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红岩告诉了我们什么_"红岩"告诉了我们什么?(图)
 

红岩告诉了我们什么_"红岩"告诉了我们什么?(图)

发布时间:2019-07-20 10:33:59 影响了:

——长篇纪实文学《忠诚与背叛》读后

在举国同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认真地读了《忠诚与背叛》一书。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洋洋四十万言,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作品通过“革命者”、“普通群众”、“革命的叛徒”和“敌人”等不同人物群像,生动而真实地诠释了“忠诚与背叛”这一宏大命题。读《忠诚与背叛》是一个沉重的过程,我全然没有当下人们所说的“快乐阅读”的感受。

红岩故事曾经通过小说、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感动了无数人,整整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江姐、许云峰、双枪老太婆、“疯子”华子良等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无数有志青年的人生榜样;一首《红梅赞》作为“红色经典”,无论是在挫折中还是在胜利时,曾经一次次地唱响神州大地;而叛徒“甫志高”,则成了万人唾骂,被永世钉在耻辱柱上的一切背叛者邪恶的化身和缩影。人们在被红岩故事感动之余,大多会为革命烈士牺牲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而扼腕叹息不已,却因为某种局限、出于政治或其他利益的需要,少有人会去对这一切发生前后的深层次原因作深入的探究——恰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余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时,《忠诚与背叛》的作者在采访了红岩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精神,终于把“一个真实的红岩”呈献在我们面前。

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充满了艰难和痛苦,也充满着付出和牺牲,这些都是一个民族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衰败,面临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的探寻和选择的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在自己迈向现代的旅程中的最悲壮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因此,《忠诚与背叛》对于红岩故事的历史的再次寻访和探究,具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在“写在前头的话”中,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他们问过无数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旧址的参观者:“假如处在那个年代,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我可能没有勇气像烈士一样面对死亡考验,说不准……我可能也会叛变!”这样的并不加掩饰(也无必要掩饰)的回答,让作者感到揪心,他们不无焦虑地说:“八千多万党员中,党员的纯洁性、党员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是的,忠诚与背叛——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然而,又会有多少人经得起这样的严峻拷问?

《忠诚与背叛》最可贵的是还原了当时的许多具体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所具有的震撼力量来源于真实;真实的叙述,再现了一个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的尊严和力量,也再现了背叛者的怯懦、无耻和失魂落魄。白公馆和渣滓洞的那些牺牲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其实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艰难和付出的一种象征,所以我们总可以从中获得感悟,受到启发和得到激励。这部作品讲述了以往人们所不知的大量翔实的红岩故事,而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个“为什么”:为什么“甫志高”的原型之一蒲华辅这样的叛徒,最后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比江竹筠还早十几天时间就被敌人杀害了?为什么当时的重庆地下党中职务越高的领导干部,在被敌人被捕后当叛徒比谁都当得快,而且好几个后来都成为了丧心病狂残害革命者的特务?为什么在许多普通党员印象中那些平时“唱马列主义调子”比谁都高、大道理一套一套的“最革命者”,到了敌人的监狱和老虎凳面前时,却经不起一顿酷刑严打而当了叛徒?为什么一个已经经受住了敌人酷刑严打,没有叛变的共产党干部,在狱中被囚禁了八个月之后又主动投敌?……在阅读过程中,诸如此类的大小问题太多太多,作者尝试着解答了一些问题,而把更多的“为什么”留给了读者,留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留给了中共党史的研究专家和学者们。

红岩烈士留给后人的还有《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这是一份“带血的报告”。读到这份《报告》“第七部分”中的核心内容,既被称作“狱中八条”时,人们读到的就不仅仅是革命烈士用血和泪的惨痛教训凝结而成的嘱托,而应是那些对党最忠诚的战士们在生命最后一刻,向自己的组织和同志们发出的生命呐喊。我们读到的是一颗颗忠诚的心!“狱中八条”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整党整风;八、严惩叛徒、特务。

这些文字形成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都曾经是狱中共产党员们思考最多、最深的问题,也是“江姐”等一大批忠诚的共产党员在牺牲之前最想向组织反映的问题。时隔六十年,今天我们读来竟不难发现这段文字如此鲜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不能不让人的内心感到震撼!当年的“狱中八条”远比时下一些部门连篇累牍出台的这“规定”那“条例”更实际。《报告》的执笔者是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他是在创作《红岩》之前向党组织秘密上交了《报告》,这也足以看出,在罗广斌的心中《报告》的价值远比小说《红岩》要重要得多得多。

一个政党组织,有了这样一批具有清醒头脑的忠诚党员,不可能不坚强;一个政党组织,有了重视和按“狱中八条”去做的领导人,亦不可能不强大。这让我想起了建国前夕,毛泽东主席有关“进京赶考”的那次谈话。“进京赶考”不但是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是执政后必须长久去做的、必须做好的重大课题。这绝不是唱唱“红歌”、跳跳“红舞”,组织党员像模像样地在党旗面前重温一下“入党誓词”,热热闹闹走一走形式便能完成的严肃课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京赶考”只有不断答题而没有“交卷”“金榜题名”的时候。反观现实,无论是“狱中八条”还是“进京赶考”,我们究竟做得如何?红岩故事是一面镜子。

在红岩烈士被血腥屠杀前二十六天的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了《有的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常常被人引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者活着的是躯壳,死的是灵魂;后者倒下的是身躯,活着的是精神。忠诚者虽死,精神犹在;背叛者虽活,灵魂已死。两者天壤之别的分水岭在哪里?在于有无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当一个人面对党旗,举起拳头宣誓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荣耀的,但是仅仅只有荣耀是不够的,还应有沉掂掂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来自于信仰。我一度对贪腐官员落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年轻时一定也是积极上进的,也一定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的,入党那天也一定是感到无比光荣的,问题是后来……合上《忠诚与背叛》,我产生了新的想法。除了组织上疏于管理、制度上存在某些漏洞等客观因素而外,其个人在跨入党的队伍那天就没有意识到应该担当的责任,而在此后也没有自觉地完成信仰的树立。一旦有了条件,在诱惑面前便经受不起考验,便会动摇,个人私欲便会膨胀,以至最终背叛当初的誓言,自己把自己钉上了“背叛者”的耻辱柱。

《忠诚与背叛》是一部走进今天中国心灵的著作,它要告诉人们,先辈付出了一切,这些付出始终需要新的高度给予新的回应;提示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得历史的传承得以延续,历史的要求得以回答,历史的期望得以实现。忘记了这些,无疑就是背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