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讲话稿 > “保护自然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保护自然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0-06-02 15:43:47 影响了:

  “保护自然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上午好!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自然遗产,建设美丽中国”,活动主旨是通过“遗产日”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的保护、宣传和推介,提升遗产地监测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从大家刚刚的发言情况来看,各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然遗产是地球演化的见证、天然的宝藏,依附其上衍生出来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财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下面,结合今天的主题,我讲几点意见:

  一、因势利导,准确把握遗产保护工作新形势

  一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自然遗产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着十分特殊和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7年国家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再到2018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正是我党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也对新时代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政治高度、从坚持“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政治站位,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的落实。

  二要切实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按照机构改革职能的划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保护地归口林业系统统一管理,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地事业新的起点。林业部门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发挥了独特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绿水青山的建设者,也是金山银山的守护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践行者。各类自然保护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承担着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绿色是人类家园的底色,森林是人类家园的财富,湿地是人类家园的源泉。自然遗产作为人类家园最具有价值的自然综合体,凝聚的是地球的精华,富集的是世界的财富,传承的是全球的遗产。各级林业部门要义不容辞地扛起新的重任,尽职尽责履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绝不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要推进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自然遗产是保护地的重要构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宝贵的自然财富,是地球亿万年演变的结晶,凝聚着全球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地质地貌景观,也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近期,我局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正在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地大调研,全面梳理我省各类自然保护地底数,进而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我们将按照即将出台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结合我局将提交省政府的全省自然保护地大调研专题报告,遵照“两园一区”划分、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原则,做好全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大家要充分认识到,优化整合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管理。以武陵源为例,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交织在一起,头顶9块牌子,重复规划、多头管理,矛盾十分突出,我局正按照国家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这只典型的“麻雀”进行“解剖”,就是为了厘清关系,找准重点,把该保护的保护起来,把可以开发利用的规范起来。所以,各地要积极配合做好大调研及后续的规划调整、勘界定标等工作,形成全省自然保护地“一张图”。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需要用改革和创新的理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好地开展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二、立足长远,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一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效。截至2019年5月,中国已有世界遗产53项,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文化遗产31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彩”。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最具认同感的战略,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截至2019年5月,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092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有效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遗产,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实践了生态文明重要制度。先行示范了国家公园的体制和理念,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自然遗产事业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惠及民众、改善民生,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带动地方优化发展模式。2018年,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各遗产地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在国际上,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丰富了世界遗产内涵,推动了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我省武陵源、崀山相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还有南岳衡山等5处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被列入预备名录,切实保护了这些珍贵的遗产资源,也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二要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在自然遗产地建设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遗产保护管理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充分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尽管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客观讲,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和重视,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在眼前与长远之间,仍然有轻有重,有亲有疏。对经济发展关注多一些,对遗产资源生态价值、科学科普、美育德育等作用关注相对少一些。另一方面,近几年开展的一系列督查检查,全省502个自然保护地存在着10大类570多个问题。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小水电开发、矿产开采、网箱养鱼、能源开发等,都是经济发展的诉求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也直接体现了日常管理不到位、部门沟通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根源是生态文明理念缺失,法规意识不强,依法保护管理滞后,主动担当意识不到位。

  三要摆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首先,我们一定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来,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的思想。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的品牌对经济拉动很重要,对当地老百姓致富很重要,对增加财政收入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作用是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如果超过资源承载能力搞开发,破坏资源就不行。生态系统的修复期是漫长的,有些生态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各地要当好资源的保护者,切实将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特别是我省两处世界遗产地,要充分认识到《世界遗产公约》作为国际规则,履约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各级主管部门和遗产所在地政府是代表国家在直接行使保护职责,我们绝不能做“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急功近利”的事。第二,要找准保护和开发的平衡点。保护和开发,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都具有保护性、公益性和展示性这三大特性。如果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将公益性变为旅游集团私有,将保护性变成开发性,则必然会对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用规划控制开发与保护的界限,并严格执行保护规划。管理机构应该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既要坚持资源保护至上的核心思想,又要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既要考虑长远发展,保持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又要兼顾当前遗产地原住民的合理诉求,改善民生,促进社区繁荣发展。

  三、苦练内功,当好自然遗产保护者和传承人

  自然遗产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遗产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自然遗产所代表的是生态系统的原眞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论述,各遗产所在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应进一步增强领导力、统筹力、执行力,结合夏季攻势2019、绿盾2019、长江经济带4+1、自然保护地大检查等督查行动,确保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多措并举抓保护。各地要因地制宜,整合实施一系列有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生物物种保护项目,秉持“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全面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林业工程、项目和资金,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自然遗产地资源监管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加大遗产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维护遗产资源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将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是提升能力抓管理。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是湖南的烫金名片,遗产地管理品质的高低是影响我省,甚至是国家形象的大事。大到科考线路选择,小到标志标牌设计,管理部门都应该用“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从内到外体现建设管理的高水准、高品位。对内,各级主管部门、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外,要重视研究交流,应当同有关科研院校和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建立沟通渠道,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专题调查、课题研究、研讨会、培训、交流等形式,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是营造氛围抓宣传。要充分利用好遗产地“品牌效应”,发挥其公益事业的属性,形成全社会良好保护宣传氛围。一是应当坚持服务大众,让自然遗产走出“深闺”面向社会,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将我省最典型、最优秀、最具保护价值的遗产资源呈现在大众面前。利用遗产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生态文明和民族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二是寓教于景、寓教于游,通过多种形式推出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遗产系列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在遗产地健康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了解遗产资源的价值、性质和功能,了解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独特性和脆弱性,关注并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保护自然遗产,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站在这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征程的起点,我们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推动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今后,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30多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要将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传承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更好地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推动生态强省建设,让世界自然遗产这块瑰宝永远绽放“中国精彩”。

  最后,预祝各地“遗产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端午佳节将至,祝各位同志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