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哪些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哪些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发布时间:2019-01-13 16:34:27 影响了:

  摘要: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以能否顺利就业为标准来加以界定,具体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由于受社会、个人、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在通过市场进行择业和求职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群体。我们以本群体为研究对象,归纳其类型、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客观与个人主观成因,提出三点对本群体进行就业服务与指导的策略,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困难群体 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加速、延续受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随之在高校出现了毕业生困难群体,它在高校毕业生人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现象目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我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困难群体”,而是以能否顺利就业为标准来加以界定的。具体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由于受社会、个人、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在通过市场进行择业和求职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群体。这个群体所包含的类型主要有:
  1.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教育部举行的2010年第10次新闻通气会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他们中大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平时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这在就业阶段尤其明显,导致其就业难度增大。
  2.受专业冷热和性别歧视影响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供需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产生男女性别歧视及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显示:75.7%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9.9%,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35.8%。另据统计,工科、理科和文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差距大概是8个百分点。这种情形对于那些学习冷僻专业或所学专业适用面较窄的毕业生(尤其是女性毕业生)而言,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生不逢男”、“学不逢时”的悲观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求职积极性和期望值。
  3.身体残疾或患疾病以及就业心理素质较差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这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往往缺乏自信,担心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担心自身竞争不强。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出于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愿意录用这类高校毕业生,从而导致他们求职时困难重重。
  4.学习能力差以及情商、德商等综合素质较差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这部分毕业生学习能力差和实践能力也不够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忽视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满足一些些用人单位提出的明确专业要求,不具备招聘方需要的团队协作意识,这种种不足使得他们求职择业的竞争砝码大打折扣。
  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产生的成因分析
  本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可从社会客观、个人主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1.社会客观成因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一味追求实用和低成本,普遍存在心态浮躁的现象。在不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情况下,毕业生困难群体因身高、容貌、健康、性别、专业、德商等因素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苛刻要求,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在这一原因当中,身高、容貌歧视最无奈,健康状况歧视最残酷。据我们统计,在针对校园招聘的信息中,70%以上的招聘单位对身高有明确的要求,60%以上标明了容貌好、气质佳等字样。
  家庭困难的毕业生无法进行诸如各类特长培训等的教育投资,往往间接造成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素质单一的尴尬境地。另外,他们还要承载贫困家庭的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导致他们大学毕业后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到自己所生长的家乡去就业发展,这也给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个人主观成因
  这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心理素质不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身体缺陷等原因,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就业岗位要求。比如,他们因为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参加应聘时缺乏自信,不能主动而顺利地与招聘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有甚者是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遭单位短期用工后残酷淘汰。
  三、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策略
  高校对毕业生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服务与指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根据不同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一)发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主体作用
  1.培养本群体的就业主体意识和科学职业观
  为了发挥其就业主体作用,高校首先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入手,要强化其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就业者。同时,高校还应教育其正视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移就业重心,扩展就业空间,抓住就业机遇,克服一步到位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还应帮助其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择业观,并鼓励他们勇于走向基层、走向新农村、走向非公有制企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高,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的科学职业观。
  2.强化本群体的的职业生涯意识,激发其巨大就业潜能
  高校要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活动,从职业化的角度引导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加深了解,强化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生涯意识。同时,要让大家主动接受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各种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让他们在创业体验中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3.加强对其心理疏导,树立就业信心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使其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耐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其中,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的女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心理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比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可以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也可通过团体辅导或朋辈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挫折感和自责感,树立强大的就业信心。
  (二)升华高校帮扶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主导职能
  1.深化教育改革和重视职业规划,提升其就业能力
  各大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把学校办学、毕业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建设、产业集群、厂矿社区发展统筹协调,强力推进深层次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保障。通过各种就业指导课程、简历制作辅导、模拟面试训练等服务,以及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就业指导专家、用人单位领导、杰出校友代表、社会成功人士等来校举行各种就业讲座,帮助大家掌握有效的求职面试技巧,提升其求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还要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机制的运行。
  2.搭建各种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其积极就业
  在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宣传平台和帮扶平台等服务平台来积极促进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信息化平台包括学校就业信息网、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职业培训系统、就业信息栏、就业QQ群、移动飞信、远程面试室等为基础的就业服务系统。宣传平台是指高校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等之间的就业宣传体系,通过新闻媒体、邮寄资料、互联网和电话等资源,建立立体式的就业宣传网络,积极宣传困难群体毕业生的情况。高校还应认真积极筹备各种校园招聘会,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此外,高校还要搭建就业、创业帮扶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重点指导、帮扶与服务活动。比如,高校可组织毕业生困难群体参加实习见习、就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活动,引导和帮助他们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地就业。例如: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者可以从事财会、出纳、电脑文字录入、家电维修等,对于此类困难毕业生高校可与民政部门联系或直接向相关行业进行推荐。
  (三)完善政府以人为本的各种就业保障机制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了改善民生,政府必须完善以人为本的各种就业保障机制。对于帮助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顺利就业而言,也应如此。
  1.政府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大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
  2.政府要拓宽就业渠道,倡导多元就业。一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困难群体到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二要激励他们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和创业。三要继续促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的项目不断发展。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计划”、“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三支一扶”等各类项目的发展。
  3.政府要完善法律制度,优化社会就业环境。政府要在尊重用人单位自主权的同时,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让求职者、用人单位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选择和被选择,在全社会营造机会平等、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就业氛围,优化就业环境。当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力度以及引导用人单位构建科学的用人标准,为毕业生困难群体实现顺利就业提供各种保障机制,从而促进广大民众积极就业。
  总之,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认真做好本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不但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每个家庭、每所高校以及各级政府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2]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国人事科学研究网,2010-6-13.
  [3]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EB/OL]. 2007-8-4.
  [4]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