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关于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现状的调研报告】医疗器械调研报告
 

【关于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现状的调研报告】医疗器械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9:11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现状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第三篇:保健品药品广告现状调查第四篇:如何识别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第五篇: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状的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现状的调研报告

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是防病治病关系到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真实合法的广告宣传对普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上市和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虚假违法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的广告往往造成对消费者使用的误导,轻者使用无效,蒙受经济损失,重者延误病情,损害健康,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加强广告市场整治,净化广告领域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本人就目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归纳,仅供参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公然造假,无中生有。

1.2准备多个广告版本,套取广告批文。

1.3召开专家咨询会,把专家讲话断章取义,获取有利药品销售的证言编入广告。

1.4伪造低价假合同,对付工商部门处罚。

2、存在的原因

2.1监管责任不明,法规存在漏洞。

2.2监管体制不顺,行政交通低下。

2.3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量。

二、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药品广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药品广告监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改革监管体制,完善法律规章,创新监管手段,与时俱进,规范药品广告市场秩序。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改革我国现行药品广告审批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体制,适时修订《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药监部门对药品广告的监管职能,明确药监部门对药品广告具有审批权和监督管理权,实现药品广告监管中的职、权、责一致,从根本上改变职能不清、责任不明造成的“漏监”、缺位的问题,建立起统一、权威、高效的药品广告监管新体制。

2、完善药监部门规章,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修改《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和《药品广告审查标准》时可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扩大疗效宣传”的违法行为定义为“所标明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对于“药品广告中扩大疗效宣传的药品”适用《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以假药论处,则药监部门可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生产、经营假药行为直接处罚。

3、综合运用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多种手段,促进企业诚信机制和自律机制的建立。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系统,把企业换证和gmp、gsp认证工作与企业药品广告行为结合起来,对个别违法药品广告行为严重,企业信用差的广告主,在换发许可证和认证时予以考虑。

——泸溪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加强药品广告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药品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使消费者在争取个人权益的同时促使药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及广告发布者合法宣传经营。

第二篇: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当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是防病治病关系到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真实合法的广告宣传对普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上市和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虚假违法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的广告往往造成对消费者使用的误导,轻者使用无效,蒙受经济损失,重者延误病情,损害健康,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加强广告市场整治,净化广告领域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本人就目前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归纳,仅供参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存在的主要问题1.1公然造假,无中生有。1.2准备多个广告版本,套取广告批文。1.3召开专家咨询会,把专家讲话断章取义,获取有利药品销售的证言编入广告。1.4伪造低价假合同,对付工商部门处罚。2、存在的原因2.1监管责任不明,法规存在漏洞。2.2监管体制不顺,行政交通低下。2.3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量。二、几点建议鉴于我国药品广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药品广告监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改革监管体制,完善法律规章,创新监管手段,与时俱进,规范药品广告市场秩序。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改革我国现行药品广告审批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体制,适时修订《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药监部门对药品广告的监管职能,明确药监部门对药品广告具有审批权和监督管理权,实现药品广告监管中的职、权、责一致,从根本上改变职能不清、责任不明造成的“漏监”、缺位的问题,建立起统一、权威、高效的药品广告监管新体制。2、完善药监部门规章,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修改《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和《药品广告审查标准》时可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扩大疗效宣传”的违法行为定义为“所标明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对于“药品广告中扩大疗效宣传的药品”适用《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以假药论处,则药监部门可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生产、经营假药行为直接处罚。3、综合运用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多种手段,促进企业诚信机制和自律机制的建立。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系统,把企业换证和gmp、gsp认证工作与企业药品广告行为结合起来,对个别违法药品广告行为严重,企业信用差的广告主,在换发许可证和认证时予以考虑。4、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加强药品广告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药品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使消费者在争取个人权益的同时促使药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及广告发布者合法宣传经营。 当前我国有关虚假违法医疗、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日益增多,扰乱了正正常的医疗市场和广告秩序,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不少公众人物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和行象作证明的广告,影响很大。自著名演员陈小艺与其儿子代言的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两个版本的广告,被北京电视媒体停播后,人们对公众人物代言医疗广告议论纷纷。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 对“公众人物”有关问题的探究

在对公众人物代言药品广告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时,在我国,公众人物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其在法律上不具有任何意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十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力能力一律平等”。因此,通过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某一自然人并不因其属于公众人物,法律就对其区别对待。但公众人物确能对普通大众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 对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简要分析

