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东软笑对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2018
 

东软笑对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2018

发布时间:2019-03-01 04:28:45 影响了: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动荡、裁员降薪,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 迎来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出口型企业遭受重大打击,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2008年被称为“新东软的元年”,整体上市后的东软集团迎来新的起点。然而,没有任何国家和企业能置身于金融海啸之外,中国企业该怎么办?东软如何应对?日前,本报总编辑孙定就上述问题与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进行了深入交流。
  
  改革开放30年
  制造业的基础不能丢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是,企业应扎实地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不应该把企业的前途赌在一个特别好的市场环境、特别好的市场机会和一次上市、融资上。
  
  孙定: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很多媒体都在做回顾的工作。我认为,回顾历史是为了解决未来的问题。您认为,30年给我们沉淀了什么经验和教训?
  刘积仁: 从宏观上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走的是一条扎实、务实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里,中国选择了与自己的资源、国力相匹配,同时又不断带来机会的一种发展路线,这是很明智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向全世界开放了中国的市场,其次开放了劳动力资源。开放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别人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中国却在整个价值链条的低端工作。有一些负面声音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够绿色、是资源出卖型的经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正是过去30年一步一步的累积,我们今天才有资格谈未来社会的和谐,以及经济的绿色发展。
  所以,不能脱离中国的制造业大国的现实去谈未来的发展,至少30年让我们建立起了最基本的竞争能力。今天,东莞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所带来的就业问题远比经济转型问题本身更严重。因此,如何完成产业升级,找到新的经济发展出路,需要务实地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实力及其承受风险能力相关。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不是按照书本而是结合中国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我们不断地在价值链上寻找机会,并构造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未来30年,我们还应该坚持这个基本策略。
  孙定: 东软走过了18年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后半段。对东软来说,这18年的发展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财富呢?
  孙定: 18年来,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在面临全球激烈竞争的中国IT市场上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企业应该扎扎实实地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应该把企业的前途赌在一个特别好的市场环境、一次特别好的市场机会、一次上市、一次融资或者一个大项目上。
  这几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3%甚至更低,但是有一大批日本IT企业仍然生存得很好,中国IT企业应该学会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低成长率,并在那种环境下生存。
  和成熟的国外IT企业相比,中国IT产业还只是个孩子,中国企业面临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以及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考验。今天,中国IT企业开始在中国本土市场上与全球的跨国公司竞争,关于人才、市场的资源争夺战也愈演愈烈。过去,我们还可以说中国企业有所谓的国家竞争优势,即我们更熟悉自己的本土市场,今天,外国企业也通过招收本地人才,具有了类似的优势,竞争的激烈将继续下去。过去的30年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会遇到什么问题,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打造哪些能力。
  
  经济结构转型
  IT为产业升级加分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从业人员的结构转型,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通过IT技术的创新来提高附加价值。这样不仅会加强产品的竞争力,还会使传统企业增加更多的从事服务业的人员。
  孙定: 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能源和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转变,以保持经济的较快、健康增长。那么,IT产业在经济转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刘积仁: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从业人员的结构转型。我们的具体策略是什么呢?我认为,转型不要放弃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要通过生产过程的创新建立更有效率的生产体系,我们的制造业要做到质量比别人好、成本比别人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生产方式的革命和创新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生命。
  在经济结构转型中,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通过IT技术的创新来提高附加价值。这样不仅会加强产品的竞争力,还会使传统企业增加更多的从事服务业的人员。
  中国经济转型有特别好的基础,那就是我们有规模性的市场。一个软件产业就撑起了爱尔兰的一片天,日本有家电和汽车企业,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小电器90%都是由中国制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插座,这个规模是令人震惊的。中国的农业和零售业都存在着类似的规模空间,能解决众多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样应该是务实的、考虑国家安全的转型,人们的就业问题是安全的重要内容。如果中国经济结构中20%~30%是智力密集型,其余的是传统产业,这种结构就能保证中国的稳定和安全。
  孙定: 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大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危机归根到底是国际金融体系或者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洗牌会带来痛苦,也会带来很多机会。您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IT产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刘积仁: 确实如此。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最大的打击,就是人们对安全的担心所导致的消费萎缩,并直接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这种担心包括对失业的担心、也包括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下跌导致的个人财富缩水。对此次危机,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个问题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那就是到底该怎么看待所谓资本市场的创新?一个国家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如何看待我们过去所推崇的市场经济?
  因此,对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正确认识,应该是未来最大的变化。过去,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趋同,在某种意义上融合度越来越高。今天,各国都在反思,未来的金融体系用什么样的架构?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角色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每个国家会采取具有差异性的行动。从趋同到差异性,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金融危机形势下
  东软苦练核心竞争力
  
