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钟灵毓秀千山_钟灵毓秀 东北千山
 

钟灵毓秀千山_钟灵毓秀 东北千山

发布时间:2018-12-28 04:22:54 影响了:

  千山群山环抱,万松掩映,流云霞光,古刹林立,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吸引了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朝拜。千山,激发着我们的无限神往和遐想,走进千山,开始这场仙境之旅……
  
  出沈阳桃仙机场后,我们一行4人经沈大高速公路直奔千山。途中大雨滂沱,快到目的地的时候雨却停了,雨过天晴,天气凉爽,真有点秋天的况味呢!谈笑间,我们已经站在千山正门广场,山门正中匾额悬挂“千山”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亲笔题字。自正门广场向南远望雄伟与秀丽并举的千山,不由得令人产生神圣和惬意的感觉。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山,位于鞍山市区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千山,古称积翠山、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与“千山”之名并用,迄今千山已成为诸名之概称。千山,重峦叠嶂的山峰、古老宏伟的庙宇、嵯峨绮丽的怪石、苍翠多姿的古松、蜿蜒缠绵的溪流……自古以来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无处不幽”之誉。每当云雾缭绕之际,座座山峰如出水的芙蓉,若隐若现,难怪清左都御史、著名诗人姚元之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嶂重。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素有“东北明珠”之称的千山,到底有多少座山峰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贞观19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盘踞在辽东的高句丽,驻跸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的大安寺,征战之余在千山五大禅林方丈的陪同下遍游千山,对秀美的风光大加赞赏,更对千山的传说充满了好奇之心,于是便命令东征大元帅、辽东道大总管尉迟敬德带领士兵逢山峰插旗,派出的一千名士兵最后只有一个扛旗归来。唐王深以为憾,便命令在千山中部五龙宫门前人造一座山峰,以凑成千峰之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探古寻幽,访踪溯源,留下了几多千古佳话。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太史王尔烈在邀请朋友游览千山中写道:“山九百九十九峰,本不满千峰之数”,乃“以其近千,故名千山云”。千山山峰为花岗岩剥蚀体,多呈瓣状、圆状、椭圆状,在起伏重叠的山峦和茂密的松林映衬下,宛如一朵朵出水的莲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就是依此而命名的。
  
  峰松石涧 竞秀千山
  
  千山四季景色宜人。春天梨花漫谷,一片雪白,香气袭人;夏季溪水潺潺,满山滴翠,变幻万千;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如喷焰的烈火,似燃烧的云霞;冬季玉树琼枝,白浪排空,好一派北国风光。奇峰
  千山群峰挺立,突兀争奇,雄伟险峻,幽深秀丽,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著名的有仙人台、五佛顶。海螺、笔架等峰。有人形容千山的山峰是“峦嶂莲花,叠翠玉容,明霞作锦”,还有人把千山描绘成“碧海松涛一千峰”,都是非常贴切的。
  
  海拔708.3米的最高峰――仙人台,是“观云海、赏日出、瞰莲花、听松涛”的最佳观景台,遥望四野,诸峰挺拔,满目葱翠,层峦叠嶂,松涛阵阵。五佛顶位于西海景区,海拔554.12米,是千山风景区的第二高峰,在当地从古至今流传着“登不上五佛,看不尽千景”和“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的说法。站在五佛顶极巅,近望满目苍翠,松海翻滚,雨中雾霭重重,缭绕峰尖。佛手峰位于金刚峰南,高约35米,直上直下,底部与顶部粗细相仿,为一花岗柱型巨石。峰顶却并排四个小峰头,中间高两边低,像竖起四指。右侧有一粗而矮的峰头,与四个小峰头并立,像拇指。指峰下有掌,掌心面西,有清晰的掌纹。清朝时,大安寺僧视其形状,命名为佛手峰,寓其意为“佛手拿空”。《辽阳县志》记载:“寺南里许,有佛手山,由山西视之,宛如佛手高撑,大有引人入胜之势。”清太史缪润绂在《佛手拿空》一诗中写道:“兜罗棉认有无中,绕指云烟造化工。不必拈花原解脱,从来妙手只空空。”
  
  古松
  “松涛涨壑千岩响”,“连云松海拍天浪”。千山松柏苍翠,林木茂盛,它们或昂首挺立,直上苍穹;或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或小巧纤细,匍匐山岩。放眼所及,漫山葱郁,松涛阵阵。千山植被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松树占林木植被的40‰百年以上古松万余株。香岩寺里的蟠龙松,高12米,径围3米,主干2米处分出8枝,冠幅20余米后被风雪夺去3枝,尚存5枝,它皮似龙鳞,干枝奇特,宛如若干巨龙盘旋飞升,故日:蟠龙松。据考证松龄已有八百余年,为千山古松之祖。位于无量观山门西悬崖上的可怜松,无土无罅,根入石中,高1.3米,直径仅六厘米,矮小苍老,据导游讲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遇风则摇摇欲坠,犹弱不禁风之意,令人顿起怜悯之心,故名。但是它饱经沧桑,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密松不用晚风摩,自有涛声响满坡”,当清风送爽,你听那满山松涛之声,如大海的潮涨潮退,气势轰然,怎不叫人如痴如醉!
  