我国对广告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医疗广告活动进行规范的行政规章是《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此外规范广告活动的还有诸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14〕21号)、《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七条所规定的医疗广告中严禁出现的内容第(五)项规定“利用患者或者其它医学权威机构、人员广告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包括社会公众人物的形象,以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作证明”;《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重点查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包括“在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尤其是社会公众人物在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广告中以消费者、患者、专家的身份,向受众推荐商品服务或者介绍商品服务的优点、特点、性能、效果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十四条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有下列内容:(一)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二)说明*率或者有效率的;(三)与其他商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的;(四)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口才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五)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前述规范性文件,可以看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和《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两个规范性文件,既不是法律,也非行政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办公厅只是国务院内部的一个工作部门,其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因此其所发布的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虽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但是其所发布的《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仅属于在工商行政部门内部的一个文件,同样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当我们抛开法律效力的问题不谈,会发现前述相关规范性文件所“规范”的对象并不是公众人物,而是由公众人物参与制作的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服务广告的发布活动。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法律的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本法。”,此条第三、四、五款规定“本法所称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本法所称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

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本法所称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因此,我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诸多规定中,我们找寻不出有关规范除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以外的其他任何自然人参与制作广告的条文。

如前所述,公众人物这一词语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中,并无任何法律意义。如果要探讨其参与制作了某一已经播出的虚假广告,其承担责任有如下几个前提条件:1、法律是否设定了自然人在参与广告拍摄前的审查义务;2、法律是否规定了某一自然人参与拍摄虚假广告应当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从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自然人参与广告拍摄时,并不具有审查广告内容真实性的义务;从法律规定看,迄今为止也未见某一法律条文规定,自然人参与拍摄虚假广告应当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

四、相关责任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虚假广告

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公众人物作广告确实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并且某些医疗、药品及保健品的广告确实含有虚假的成分,但是,我们从逻辑上不能得出这样一个推导——因为很多虚假广告中有公众人物出现,所以只要是公众人物所参与的医疗、药品及保健品的广告都是虚假的,都应成为专项整治的对象。或者说,因为很多虚假的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服务的广告,并且广告中大都有公众人物的出现,所以只要杜绝公众人物拍摄广告,就能杜绝虚假广告,起码虚假广告的的影响范围要小一些。这种逻辑推理值得商榷。如果说普通人有这样的想法还情有可原的话,如果相关监管部门也这样想,就不太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媒介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此外,在《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也有相关条文规定了不同行政机关的职责。

因此,杜绝虚假广告的根本在于国家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相关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杜绝公众人物拍摄广告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也应当依法而行,不要搞运动,一阵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没有公众人物这一法律概念,但毕竟一些名人的言行确有较大影响,在国家行政机关强化职责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名人们”在接受拍摄广告的要请时,审查广告主的广告批文,以更客观的言行对待广告内容,担负起名人对社会的责任,杜绝为了金钱置道德正义与不顾的行为。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横行。由于违法主体具有特殊性,广告监督管理中又存在审查认定标准、处罚幅度未完全统一、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加之媒体、广告经营企业轻社会效益,重自身发展,轻社会责任,法制观念不强,致使大量违法广告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和电视媒体上,且屡禁不止,误导了消费,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当前保健食品的违法广告主要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商业欺诈,牟取暴利。一些不法商家以宣传保健食品的疗效为诱饵,抓住患者“有病乱投医”的心理,拿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甚至用假冒伪劣从事坑骗活动。第二个是误导广大消费者,危害群众健康。一些保健食品广告把产品吹得神

乎其神,似乎服用了某些保健食品就能保证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另外造成的负面作用是诱导消费者过量地食用保健品,认为获得身体必需营养的办法惟有多吃保健品。殊不知,如果变成了依赖型的消费,造成体内营养元素的不均衡,同样有害健康。

而将保健食品混同于普通食品或药品进行宣传,也是一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违法宣传的惯用手段。其实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药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作为食品的一个种类,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既可以是普通食品的形态,也可以使用片剂、胶囊等特殊剂型。但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可以标示保健功能,而普通食品的标签不得标示保健功能。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但可以声称保健功能,不能有任何毒性,可以长期使用;而药品应当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并有确定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可以有不良反应,有规定的使用期限。

群众对保健食品缺乏了解,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和违法广告泛滥的原因。这说明保健食品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群众缺乏相关知识。因此要从对保健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入手,扩大宣传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同时对不法行为进行曝光,保健食品的监管部门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保健食品科普知识的宣传,进而提高人民群众防范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六,由于虚假广告和无序竞争的存在,不仅误导了群众消费,也影响了正常的行业秩序。因此,要严格媒体广告的管理,加大对保健食品广告的整治力度,经常性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管,遏止虚假违法广告生存的空间。

