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CCBN2011三网融合,非常道:三网融合
 

CCBN2011三网融合,非常道:三网融合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2:57 影响了:

  2011年3月23-25日,以“创新、融合、服务”为核心理念,以“推进三网融合,共享广电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1)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年年花相似,岁岁花不同,展会期间,几乎和任何一个人聊起这届展会,大家的感觉出奇的一致,就是:“今年展会的人怎么这么多?”
  中国的很多行业,尤其是像广电这类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大。而CCBN可谓是广电系统的“风向标”,笔者认为,今年的CCBN增加的很多观众,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探看政策风向的,所以除了以前关注展会的电视台、电台、有线网络公司等广电系主体观众,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今年也组队观摩。一种新模式,总预示着新机会,参观者大都希望“三网融合”将成为一个跨行业的新契机,将为生产商、运营商、最终用户都带来实惠。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三张网络分属不同体系,要想实现三网融合肯定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摩擦和分歧。前一阵子,互联网上有一篇名为《工信部官员称三网融合或已夭折,利益各方内斗不止》的稿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由《新世纪》周刊记者采写的文章援引一些业内人士称:“三网融合正在沦为一场‘政治秀’、“我很久没被叫去开会了,三网融合恐怕已经夭折”、“目前的三网融合不是僵局,而是已经结束,现在播控权的归属明确,广电对媒体的管控能力正进一步加强,运营商对所谓开放的三类业务都没有兴趣,因此“黑不提白不提的,三网融合就过去了”、“播控权是广电、电信双方的核心诉求之一。电信部门坚持无播控无融合,同时开始了光纤入户及提升带宽的xxx式投入;而广电部门虽在政策上取得播控权,但技术与体制上的落后,又使其难以真正获得‘主导地位’。双方互不相让并在各地发生了各种冲突,比如广电掐断电信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信号、电信掐断广电有线互联网出口。”
  对于这种“唱衰论”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三网融合首先是一种技术趋势,这种趋势决定了结果,而这种结果不会是几个代表本部门利益的组织所能决定的。现在的“三网融合已经夭折”的提法,只不过是短期眼前利益之争,其目的可能是为了挣得更大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人,那种言必称“大不了,我不干了的人”,其实未必是真不想干。
  CCBN期间广电规划院院长姜文波先生提出的观点,笔者比较认同,还是那句套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他的话不是让我们看到“三网融合的夭折”,而是让我们看到了光明。有时候躲在井底是看不到光,但是改变不了光普照大地的事实。姜文波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三网融合真正的概念是要为用户服务,让用户在体验到一种不管通过广电还是电信网络都可以看到全业务,用户有选择的权利,如果用户没有选择是没有意义的,三网融合一定要让用户得到实惠,看到更多的节目,有更多的选择,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不要因为这个小区是我的网,我电信的进来,我广电的进来,别的不让进,这是个大问题。三网融合是逐步演进的过程,通过电信可能是IPTV,电话业务可能是IP电话。所以是个演进的过程,这一年是开始,今年CCBN展就说明,三网融合推动下,整个广电技术的应用突然有了质的飞跃,大的设备商、技术应用,先进的技术都在广电网上面开展业务,不光是网里面,包括台内的制作方面都在开始应用。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广电技术的发展会起到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CCBN是广电系统的风向标,而CCBN的风向标则是和展会同期举办的CCBN主题报告会。2011年的主题报告会,由前几次的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换成了另一位副局长田进(田进的讲话稿本刊也做了简明摘要,供读者参考),官方的主题报告去芜存菁,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比较清晰的政策信息的。
  田进副局长的主题报告,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为主题,就三网融合的战略意义、国外经验、实施原则、推进任务、广电系统重点工作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诠释与部署。他表示首先将广电系统今年工作重点聚焦于“推进三网融合”。在此前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广播影视系统的重要工作任务。这说明“三网融合”是上面定了调子的国家工程,肯定会做,各个部门肯定会去推动,哪怕推动过程中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谈及借鉴国外三网融合经验时,田进举国外的例子:“在广播电视方面,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有线电视网络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双向化改造,美国有线电视网除提供上百套电视节目和几十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外,还提供电话和宽带互联网服务,美国宽带用户中有半左右通过有线电视网实现互联网服务。欧洲四分之一左右有线电视用户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打电话和宽带上网。从美国和欧洲的情况看,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互联网服务和电话服务的用户数量已具相当规模,其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已成为这两类服务的重要提供商。”现在的时代已经是普世的时代,造福全人类的理念、技术和产品,慢慢也将惠及国人。