  峭石
  千山怪石遍布,造型各异;�岩峻峭,千姿百态。有的峰头耸峙,有的蹲踞山涧,有的落卧深壑,似虎啸狼嚎,鹦鹉金蝉,卧龙凤凰,真可谓活灵活现。夹扁石是千山玉皇阁西石壁上的石隙,长约四米,高约三米,只容一人侧身而过。故称“夹扁石”,是千山景色之一绝。夹扁石是去“一步登天”和“天上天”的必经之地。位于祖越寺东侧的太极石,围径近3米,石形如丸,不欹不仄,十分奇特,据说能60年一翻身,意说石已得道,不是凡石,联想起古老的传说,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寿星石位于无量观卧虎峰南侧下方的陡壁上,是一高3米左右的石柱,上端小而向前突出,下端长且宽,由东侧和北侧看去,宛如传说中的南山寿星……龟石、睡猫石、巨人石若鸟兽人形,三星石、石钟石、石鼓石乃天工巧成,最有名的要数木鱼石了,因击之声如木鱼而称奇天下,使游人在寻幽访胜中增添了无限乐趣。幽洞
  天然而成的洞穴也是千山一道奇异景观。长16.7米的罗汉洞因刻有“释道同源”而声誉大振;位于卧虎峰侧的梯子洞,南洞口高1米,入洞3米是竖井一般的洞孔,向上可看到天空,犹如坐井观天;位于普安观后的滴水洞,据传明代寺僧普安隐居苦修20余年,而今已是“墙边花色今犹如,洞里仙人去不返”了……这些洞穴幽然一隅,神秘莫测,不少都蕴含典故、传说,令游人顿生探奇之心。
  
  梨花
  千山植物种类繁多,全区共有植物106科、426属、872种,森林覆盖率96%以上,千山还有稀少的黑头鹳和其他鸟兽等各种动物百余种。千山梨树2万余株,有香水、南果、安梨、花盖、秋子等20余个品种。每逢5月花开之际,山谷内外一片雪白,芳香无比,清代辽阳人杜光尧在《千山梨花》中写道:“梨花千万树,别样著精神。自借山灵助,都含水气新。香风飘十里,白云压三春。未许轻攀折,回头怅望频”,准确描述了千山梨花花开的壮景。南果梨是千山特有树种,果实口味独特,爽口润肺,据说当地南果梨祖树已经有100多岁了。
  
  温泉
  千山是鞍山境内南沙河和杨柳河的发源地,它滋养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千山分布有14条小溪,深谷溪涧流水潺潺。景区内有70多处井泉,常年流水汩汩,位于龙泉寺的龙泉,泉水自崖石间流出,甘冽透明,曲水冽腑,常年不涸,冬不封冻,夏凉如冰,被寺僧称作“龙泉演梵”。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地热水资源占鞍山地区已查明地热水资源的50%以上。景区西北部为温泉度假区,建有多座游泳馆、度假村和温泉疗养院。
  
  
  释道同源 千古佳话
  
  “自古北国钟灵地,九百如来驾翠莲”,千山历史久远,早在北魏时就有了佛教徒的踪迹,随着佛道两教深入发展而逐渐成为宗教名山。最初的时候,他们于深山岩洞之中修行得道,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曾驻跸千山大安寺,推动了千山佛教的发展。千山诸多碑文和《史迹名胜之千山》中都留下了“大安寺内有唐代重修碑和山中石碾甚多,谓当日屯兵碾米之用”的记述。辽金时期,寺庙建筑已具规模,其中著名的有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会寺、龙泉寺等,史称千山“五大禅林”。清康熙六年(1667年),道教全真道龙门派进驻千山,使千山形成了佛道两家共居一地,晨钟暮鼓各奉经卷之势,为千山这座宗教文化名山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千山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凭山建庙,山庙一体,山中有寺,寺外环山。五大禅林中最大的是龙泉寺,坐落在北部核心景区中部丛林中,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等十七幢庙舍。无量观位于北部核心景区,是千山庙宇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建筑之优美也居千山之首。1989年,千山还成立了以僧众和道士为主体的千山佛教、道教音乐团,其演出既具有清虚神秘的佛教、道教特色,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既体现了中国佛道音乐北方音韵的风格,更体现了千山佛道和谐共处的良好传统。千山寺庙音乐被评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影之下,红墙碧瓦香烟缭绕,木鱼清脆佛乐缥缈,座座庙宇镶嵌在奇峰翠岭之间,几乎每座壑谷都能听到钟磬幽鸣之声,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宗教聚集之地。“释道环居一洞中,花开花落几春秋。牟尼莫谩玄真问,贝叶黄庭解不同,”古诗说的固然不错,可是,千山佛道相谐共生,何止花开花落几春秋啊!
  