夸大宣传效果。以非药品宣传为药品,称其有治疗作用,以药品宣传为非药品,欺骗消费者。如近几年在电视、广告、药店坐堂医生宣传的治癌灵药“康仕佰”,宣称是最新抗癌生物治剂,可以治疗各种癌症,并请“托”以患者的身份现身说法,而在药品包装上赫然打着“卫食健字(1999)第0263号”的批准文号,全称为“康仕佰健蜂灵胶囊”,是一种并不具备治疗作用的保健食品。青春常驻是每个女性的梦想和追求,可一些生产延缓衰老功能的保健食品企业为了达到促销目的,肆意夸大产品延缓衰老的功能,竟然宣称服用后可多活30年,可以改善睡眠,预防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提高性生活质量。众所周知,人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保健食品只是对人体衰老稍有改善作用,如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在2014年8、9月间通报涉嫌违法发布食品广告中提到的郑州爱迪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德惠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康丽素牌大豆异黄酮营养胶囊

[1],不属于保健食品,但在广告中宣传保健功能,并称该产品“能使女性青春常驻”,“有很强的补充治疗作用”,而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可延缓容颜衰老,短期并适量服用是安全的,但长期并大量服用雌激素容易引发宫颈癌、乳腺癌等妇科癌症,这样的宣传隐蔽性非法强,消费者易上当受骗。

销售形式失控。借义诊为名高价推销保健食品或者普通食品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保健食品推销中的新现象,花几千元买一盒牛初乳,花几百元买回一瓶无用的“水”,花样各异,目的只有一个:骗钱。现在有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了促销,用高额的费用在电视电台做广告宣传,有的甚至在网站上滚动播放小广告,有的企业为了省去高额的广告费用,便派业务员以义诊、疾病普查、召开推广会等形式在卫生部门取得“卫生许可证”,然后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营业执照,通过发放传单资料,免费试用,雇“托”夸大其词等形式,在地区内流动销售。加强违法广告的查处力度。现在各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自今年7月份已承担起保健食品广告审批职能,要做到“审批与监管”并重,克服保健食品广告管理中的“只审批不监管、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1、对保健食品广告主进行《广告法》、《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告之违法广告的具体情形,教育广告主在发布过程中不得有违法行为;2、要求广告主在申请发布广告时递交保证书,保证在发布广告过程中严格 执行相关法规;3、对已登记备案的保健食品广告,进行全面监控,特别是对租用场地进行宣传活动的广告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不定期地进行暗访,发现违法宣传立即责令停止。保健食品广告是食品监管的一个方面,因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在各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支持下,与当地的新闻单位签订拒绝虚假夸大的保健食品广告责任书,新闻单位的一把手负总责,所有的保健食品广告在播放和出版前,必须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方可有效。再有就是对散发虚假夸大的保健食品广告主实施严厉的行业驱逐政策,如果一旦查出有此恶劣行为,要在新闻单位公示其违法行为的同时,在几年内,不再播放或出版该厂家的所有产品广告,这是标本兼治之计,不妨值得一试。

一是“新发现类”广告。这是药品广告中常见的一种。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希望科学家们能发现新药,一举治愈顽疾。于是,不少药商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科学实验发现为幌子,推销自己的药品。有一种叫“益多酯”的药,广告宣称两名美籍德国人从哺乳动物肝脏中提取出来一种叫“益多酯”的物质,这个发现相当于上世纪发现青霉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老崔服用“益多酯”半年,却没有任何效果。

二是“洋专家类”广告。今年5月,一种介绍汇一堂“脑心安”胶囊的广告到处刊播。广告里称,美国人米勒和费雷德维奇发现人体内有纤溶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即“自身溶栓酶”,两人因此获得1985年诺贝尔医学奖。“脑心安”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刺激“自身溶栓酶”的药物。“国外专家”和“诺贝尔奖”,这样的“权威性”让老崔深信不疑。他兴冲冲跑到药店,又看到几名医学院的学生在帮助销售,老崔真信了,买了几个疗程的药回来,坚持服用。可是,经内蒙古北方医 院检查,老崔的甘油三酯等指标仍然偏高,病情也未减轻,广告所说的“三降六抗”“三个月根治”完全没有实现。老崔后来在另一本介绍汇一堂“脑心安”的广告中看到,同样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发现又变成了“高密度脂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满腹狐疑的老崔上网一查得知,198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布朗和戈尔茨坦因,他们因胆固醇新陈代谢方面的贡献而共同获奖,根本不是米勒和费雷德维奇。