  在三网融合关键任务分解与广电系统三网融合重点工作部署中,田进也强调了网络整合与升级演进的重要作用。为确保完成“2015年实现三网融合”总体目标,需落实以下四项任务:一是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二是加强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三是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四是切实推动产业发展。此外,还重点强调了近期广电系统在三网融合领域的重点任务:首先,认真做好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网络广播电视与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服务;其次,以数字化为重点,加快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数字化改造,扩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试点;第三,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确保内容可控可管、安全播出;第四,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加强全系统团结协作。
  通过主题报告可以看出,田进副局长一直在强调走有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模式,“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走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之路”是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方案的精髓,而“中国特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社会效益;坚持IPTV和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由广电播出机构负责;确保文化、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数码影像时代》是一本关注前后期设备与技术的媒体,我们更期待的是三网融合架构上的三屏合一。“要想富,先修 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条广泛刷在农村墙上的朴实的大标语,有时候也可放之四海。从某种意义上讲,三网融合是在解决一个通路的问题,少生孩子就是要有长远目标,不要为眼前一些蝇头小利而争吵不休,多种树就是解决内容问题。以前视频内容只能用于电视台或者小范围的播放,而互联网视频的发展让大家看到了无限可能和广阔未来。
  通过参观展会,我们发现很少有大厂商没有展示不与三网融合沾亲带故的产品和技术,三网融合是整个CCBN期间最红最吸引眼球的关键词。除了中科大洋、索贝、新奥特等广电厂商,我们也发现了思科、华为、摩托罗拉、爱立信等通讯业厂商。
  大洋在大力发挥自身在广电视音频领域的技术优势、充分结合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CCBN2011展会上,大洋创新性的推出了基于云技术的“云媒资”解决方案、云新司制作网络系统等新产品,在大洋与华为联合搭建的“云计算”平台上现场观看了系统演示,感受了广电视音频技术与IT技术完美融合带来的冲击。
  新奥特在CCBN2011主题报告会上作了题为“三网融合环境下的视频云架构”的报告。报告全面阐述了三网融合环境下视频云架构的应用背景、体系结构以及实践之路,重点阐述了新奥特经营管理、生产制播、集成分发、运营发布等四大核心云平台的体系结构及相关实践。新奥特展台则分为网络解决方案区域、演播室区域、后期特效与合成区域、播出区域、新媒体区域和专业应用区域。其中面向三网融合的高清新闻网络制播系统、国产首款后期包装系统以及虚实结合的演播室制作新形式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Videoscape视频平台,融合了数字电视、线上内容、社交媒体和通信应用的全方位电视平台。该平台能够使用户将付费电视、在线视频和视频点播资源中的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内容与社交媒体、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相结合,可创造侵入式电视观赏体验。思科Videoscape融合了云计算、网络以及客户端技术,面向三网融合,为消费者带来全景式的下一代娱乐视频体验。思科在CCBN2011展会上还带来DHE、HFC、CMTS和EoC等技术和NGB整体解决方案。
  而爱立信投入了100亿美元收购11家公司,包括IT、数字电视领域的厂商等,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厂商打通了不同产业链的壁垒,相互之前实现了优势互补,完成了三网融合的多媒体行业布局,从而使爱立信能够在三网融合领域保持优势。2011年3月,爱立信启动了融合电视路演,希望在三网融合中有所突破,爱立信计划走12站,包括上海、南京、郑州、北京、厦门、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济南、长春和哈尔滨,这些基本涵盖了大部分三网融合第一阶段试点城市。
  通过CCBN2011我们能够清晰的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广电行业已经成了一个包容性极大的产业,CCBN也早就不仅仅是一个“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它涉及的技术更广包括的产品更多。而对于时下热议的“三网融合”,就技术和产品而言,厂商已经提前完成了三网融合。传统广电设备提供商、系统方案集成商、传统通讯厂商正在携手为更及时的信息、更通畅的互动而努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