  “寺远不知路,峰回到寺门”。香烟缭绕、木鱼嗒嗒,经声不断,钟鼓齐鸣,佛道和谐,这就是千山作为东北宗教文化名山的特色。
  神秘优雅、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是瑰丽千山的风骚之处。千山寺观宫庵,乃洞天福地,置身其中好似“世外桃源”;处处亭塔碑碣,金石摩崖,目不暇接。过去,千山就有五寺、八观、九宫、十二茅庵之说,现在仍留存有二十余座。
  
  寺庙建筑
  千山佛寺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千山庙宇众多,佛寺建筑艺术风格体现在殿、塔、石窟建筑物群的布局上。可以说,千山五大禅林建筑除具禅林建筑的特色外还各具独有特征,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如大安寺,海拔500多米,素有高山古刹之称。其山门为歇山式样建筑,砖石结构,山门两侧是石砌断崖,门外两旁有青石雕狮一对,置于须弥座上,造型很是生动逼真。正殿大雄宝殿壮阔宏伟,煞是雄奇。
  
  天成大佛
  我们一行四人,在导游的陪同下步入了千山最著名,也是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天成弥勒大佛景区。
  穿过修建于1997年三扇牌楼式建筑――龙华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千佛阁。殿内塑造了由魏晋时期至明朝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的弥勒塑像1446尊,故称弥勒千佛阁,进入阁中迎面伫立的是庄严而高大的佛装弥勒,在佛教中,弥勒造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天冠弥勒,一种是思维弥勒,一种是佛装弥勒。在千佛阁中,可以欣赏到中国各个时代弥勒塑像的特点,两侧的佛幢中也有许多弥勒菩萨的造像,可以说这座千佛阁就是一座弥勒造像艺术宝库,整个弥勒阁中的空间布局,采用了立体三层交叉布局的方式,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一定艺术特点和价值的1000余尊弥勒尽纳其中,广泛采取了印度犍陀罗式,中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各个时期的造像技法于一体,才有了眼前看到的让我们为之感叹的千佛弥勒阁。
  
  平坦开阔的大佛广场于每年的六月上旬举办为期一周的千山大佛节,西藏的却西活佛、福建永泉寺的道乙方丈、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觉光以及香港的永惺大法师等著名的高僧都曾经来此讲经说法。大佛广场中间伫立着由雪花石雕刻而成的全息立体佛字,佛字高6.9米,是由北京的著名书法家沈默先生设计,改变了中国传统两维式汉字的结构,呈现三维立体空间。整个佛宇精湛透彻,寓意深远。
  广场上的主体建筑之一是龙华堂,墙体上镌刻着六个金黄色大字――天成弥勒道场,是由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觉光法师题写的。拾级而上,眼前豁然一亮,千山天成弥勒大佛呈现在人们面前!大佛是由整座山峰形成,佛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耳长4.8米,体积和乐山大佛不相上下,所不同的是,前者乃天成之作,后者是人工而成。从观佛台正面眺望,石佛双手放于膝上,肩扛布袋,历经百万年天工而成,真可谓“天成乃天意,天意成大佛”。
  大佛于1993年4月6日发现,千山风景区工作人员在考察景点时,将绣莲台附近的这座巨佛拍下来。第二天,大家对照照片仔细观察,越看越像袒胸露肚,肩扛布袋的弥勒佛。最后经过各界专家研讨,此佛被誉为“天成弥勒大佛”,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还欣然题写了“天成弥勒道场”的题词。
  天成弥勒大佛是经过几百万年的冰川地质运动自然而成。圆圆光光的头部高耸在山间,五官位置摆放比例恰到好处。左手五指分开,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端坐一尊“寿星”。胸前有流水形成的痕迹,形如佛珠,眼睛上面的眉毛是苔藓自然生长出来的。从整体来看,佛身向右倾坐,胸前还有天然形成的一串念珠。十分有趣的是,在大佛腹部中央还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椭圆形洞穴。大佛底部长有两支宽大的石足,游客观后,连连赞叹大佛得惟妙惟肖之状,更是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993年8月9日举行了盛大的“千山弥勒大佛开光庆典”。此次盛会万众云集,各地高僧大德临坛主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建拜佛台时,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包括明清时期的瓷器供物,开凿于一千年前的古拜佛台遗址;在大佛的右手上,有一处人为雕刻的椭圆形圆环,距今有千年历史。在大佛对面,还有一人工开凿的山洞,洞内残存的木板和用具残片,从风化程度上分析也有千年。这些事例和物证充分说明,1993年弥勒大佛被人们发现以前,前人就已经知道了大佛并加以供奉,大概是由于宗派密承关系和门派之见,战乱频仍,寺僧云游等诸多原因没有留下记载或因战祸而使记载失传。
  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人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那座大佛的。他是从远古世纪里走来的佛,饱经世事沧桑,集聚了天地之精华……
  