三是“患者自述类”广告。通过服药患者的亲口讲述,来证明药品疗效。这些患者有名有姓,甚至连住址、电话都有,看不出有什么破绽。然而,老崔发现一些广告里的“患者自述”互相抄袭。在内蒙古通辽市某蒙药广告中,有这样一个病例:“詹某,男,70岁,新疆乌鲁木齐人,高血压、脑中风、全身瘫痪,不会说话,只会大声哭,生活不能自理。服药以后,下肢不再冰冷,并有暖意回缓,眼睛明亮有神,僵硬的手脚变得柔软起来,现在充满信心。”随后,老崔在吉林某药厂生产的“脑塞通丸”广告中又看到了“詹某”,除了药名更换,患者的发病和疗效竟一模一样。

第三篇:保健品药品广告现状调查

保健品药品广告现状调查

摘要:当前的药品,保健品广告存在重大问题。药品,保健品是防病治病关系到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真实合法的广告宣传对普及药品,保健品上市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居民健康消费逐年递增,在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品中,医药保健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各大保健品公司为了保证销售,在保健品宣传上重金投入不遗余力,各种广告层出不穷,甚至不惜重金请来各大明星代言,以增加自己产品知名度。但是,虚假违法的药品,保健品的广告往往造成对消费者使用的误导,轻者使用无效,蒙受经济损失,重者延误病情,损害健康,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加强药品保健品广告市场整治,净化药品保健品广告市场领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关键词:药品保健品广告虚假abstract: the current drugs, health products advertisement major problems exist. drugs, health products is to prevent and cure diseases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and personal property safety of special commodities, the people"s life and health, but the real legal advertising for popularizing medicine, health products listed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positive role. from the 1990 s, the global residents is increasing year healthy consumption, 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15 products, health protection products is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trade one of five industry, each big health care products compan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ale, in health care products publicity on the input spare no effort, all kinds of commercials, even not hesitate heavy gold each big star, please speak to increase his fame. but, the false illegal drugs, health products advertising often cause of misleading use of consumers, light person use is invalid, suffered economic losses, the person that weigh delay illness, damage to health, and even cause death. therefore, strengthen drug health products advertising market regulation, purification drug health products advertisement market is a field urgent question.

key words: medicine health products false advertising

1.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必只是顾问穿好吃好,如何健康积极的生活渐渐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药已经在人们如何幸福的远离病痛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病痛中通过药物治疗,于治疗中通过保健品痊愈,都是所有病患的主流选择。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短短二十年间保健品药品行业的年销售额已达到500亿元以上,随着消费群体日益增多,营销模式推陈出新,这块医药市场的大蛋糕吸引许多医药企业甚至食品企业都垂涎欲滴。而保健品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营销过程中广告也是其销售必须做好的工作,那如今保健品药品于广告宣传当中的现状与问题如何呢?

2. 调查材料与研究方法

2.1调查材料的采集

小组以上街走访各大保健品药品卖场以及向路上各阶层年龄段的人分发问卷调查采集材料。其中走访了不同路段药店共十家,派发保健品药品问卷共一百份内容包括:使用购买人群的年龄段,通过何种的途径了解,对产品的使用满意程度,对其产品广告违法宣传虚假宣传的客观看法等等共二十道选项。

2.2研究方法

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整理收集的资料。

在走访的药店我们采取暗访通过小组成员以消费者身份进入药店询问观察各类保健品药品销售以及广告情况,并悄悄地以照片记录下来。

问卷的发放则是在各大药店附近以及车站等人流较多的地方以十八周岁以上的各阶层各年龄段为主,其中女性人数62人,男性38人,其中18—35岁的有47人,35—50岁的有43人,50岁以上有10人.。

3.结果 现就先拿保健品调查来做分析。保健品其实是是保健品食品的通俗说法。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首先必须是食品,必须具备食品的基本特征。何谓食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已有明确的规定,即“食品是指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同时,“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保健食品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而设计的。食用的范围不同于一般食品,如延缓衰老的保健食品只能适宜于高血脂的人群。我们不排除某些保健功能可能适宜的人群面较广,但没有适宜于任何人群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治疗为目的,这点与药品不同。应该强调的是保健食品即便在某些疾病状态下也可以使用,但它不能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现在的某些营业策划公司恶炒概念、专攻人性弱点,将一个市场业绩不好的促进睡眠、提高免疫力的保健食品面貌焕然一新:占据全球医学前沿,政府部门推广项目,专家患者一致认可,其身价也暴涨,成本几元钱的食品卖给消费者手中竟要400元一瓶。

