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道德底线于眼前利益的选择 [浅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
 

道德底线于眼前利益的选择 [浅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0:33 影响了:

  摘要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的问题。本文将对个人利益和道德底线二者的概念、关系以及处理二者关系的意义和原则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个人利益 道德底线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1 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分析
  
  1.1 相关概念的分析
  个人利益包含在利益之中,是指单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身体的保存和健康,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正当个人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虽然也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但它不是社会化的需要,而是个人自身欲望、需求不断扩大膨胀所致,最终也不适应社会化的需要,会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底线是指最后界限,最低标准。“所谓道德底线,就是守卫人的最基本的尊严、良知的最低防线,也就是使人不至于堕落为禽兽的那条最后防线;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调整利益关系中符合善的最低、最基本要求,而履行的基础性道德义务。每一种文明都必须具有道德底线,只有这样的道德底线存在,才能防止人的集体性道德犯罪与无意识全面堕落。”①底线道德一般以“不准”、“必须”等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1.2 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
  第一,个人利益是道德底线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人最基本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确保道德的实现和道德底线的存在。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或道德合理性要求如果忽视了人们的个人利益,或者抹杀了人们的个人利益,那就说明那个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底线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第二,道德底线制约着个体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不仅仅限于最基本的生命保障,在这些基本利益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个人利益不能也不会这样无限度地发展下去,有制约它的工具,这就是道德底线。
  第三,个人利益和道德底线相互促进。一方面,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有道德底线的限制,遵守道德底线刚开始或许是被迫的,但随着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遵守道德底线会由被迫变为自愿,由单纯的追求个人利益转向在为国家、集体、他人做出贡献中实现个人利益。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不断制止不合理的个人利益,自觉意识越来越强,道德底线的水平也必然会随之提高。
  
  2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的意义
  
  2.1 对个人的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在合理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获得是受道德底线的制约的,道德底线会制止个人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是个人在追求利益过程中的一条警戒线。
  另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手段。正确的手段是不能突破道德底线的,因此个人利益必然是通过劳动、创造和贡献来实现的,这样也便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2.2 对国家和集体的意义
  第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要以维护国家、集体利益为前提。
  第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国家和集体利益。个人在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道德水平。这样,人们的行为活动已不是单纯的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是在实现国家、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
  
  3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的原则
  
  第一,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原则。这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底线关系的最基本原则。对于个人利益的正当性问题的标准有这样一种出于对人性的一般事实的理解。“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社会现实中那些能够维持个体生存的最低需求的个人利益,或者以那个历史时代或社会现实的经济水平来衡量的可提供给个人的、与历史时代或现实社会的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个人利益,都可看作是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②
  第二,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原则。“选择的道德价值首先就体现在目的的善恶高卑之中。利己主义的目的,必然支配着利己主义的行为,体现出利己主义的价值;利人的目的必然支配着利人的行为,同时也体现着利人的高尚价值。”③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没有手段,目的只能停留在意识中。因此要严肃认真的选择手段、使用手段,决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第三,追求个人利益的道德限度原则。我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进一步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严守道德的限度――道德底线。
  
  注释
  ①陈壁生. 文明的道德底线[J]. 社会科学论坛 ,2004(6).
  ②龚群. 论道德与利益[J]. 教学与研究,2008(3).
  ③罗国杰. 伦理学[M]. 人民出版社,2003:38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