  五大禅林
  沿千山正门东南方向的柏油路前行,转西南方向进入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不久就会看到东山峰上白色的瓶状 砖塔,这便是中会寺十二景中的“净瓶峰”。当我们到达中会寺山门前的时候,导游员突然大声惊叫起来:“快看啊,云海!云海!”顺着手势朝东望去,的确,云海翻腾,似万马奔腾,又似海市蜃楼,景象极为壮观。据当地人讲,云海一般在雨后出现,因此,能遇上这种千山独特奇观,或许是上天的恩赐吧!
  中会寺位于千山国家森林公园五老峰南山坡上。其建筑有山门、大殿等计16幢90多间,建筑面积527平方米。根据重修记载,中会寺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几经水火,多次重修,现在的建筑大多具有明代的风格。中会寺分上下两殿,前殿临涧,后殿依山,布局巧妙,主要建筑除前殿、后殿外,还有天地楼、韦驮楼、钟鼓楼、禅堂等。殿内有精美的雕塑和彩绘。
  
  大安寺位于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文殊、普贤二峰间,相传建于魏晋时期。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韦驮殿、禅堂、客堂、配殿、斋堂等33间,面积866.6平方米。山墙为磨砖对缝,大脊有砖雕图案,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石券门楣上横刻“敕建大安禅林”六个字。山门两旁是石砌断崖,门外两旁有石狮一对,是民国24年(1935年)方丈童灵所立。韦驮殿在山门的北上方,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有回廊。正殿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脊砖雕图案,斜脊砖雕跑兽。正殿外两旁各修配房三间,东侧是禅堂,两侧是客堂。钟楼是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楼内有明代嘉靖九年所铸铁钟一口。石塔在大安寺山门南约50米处,塔为六面七级实心密檐石结构,高约15米。该寺景观以奇峰古刹交映而著称。
  香岩寺位于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西香岩谷内,始建于隋唐之前,分前、后两院。前院有接引殿、云水堂、客堂、斋堂等;后院有大雄宝殿、禅堂等12幢42间,面积737平方米。现存多清代或近代仿古建筑。香岩寺是四层殿的格局,一层殿宇是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二层殿宇是西方接引殿、云水堂、客堂、斋堂,三层殿宇是大雄宝殿、禅堂等,四层殿宇是地藏殿,加上二层的功德堂,面积有1800平方米。全寺彩绘金碧辉煌,大雄宝殿为硬山式结构,前有回廊,殿内16罗汉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尘尾扇造型。一棵800余年树龄的蟠龙松居于后院中央,树干道欹,枝叶繁茂,像蟠龙那样扶摇直上,煞是伟岸壮观。听导游讲,寺周围植满火炬树,深秋季节,枝叶缀透,万山红遍,景观奇异,许多游客慕名前来,一睹香岩红叶之壮景。香岩寺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相交织,构成了香岩寺独特的景观。
  祖越寺位于千山北部核心景区,紧邻无量观西山。祖越寺始建于唐代,宋代已颇具规模,有17个建筑群,后经辽金至元代历年战乱趋于衰颓。现有释迦殿、韦驮殿、客堂等7幢建筑,面积为394.9平方米,均为明清建筑。殿宇北面是雄伟的弥勒峰,两侧伸出小山脉骨,将祖越寺揽入胸前,形成弥勒捧古刹的巧妙构图。寺东侧为亭阁、古塔、密松,西为古松托起的悬崖,前有亭塔相峙,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康熙帝在游历祖越寺后也曾写道:“青山横古寺,羽饰陟层巅”,对古寺以及周边的景色赞叹不已。
  
  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相传在建寺之时,恰逢佛祖经过此处并长住于此,直至寺成方飘然而去,为了纪念佛祖,起名为祖越寺。山门之侧,有立于清光绪六年(1875年)的两甬石碑,上刻“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八个大字。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祖越寺僧立此二碑,为的是宣扬佛门教义,增加神秘感。站在院中,仰首翘望茫茫云海惊涛骇浪,那凌空而立的峻岭间铭刻四个大字“独镇群岳”,可以想象,昔日祖越的宏伟规模。祖越寺以它“莲花出天际,顿觉绝尘埃”的峰外奇峰,“山引楼台连碧落,佛阁高楼缥缈中”的楼台殿阁,“岩松宿雾常浮翠,石间流泉漾落花”的松石林泉,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纷纷踏至留下珍贵的摩崖石刻,历史的遗迹给游人展示出美丽的画卷,正如古人云:“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
  群山环抱中的龙泉寺,是千山风景区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唐代龙泉寺已有雏形,现存建筑群主要有大雄宝殿、弥勒殿、毗庐殿、藏经阁、西阁、钟鼓楼等,面积为881平方米。寺庙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寺门依山而建,全寺整体建筑风格和主体结构布局都是明代建筑风格和特色。大雄宝殿为正殿,弥勒殿与毗庐殿相望,钟楼、鼓楼左右排列,藏经阁居东,西阁列西,设计布局巧妙,与山谷浑然―体。
  龙泉寺景点十余处,最著名的有松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峰夜月、吐符应生、龟石朝日、蟠石龙松、象山晴雪、狮吼钟声、石门弥勒、龙泉演梵、石径梨花、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亭落日、万松主照等龙泉十六景成为千山最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千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五大禅林的文物价值已得到了充分显现。千山因古刹而深邃,古刹因千山而幽静,而人文的保护又会使它的文化得以不断地传承下去。
  
