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观后感 > 看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3篇
 

看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3篇

发布时间:2021-12-06 14:25:55 影响了:
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看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3篇,一起来看看吧。

   西安事变观后感1

   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不用说了,它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热潮。笔者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张学良当时不送蒋介石回南京,会是怎么样呢”?我估计情况要比实际发生的事情好得多,张学良可以带领着东北军到绥远抗日,即使战死,部队被日军打散消灭,起码比他被蒋介石软禁了几十年的结局要好。杨虎城以后的境况也比被关监狱,最后被杀害的悲惨遭遇强百倍。张学良一离开,东北军群龙无首,孙铭九他们又杀了王以哲,造成东北军内部混乱,周恩来只好把孙铭九暂时安排到延安躲藏,共产党为了避嫌也不愿留他们,孙铭九只好离开,最后为了生计当了汉奸,解放后受到审查,这是人们怎么也不愿看到的,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绝对是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周恩来当时劝他,说:不要一失足铸成千古恨。政治是无情的。蒋介石是一个最不讲人格的人,是一个睚此必报的人,他当时即shi要报在西安受辱的一箭之仇,但张学良不去南京,他也没办法。张学良后来的结局要好得多。

   张学良1990年解禁后,她去美国探亲,邓小平,邓颖超,十分希望他回大陆定居,并派他的老部下吕正操前去接他,叶落归根嘛。回来后大陆也会给他一个很高的评价。可他就是没回来,造成终身遗憾。据说是李登辉不让他回,在美国还由得了他?对他守信,值得吗?毛主席说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我看张学良是遇到大事就糊涂。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就是因为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那么多的不如意,才让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是什么都功德圆满了,也没有啥意思了,不是吗?

        西安事变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电影《西安事变》。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司令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司令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让他不得不抗日。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是日军。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司令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我的启发是明白了即使在很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并且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的。

   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受益匪浅。

   西安事变观后感3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不过,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