供汲取的资源,或者说,经学能厘清我们传统思想的根源,但能否指引我们的未来?
  一
  先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是经学的源头,后来的十三经则是将《春秋》分为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将《礼》分为三礼(《仪礼》《礼记》《周礼》),还加入了《论语》《孟子》《孝经》,以及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在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对经典的诠释也越来越丰富。因篇幅所限,下面我们分别简要介绍一下先秦五经的基本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305篇诗大约成篇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时期。从其内容来看,《毛诗序》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按,风的意思是土风、风情)。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十三经注疏》)。在功能上,《汉书?艺文志》认为周天子采诗的目的主要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所谓诗言志,《诗经》中有美有刺,美是赞美,刺即讽刺,采诗官搜集之后,以此为当政者提供信息,使知民情之所在。
  《书》即《尚书》,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说:“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十三经注疏》)。《汉书?艺文志》有“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之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尚书》,虽有记事之篇章,但以记言为主。从性质上看,《尚书》大致可分为六类:典、谟、训、诰、誓、命。典,指为后人推崇的记载,如《尧典》所记载尧舜的言论事迹。谟,意为谋议,如《皋陶谟》记载舜、禹、皋陶谋议政事。训,意为教导,记载有资历的大臣教导商王之言。诰,意为宣告,记载宣告王命之言,如《大诰》《康王之诰》。誓,就是誓辞,记载军队出征誓师之辞,如《甘誓》《牧誓》。命,指王命,天子加诸诸侯的命辞,如《文侯之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尚书》的种种记述中,透露出了当时政治、军事、伦理、法律、宗教等思想,如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根源。
  礼起源于民间习俗和原始宗教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礼被确立为社会制度,成为社会秩序的保证。作为先秦五经之一的《礼》,指的是《仪礼》。《仪礼》又称《士礼》,其中主要记载了士阶层以上的贵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仪节,从冠、婚礼到国君宴请他国使臣之礼,叙述十分详尽,在一定程度上向后人展现了春秋时期贵族的生活状况。后世流传的关于礼的经典有三种,除了《仪礼》,还有《礼记》和《周礼》。人们一般将《礼记》视为对《仪礼》的解释和补充,是战国到汉代早期的礼学资料的汇编,其中有对礼的性质、意义的论述的内容,对于后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礼制思想、宗法制度及相关的社会状态,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周礼》又名《周官》,《周礼》以六官为名分为六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天官为六官之长,地官掌邦教,春官掌邦礼,夏官掌军政,秋官掌狱讼,《冬官》亡佚,后人以《考工记》补之。《考工记》记载的是周代晚期的各种营造工艺,可见冬官执掌的大约是包括手工业在内的各种营建之事。相较其他两部礼学经典,从现存记载看,《周礼》出现得最晚,在西汉末年出现,然而其内容却是记载的西周的官制,以及与各官执掌相应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还规定了某些行为规范和仪式。
  《周易》分为《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如果说《易经》最初只是一部占筮书,那么因为《易传》的出现,《周易》便有了哲学意味,成了大家公认的探究自然、社会、人生各种现象变化及其规律的书。②《易传》阐述了宇宙生成理论,并在天道中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易》可谓是儒家价值理想的哲学基础。
  对于《春秋》,传统认为是孔子在鲁国史记基础上所作,《孟子》指出了孔子作《春秋》的原因:“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作《春秋》”,就是整理修订的意思,孔子整理之前的鲁国史记也叫《春秋》,但只是对鲁史记的称谓,杜预于《春秋序》中曾解释何以史书叫“春秋”:“‘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十三经注疏》)但是经过孔子修订之后的《春秋》便不一样了,《春秋》不再是史书,成了含有微言大义的经书。面对春秋乱世,孔子将其政治理想隐藏在《春秋》表述之中。例如,僖公二十八年经有“天王狩于河阳”,字面看来是周天子在河阳这地方巡狩,实则是晋文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孔子作《春秋》言“狩于河阳”,表明了孔子对其时社会失序的不满。周代宗法伦理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是孔子应对其时礼崩乐坏的理想所在,故孔子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言。然而孔子又非完全的复古,例如宗法社会是世卿制,孔子却于《春秋》中讥世卿,主张以能力和德行作为选拔官的标准。在汉代,《春秋》有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重传义,而《左传》重叙事,虽有不同侧重,然而三者背后浓厚的宗法氛围却是一致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