  千山道观
  千山道教,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但是从仙人台上明代嘉靖丙午年(1546年)之前就刻凿九仙石像判断,道教在千山的传播和影响,远远早于清康熙年间。数百年来,道教门派先后兴建了观、宫、庵20多座。
  我们乘坐空中索道,经过10分钟运行,就到了五佛顶的普安观,它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观。普安观原名西名庵,由明代僧人普安1596年创立,当时有茅堂三间,堂后是玉皇洞,内塑玉皇大帝金身,也是普安练功打坐的场所。到了清代,道士钱来吉四处化缘,重建道观,为了纪念普安大师在此修炼,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为普安观,从这里也能看出佛道两教相处非常融洽。
  
  无量观位于千山北部核心景区,周边山势耸峙,峰奇石怪,苍松翠柏,四时风景如画。有人曾赞誉:
  “来到无量观,景点连成片,松塔石洞天,处处惹人恋,若想细观赏,须得一天半”。无量观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观,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无梁观。刘太琳是全真教龙门派第九代弟子,奉师命来千山传经布道,僧人对其礼遇有加,让他寄居在罗汉洞内,后在同门俗家师弟洪晌将军帮助下建立了无量观。起初起名为无梁观,后来取道教功德无量改名为“无量观”,刘太琳便成为千山道教的“开山祖师”。
  无量观现有6个建筑群,19幢建筑,总面积662平方米。从山下至山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古人开凿的古洞,明清开发的摩崖,还有众多的庙碑和塔林。
  无量观建筑最优美的要算“西阁”了,它依山势而建,环境幽然。清代吕翼文曾撰联赞道:“潮月空山茗荚落,露风灵响海天高”。西阁内建有观音殿,它坐落在半山腰上,玲珑剔透,宛若精致的盆景。在慈云殿后面山路旁边有一处平坦的石面,击之能发出木鱼的声音,这就是千山最有名的石头――木鱼石了。
  
  千山塔林
  “塔”是历史的见证,是名胜的点缀,塔林也是其中著名景点。千山的塔多为墓塔,是道士羽化以及和尚圆寂的归宿之地,无量观的塔就有玲珑塔、许公塔、八仙塔、 葛公塔、祖师塔等五座古塔。玲珑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高十二点三米,六角十三级。塔身是花岗岩砌筑而成,玲珑塔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格外肃穆。六角九级飞檐斗拱的宝塔即是藏真塔,又名许公塔,是无量观第十一任道长许信友大师的羽化墓塔。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促进千山佛道两教的团结合作,并且化缘三百余万元修建了无量观东阁,完成了开山祖师刘太琳的遗愿。因此,人们不惜重金为他修建了这座壮观的羽化墓塔,以纪念表彰他的功绩,这座塔高是13.32米,用雪花石雕刻而成,浮雕为汉白玉。
  
  财福宫殿
  
  财福宫是一座集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神化传说为一体的庙宇建筑。主要景点有:主殿:三星楼(福、禄、寿)、财神殿、喜神殿。配殿:月老(婚姻之神)、男耕女织(民间爱神)、施财济世、赵公明(武财神)、关帝圣君(忠义财神)、比干(文财神)。财福宫所供奉的福星、禄星、寿星、喜神、财神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吉祥之图腾。
  
  释道同源
  说起释道同源,位于无量观西阁后的罗汉洞,原本是佛家弟子在此修行,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坐像。清康熙六年(1667年),道士刘太琳从本溪铁刹山来到千山,栖身此洞奉香十余载。无量观建成后,刘太琳及无量观道士仍供奉十八罗汉,在罗汉洞口外的石壁上刻有“释道同源”四个大字,不仅在千山,在全国的宗教史上亦属独特,证明了千山佛道和谐的历史渊源。
  在无量观山门外峭壁上刻有“道岸先登”四个字,是清代遗迹,这也说明了道教自明清以来在千山的兴盛场面。千山西部皈源寺观音洞洞口上方岩壁上也镌刻着“古佛洞天”的遗迹,都向人们展示了千山作为佛道和谐共处的宗教名山由来已久的历史见证。
  仲夏的千山霞光灿烂,雨后的千山云海翻腾。此刻,有着“北方佛国”称号的千山意态安详,云雾缭绕好似香火缥缈,护佑着神奇而又美丽的千山。采访就要结束了,雨依然下个不停,大雨阻挡不了络绎不绝的朝拜人。当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即将驱车离去时,回眸远眺,内心深处蓦然生出一种愿望:“愿与青山常对面,不教白发早盈头。”
  