  到目前为止,东软还是充满了信心,危机对公司的影响应该说是很小的。东软要在基本功上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同样的产品,我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便宜、更快。
  孙定: 您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信息产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刘积仁: 我认为金融危机对消费类产品,比如手机、电视机、汽车、PC绝对是有影响的。手机原来是一年换一个,现在可能一年半才换一个。IT服务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受到直接冲击的金融业和保险业的IT项目实施都会向后推。未来还有更多影响将显现,并且在不同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以软件外包企业为例,如果它原来的外包主要面向金融行业,受影响肯定很大,但如果它是做嵌入式产品的,可以说没有影响,甚至还有机会。
  东软主要有两大块业务和市场。第一块是中国本土的市场。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经济提振方案,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加上中国企业也需要将传统技术与IT相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中国市场的潜力依然很大。另一块业务是嵌入式的产品,这块业务对我们也是机会。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客户因为经济衰退而停产,只是在压缩费用,而制造厂商压缩研发经费对东软是很好的介入机会。东软的策略是以更大的资源更积极地开拓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市场,发挥自己的高性价比优势。
  孙定: 东软今年已经完成了整体上市,目前东软今年的业务情况怎样?未来几年,东软又有怎样的业务发展规划?东软是否有并购的计划?
  刘积仁: 尽管外面有金融危机,我们的经营还是正常的。我们业绩上个季度有一定的下滑,这与我们因汶川地震主动减亏有关。尽管如此,我们也按期完成了原来的计划和对股东的承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金融危机对东软的影响应该说很小。
  未来几年,东软应该看清楚几个问题。首先,国际化的战略十分重要。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东软一定在国际市场上拿到多大份额,而是我们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竞争时,我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凸现出来,能胜出多少。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今天企业在中国市场所拥有的暂时的份额,这一次全球的经济衰落使所有公司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当他们在中国市场加大争夺力度时,你是否还能保证今天的市场份额?
  今天,无论是开发中国市场还是加速国际化方面,我们都比过去更积极、主动,更愿意变革、寻找机会。我们看到,当全球企业试图走进中国的时候,有一大批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也知道,在中国市场单打独斗并不容易。因此,这也是我们与他们建立联盟的重要机会。
  其次,我们要创造内部管理上的卓越。同样一个产品,我要比对于做得更便宜、速度更快、更满足客户的需求。显然,这需要我们继续提高企业内部的整体运行效率,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企业领导能力等各方面做出变革。我们要创造自己的管理模式,探索如何管理上万人的软件生产企业。
  第三,面临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下一步的成长离不开创新。从现在开始,东软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一些具有潜在机会的新兴市场方向上的投入,通过商业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找到拉动东软持续高速成长的新力量。
  去年我就说过,东软的发展一靠自身成长,二靠并购,所以并购肯定是我们的一项策略。当然,这个时候不能什么都买,我们要认真考虑、谨慎决定。
  
  总裁
  感悟
  用全球视野做中国的企业
  1月,在瑞士达沃斯参加冬季达沃斯会议; 5月,以对话嘉宾的身份参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世界科技大会WCIT2008; 8月,以主题演讲的嘉宾身份参加于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 ExpoGestion 2008大会; 9月,在中国天津参加夏季达沃斯会议; 11月,又飞赴阿联酋迪拜参加 Summit on the Global Agenda。
  这份议程,只是刘积仁在2008年参加的众多国际会议中的一部分。约这次对话之前,东软的朋友就告诉我,“刘老师最近在国外出差的时间比较多”。很明显,刘积仁的目的是通过与世界顶级顶级CEO的交流与对话,帮助自己用全球化的视野看中国经济和IT企业的发展,进而找到适合东软的发展道路。
  视野越来越开阔的刘积仁,对东软的国际化战略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日本的企业到中国来,成功的不是很多; 欧美企业到中国来,表现也不像在本国那么辉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公司跨国经营时,很难用自己在本国成功的经验去思考和驾驭,跨国经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东软来说,这个课题同样复杂。比如在日本开设分公司后,如何找到高素质的本土化员工?如何找到适应本地文化的管理方法?分公司如何与总部进行有效率的沟通?显然,刘积仁希望东软的国际化步伐迈得更大一些,比如将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分公司的人员规模扩大到千人以上。
  按照“新兴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定义,那些在本土有一定影响力、至少有一个海外的分支机构、3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海外市场的企业就可以称为跨国公司。按照这个标准,东软已经是跨国公司了。不过,要想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跨国公司,东软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文/陈淑娟)
  
  采访手记
  卖救生圈的企业题
  此次对话,适逢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当全球寒风凛冽的时候,刘积仁依然表现出自己的乐观与信心。他也提出,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最需要的是救生圈,而东软就是卖救生圈的企业。
  “今天,我卖奢侈品给你,你可能不会买; 但是,如果你就在水里挣扎,你一定会买救生圈。中国制造业需要的就是救生圈。当每个企业都在寻找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时,它们对信息化的主动需求力量就非常强大。”刘积仁说。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二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这也给工业控制计算机、ERP系统等带来了产业机会。刘积仁看到,企业在生死存亡关头对IT手段的需求,会给IT产业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既显露出IT业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帮助企业度过经济危机难关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东软与客户共生存、共成长理念的解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客户的身体强壮、能够抵御寒流了,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文/陈淑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