现在通过调查保健食品虚假广告的种类和形式还包括:

1、篡改审批内容;2、夸大产品功效;3、使用消费者名义宣传;4、断言或保证产品功效。

而目前,虚假广告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宣传小报

宣传小报一般由厂(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家或销售商自行印制,状似报纸的印刷品广告,在住宅墙、宣传栏张贴较多,在产品经销处、自行车栏、住宅散发也比较多。

2、虚假标注

指厂家直接将虚假的信息标注在产品的包装、说明书上,以达到虚假宣传的目的。

3、新闻媒体

指以报纸、电台、电视台为媒介的虚假广告。根据《广告法》及食品药品监督局关于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有关事项的通知,保健食品广告属于《广告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的广告。但许多新闻媒体在发布前未能做到此点,或者直接以新闻形式进行宣传。

4、公开演示

指厂商或经销商通过展销会、免费服务等名义在公开场合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在农村尤为多见。

通过分析,保健食品虚假广告,存在种类和形式多样化、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大、监管难的特点。另外其中的保健药品具有营养性、食物性天然药品性质,应配合治疗使用,有用法用量要求,如目前带“健”字批号的药品。但在调查中大量出现在产品的宣传上,大量出现不能有的有效率、成功率、等相关的词语,出现了严禁使用的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过度宣传疗效。普遍也出现标示不全包装不规范等等一些列问题。问题最大的三类保健品:减肥产品,健美保健品,性保健品在产品的功效广告上乱象不断。宣传中擅自夸大产品功效。例如,鹿茸胶囊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上规定的保健功能为抗疲劳,而其广告中却出现了“主要作用:填精补髓、壮阳益肾、扶正固本、强肾延时”等内容。许多保健品广告中都出现了宣传具有治疗效果的内容,极易误导消费者。例如,龙宝牌西洋参胶囊(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广告中出现了能治疗性功能下降、前列炎、尿频尿急等三十多种疾病的内容。此外,不少未经批准的保健品虚假宣传其具有保健、药用及其它“神奇”的功能,如还能虫草含片为食品,但在其广告内容中出现了“?能高效抗疲劳;甘露醇可迅速增加心肌供氧能力?”等宣传特殊保健功能的内容。

在药品中虚假宣传误导的广告营销也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是假药劣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药品的广告夸大成分主治,夸大疗效,在广告上,很多厂家请明星来代言,增加其知名度。利用名人效应夸大宣传,有些名人甚至从未无用过代言产品更无从知道其疗效,近来曝光的许多名人虚假代言事件层出不穷正是印证了这个结论。还有些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广告营销把一个假药劣药包装成大厂家放心企业生产制造,通过ps明星与自己产品的图片,剪接相关视频误导麻痹消费者,性质恶劣影响极坏。

问卷调查结果对保健品满意的人有2人,占到2%,而剩下的对保健品的态度就是一般或不满意,持一般态度的有74人占到74 %,而不满意的有24人,占到24%。调查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市民们普遍表示只有先看保健品的的效果与其广告上面宣传的是否符合,其次就是质量好坏,才能做出决定。

目前对保健品药品虚假宣传调查做出的分类如下图:

4.讨论

4.1.1完成调查得到的研究结论

汇总上街走访以及问卷形式调查的结果,保健品药品广告市场鱼龙混杂纷乱不堪,消费者大多都是通过各类营销广告了解到大部分的保健品药品,多数人较能识别广告宣传中存在的不实虚假,大多数虚假保健品药品功能无效部分假药劣药所导致的延误病情甚至致死致

残少有发生,所以鲜有消费者的投诉与状告,再者许多保健品药品涉及消费者个人隐私,碍于面子许多消费者都在上当受骗利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没有依法维权。还有许多保健品药品企业和各大药店卖场利益勾结,沉瀣一气,调查中许多涉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药品被药店置于店内显眼位置,有些药企甚至派驻宣传营销人员店内宣传,消费者买药询问店员店员也推荐大多涉嫌虚假宣传的药品,其中各方利益可见一斑。造成这些乱象的原因是什么?