  千年文脉 人杰地灵
  
  素有“东北明珠”之称的千山,以其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宗教文化享誉海内外,历史上曾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和无数文人墨客到此一游,他们纷纷题匾赠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摩崖石刻,为千山历史文化注入了清新的气息,为钟灵毓秀的千山涂抹了浓重的一笔。
  
  灵秀之地 典故增辉
  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为维护版图的完整,唐王李世民御驾亲征收复被高句丽侵占的辽东地区,至今在千山诸多碑文和《史记名胜之千山》都留下了“大安寺内有唐代重修碑记和山中石碾甚多,谓之当日屯兵碾米之用”的记述。千山内现存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古城,记述着当年铁马金戈的沧桑岁月。
  据史书记载: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正月二十日。金太宗完颜晟晏驾。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萏在晋国王完颜宗翰及众臣的拥立下继位,史称金熙宗。“仿汉制、定官制、定礼乐、革旧俗、致大同”,实行减赋休养生息政策,很快使大金王朝从奴隶制社会转到封建社会中来,开创金代后世近百余年的繁荣盛世。金熙宗皇统九年十二月,海陵王完颜亮发动宫廷政变,登上了帝位,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完颜亮对民众横征暴敛,并南征中原,被部下群起而攻之,死在长江边上,南征以失败而告终。
  其时,东京府辽阳留守是太祖之孙,许王完颜宗辅之子曹国公完颜雍,在王公大臣的推拥下继承皇位,罢兵息战,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史称金世宗。其母李氏是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妇人,一生笃信佛教,晨昏礼佛。李氏是完颜宗辅的侧室,宗辅死时完颜雍才十三岁,她就在家中课子,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依照女真旧俗,寡妇是不用守节的,而且要给本族人续娶为妻,李氏不愿意再嫁,就削发为尼了,号通慧圆明大师。完颜雍对母亲极孝,遂同意母亲在东京辽阳南千山灵岩寺出家,并出重资重修殿宇,引得四方香客络绎不绝进山朝拜,使灵岩寺香火达到了鼎盛。通慧圆明大师圆寂前,对完颜雍说:我已皈依佛门了,死后就建塔埋葬,不必与你父亲合葬。因此通慧圆明大师圆寂后,完颜雍为母亲建了灵骨塔。1997年修建放生池时曾挖出上吨重的古币,还有凤冠,珠宝。2001年重建灵岩寺时又出土了辽金时期的古文物,李太后在钟灵毓秀的千山出家修行,对千山佛教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晓入千山路,烟光织翠萝。崎嵌缘石蹬,宛转历岩阿。树杪朱旗出,藤荫玉勒过。物华看亦好,景色爱清和。”这首诗是清康熙1682年游历千山之时,被千山秀美多姿、云雾缭绕、绿树交织、怪石天穿、如若仙境的自然景观所陶醉,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对千山的由衷盛赞。据史书记载:1682年4月20日,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率皇后、太子及诸王、贝勒、大臣、侍卫等三千之众由盛京(沈阳)来辽阳,次日入千山,游览了祖越寺、龙泉寺等寺庙,夜宿千山西鸡王屯。之后,又两次巡游千山,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诗篇,推动了千山佛道教文化的发展。
  千山的秀美和神秘不仅吸引了清圣祖康熙前来游历,而且也让清高宗乾隆为之如痴如醉,钟爱有加,为千山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其在《寄题千山》诗中写到:“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本异唐宗曾驻辇,空传丁令有遗台。底须石径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表达了对千山的无限神往和依恋之情。
  
  木鱼奇石 石歌盛世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提及木鱼石,大家很自然会想起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中那首风靡一时的歌曲,一唱起这首歌,自然会想起千山的木鱼石。木鱼石是千山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千山龙泉寺上西阁,在去往罗汉洞的路上有一段峭石山坡,就在此处有一块椭圆形的青石块,有人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有人说是从地下钻出来的。人们都管它叫“木鱼石”,也有人叫它“木鱼神钟”。
  这块石头看起来和其他石头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是大自然神奇造化而形成的一块岩石,中间有空隙,所以游人以小石块敲击,或用脚跺它两脚,就会产生如同寺庙里发出的木鱼敲击之声,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敲打发出的声音,整个山谷都会发出清脆的余响。
  千山风光秀美,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前来吟诗作赋,振衣抒怀;千山历史渊源,更有几朝帝王到此探奇观赏。清嘉庆帝就多次临幸千山。王尔烈是嘉庆的老师,在嘉庆读书之时,数度带着嘉庆游历千山,苦苦找寻那块奇异的木鱼石。其实,年少之时就一直在龙泉寺读书的王尔烈,对千山是了如指掌的,他带嘉庆寻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其体察民间甘苦,为以后治国安邦打下基础,于是故意在山里转了三年。嘉庆在老师王尔烈的指教下,跋山涉水,苦苦寻觅,终于敲响了那块会唱歌的石头――木鱼石。在找寻的过程中,嘉庆对老师由开始时的不理解,到深入了解百姓疾苦,从中悟得了一些道理。自此以后,他对王尔烈更加赏识了,嘉庆 继位后,就把这块苦苦找寻的石头称之为木鱼石,木鱼石也随着王尔烈的声名远播四方,并赋予了诸多传奇色彩。
  这是千山诸石中最珍贵的一块奇石,背后那段精彩的故事更叫人回味不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千山虽不高,但林海松涛、千年古刹,足以令人心驰神往,清初高僧函可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函可字祖心,号剩人,少有才气,对千山胜景情有独钟,给千山文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山诗集》,为研究千山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人们常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拓,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王尔烈,应该算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成功者,我想他的“开始”之路,也就是人生重要成长期就是在千山龙泉寺度过的,是龙泉寺的绕梁钟声,以及西阁昏黄的烛光陪伴了他八年,是千山的灵气濡染了他八年。千山成就了王尔烈,焚膏继晷、苦读成才的王尔烈从这里走出辽东,奔赴仕途。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一千多年以来,作为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黑土地上功名最高的人,王尔烈被人们称为“关东才子”,千山也由此被称为“关东才子山”,成就了人文与山水交相辉映的一则美谈。
  身为辽阳人(古鞍山隶属辽阳郡)的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乃清代乾隆年间二甲一名进士。王尔烈之父乃深州学政王缙,从小受父影响,少承家训,工于苦读,乾隆年间授编修吏官御史,内阁侍读,充四库全书处三通馆纂修,嘉庆四年任大理少卿致仕,晚年准予回辽东养老并掌管沈阳书院,两年后,即嘉庆六年卒。他工诗文,善书法,独胜江南群儒,有“压倒三江王尔烈”之美誉。
  
  西阁客灯 烛光摇曳
  在千山龙泉寺法王殿西侧,有一飞檐斗拱式建筑群,这便是龙泉寺著名的“西阁客灯”――清代掌管沈阳书院的太史王尔烈少年发奋读书的地方,如今是王尔烈书房展览馆。西阁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初期规模很小,共有3间,雅称书房,后经屡次扩建,规模日隆,成为清代千山两大书院之一。整个建筑乃砖木结构,依山而造,四十四级高台石阶,精巧别致的弯月门,幽静的楼台庭院,造型雅观的栏杆以及雕饰华美的飞檐式书房。书房门口两侧悬挂一幅对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室狭如舟,篷窗四起峰为岸;山深似岛,松声一派海生潮,”书房虽小,志向远大,这大概就是他当年发奋读书的写照吧!遥想当年,夜阑人静,灯火远烛,树影婆娑,王尔烈在此习书泼墨,吟诗作赋,在其诗文中每每提及西阁之灯火,他总是感慨万端:“阁窗高出碧峰巅,一点孤灯破幕烟。我是孤檠旧知己,书声曾伴五更天。”书房内陈列着王尔烈的殿试答卷,字字工整,行文深刻,蕴含着治国良策。书房东侧,还陈列着王尔烈70寿辰之时,翰林院赠的《百寿图》屏风。这罕物集当时翰林院及朝廷的显官要人百余人,书画“寿”字致贺,竟得真草隶篆各体寿字124宇之多,内含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人的真迹,其中顶天立地没有属名的“寿”字就是嘉庆皇帝所书,嘉庆真诚祝愿老师“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王尔烈当年从京畿数度回辽东,重游千山龙泉寺时,曾写诗数首。1777年,王尔烈衣锦还乡,再临故地,感慨万端,留下了一首七言诗:“鸟引花迎到寺门,翠屏环拥绀宫尊。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绝壁时悬云外屋,怪松皆走石间根。来游总向西堂宿,琼岛虚舟惬梦魂。”现在游人进入龙泉寺山门,还能看到影壁上书写的这首诗。过去王尔烈流传下来的牌匾也有不少,可惜大都毁于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中了。
  
  老祖同场 少祖师表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延续了祖辈的功业,稳固了“康雍乾盛世”,可算作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据说,在位之初他总想展示自己的才学,于是打定主意,乘兴打扮成举子赶考的模样,并暗地更换姓名,混在殿试考场里,此事只有考官内心最清楚。
  发榜的日子到了,乾隆一看自己的名字高中榜首,喜不自禁之后暗暗思忖,会不会是考官照顾我呢?于是悄悄地问自己到底考了第几名?看见乾隆爷认真的样子,考官哪敢撒谎,怯生生地说:“第四名。”乾隆问:“那状元是谁呢?”考官如实答道:“乃关东才子名叫王尔烈。”乾隆皇帝取来考卷,只见字体流畅大气,行文主题鲜明,果然是不凡之才。从此,乾隆赞赏其才学,加官进爵,还封王尔烈为“内阁侍读”,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培养皇家子弟的老师,专门辅佐太子嘉庆习文练字。嘉庆小的时候性情顽劣不爱读书,可是无人敢严加管教,自从王尔烈任“内阁侍读”后,秉承皇帝旨意,对太子的教育异常严格。有时嘉庆背书不认真,王尔烈就令太子到祖庙罚跪,直至背得滚瓜烂熟方才通过。有一次太子在祖庙前罚跪,恰好被乾隆发现,乾隆心里不是滋味,希望王尔烈对太子宽容一些,执著的王尔烈哪里肯依,这可把皇上惹恼了,他闯进祖庙,一把拉起太子边走边说:“这书我们不念了!”王尔烈义正辞严:“严格教育将来当明君;松松垮垮就是昏君!”乾隆听了觉得有道理,又主动把太子送回来,嘱咐王尔烈严加管束。这个故事可能多少有些戏说的成份,但从中还是能反映出当时乾隆对王尔烈的倚重和欣赏。
  
  江南主考 声名远播
  据传,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所以没有考官愿意去三江(江苏、江西、浙江)督考。乾隆赏识王尔烈的才华,派他前往江南。当地才子认为,关外在历朝历代从没出过经科考被皇上任命为重要官职的人,面对这个考官很不放在眼里。当王尔烈一下船,看到的是秀才们一张张冰冷的脸。而且,休息的房门前张贴一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看后挥笔写下:“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众秀才哗然,其中一秀才说:王大人自视清高,居然把自己比喻圣人。王尔烈在众秀才的哄笑声中从容回答说:天指的是皇帝,地指的是皇后,圣人乃孔子也。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当考试时,王尔烈出的题目是“斗柄回寅”,众秀才无一人答卷优秀,只好改题,但众秀才不依,认为是跑题了,应从《四书五经》中出。王尔烈说,此题出于《易经》,是众经之首,难道大家没有读到么?王尔烈出新题再考,题为“学而识习之”,按八股文形式书立论、正论三篇,众秀才第一场尚可力成一章,第二场文不成章,第三场自叹才尽。但众考生皆不服气,请王尔烈自作三篇。哪知道王尔烈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立意新颖,众人倾倒,称赞王大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王大人离开江南乘船而走时,看到码头有一上联:“虎走山还在”(南方将东北人称为东北虎),王大人看后笑着挥笔写下:“山在虎还来”。王尔烈的名字也随着江南主考而传遍中华大地。
  千山林深壑幽,风景四异;历史久远,古迹甚多,虽无五岳之雄伟,却有千峰之壮美。奇峰、古刹、岫洞、名泉、幽谷、古树、松涛……秀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吸引了众多影视艺术家的眼球。
  大陆观众对电影《古刹钟声》并不陌生,这是中国首部“反特片”,上映于1958年,是文革前最有影响的电影之一。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当时有一帮日伪特务以古庙为据点,秘密进行骚扰破坏活动。侦察人员王科长以养病为掩护,带着警卫员虎子进入古庙侦察,最后,经过一系列惊险的较量,暗藏在古庙里的日伪特务被我方一网打尽……
  《古刹钟声》上映之后,一时间剧场爆满,田烈、庞学勤等主要演员更是大受欢迎。
  《古刹钟声》的外景拍摄地就在千山的龙泉寺。龙泉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素有“龙泉仙境”之美誉,作为千山风景区内最早的寺庙之一,是在明代兴盛起来的,到清代时形成现今的规模。史料载:据考佛教进入千山,从魏晋时开始,大都居于千山洞中修行研习佛法。龙泉寺的主体结构布局为明代建筑的风格。寺内建筑宏伟壮观,原有五殿、二楼、三阁、二亭以及住房古建筑十六幢,后改建了钟楼、西阁。古老的寺庙,深邃的佛道文化,绝佳的山水,幽静的环境,带着“深山藏古寺”的韵味,这正是当时的导演经过多番考察,最终选择龙泉寺作为外景拍摄地的主要因素。
  “……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把它埋在心中啊!天长那个地久不会失落……”当这首大家所熟悉的旋律,再次回响在耳畔之时,我们自然又回忆起二十前的《木鱼石的传说》的电视连续剧,以及大才子王尔烈陪同嘉庆皇帝找寻富有传奇色彩的木鱼石的故事。
  《千山有约》是一部都市剧,围绕一座度假村的崛起而展开剧情,诠释了现代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观、世界观。
  秀美的千山,如诗如画;人文的千山,如痴如醉。正是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千山蜚声海内,引得艺术家们纷至沓来。选择千山,必定激发创作灵感;选择千山,必定创造影视传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