(一)法律条文不完善

我国虽然有《广告法》,但却把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广告混同于一般商品广告管理,显然不合理。同时,在法律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广告法》存在着法律条文不完善、出现监管真空等问题。如《药品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 药品广告的审批部门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发布。第六十二条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其批准的药品广告进行检查,对于违反本法和《广告法》的,应当向广告监督管理机关通报并提出处理建议,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做出处理[5]。《广告法》第六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广告监督管理机关[6]。可以看出,药品管理部门执行的是审批权和监管权相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执行情况来看,这种监管体制暴露了较大的问题: 一是药品广告的审批权在省级药监部门,而监管部门都是县级以上工商部门;二是省级药监部门对广告检查的权限也仅限于“其批准的药品广告”,未经其批准的药品广告,省级药监部门就无权审查,市县级药监部门既无审批的权力,亦无检查的权力,而药品广告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则是未经审批擅自发布的广告; 三是省级药监部门对其批准的药品广告检查后,如果发现违法情况,只能向工商部门通报,提出处理建议,而无直接处理的权力[2]。

(二) 监管失严

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只要不构成犯罪,对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法广告的行政处罚也就是“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种处罚力度即使到位,对违法广告的受益者来说,也根本无关痛痒。

4.1.3对治理保健食品虚假广告的建议

(一)多种途径普及保健知识,提升理性消费能力

消费者对保健知识、保健食品知识的匮乏为虚假广告提供了生存空间,普及保健知识,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理性消费,正是从源头上遏制保健食品虚假广告蔓延的根本措施。目前消费者最需要了解的主要有保健食品的概念、如何区分保健食品与食品、药品、保健食品的功效、保健食品的合理使用、维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消保委、卫生、药监、工商等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普及宣传。如举办免费的保健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发布警示信息等。

(二)充分运用行政指导,提升依法经营能力

保健食品虚假广告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营者对法律意识的淡薄及防范手段的匮乏。应该说,国家对保健食品经营及广告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已比较完备,尤其是今年7月份《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部门和食品经营者的权力义务,为运用行政指导提供了法律保障。政府部门充分运用行政指导手段帮助经营者依法经营十分重要。政府上门送法、牵头组织培训交流都是增强经营者法律意识的有效方法;工商部门开展的食品准入制度则是流通领域阻击虚假保健食品广告有效措施;出台规范药店等市场主体经营保健食品的指导措施,如可以建议药品与

保健食品分柜经营、在保健食品柜台标明“保健食品不可代替药品”等消费提示等;完善广告经营和发布的规则,约束广告经营者、广告主体、广告发布者的行为,完善虚假广告的责任体系,如广告主体不是保健食品生产者的,可建议索取产品生产者对相关内容负责的文书。

(三)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提高监管执法能力

保健食品虚假广告的监管执法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但事实上保健食品虚假广告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的部门也很多,监管执法存在不少难点。如存在涉及产品成份和功效的虚假广告难认定、媒体广告与相关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处罚措施不足以震慑违法者等问题。如果政府出面协调,使各职能部门权责清楚,配合顺畅,将大大增强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屈学林;刘晓燕;徐宏楠;;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年09期

2.刘媛;王健;白殿海;;中国功能性食品的现状和策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3.曾斌;[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赵刚;[j];中外食品工业信息;2014年02期

5. 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发表讲话 邵明立局长作工作报告

[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4年02期

6. 林飞;;[a];食品、饲料安全与风险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7. 国讯;[n];中国医药报;2014年

8. 刘长喜;[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9. 邢冬青;[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致谢:

第四篇:如何识别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

辨别与认识

如何识别药品?

1.国产药品---国药准字+1位字母(hszjbtf)+8位数字,

“国药准字”是药品生产单位在生产新药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后,取得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相当于人的身份证。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标志。未取得批准文号而生产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药品批准文号的统一格式为;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

字母是h; 表示化学药品s;表示生物制品 z; 表示中成药;j;表示进口分包装药品b表示保健药品;t; 表示体外化学诊断试剂; f; 表示药用辅料;

2.进口药品--《进口药品注册证》证号的格式为:h(z、s)+4位年号+4位顺序号;3.港、澳、台药品--《医药产品注册证》证号的格式为:h(z、s)c+4位年号+4位顺序号,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对于境内分包装用大包装规格的注册证,其证号在原注册证号前加字母b.

如何识别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1(食)药监械(×2)字××××3 第×4××5××××6 号; 例如:鄂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641256号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相应内容由审批注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填写;注册号的编排方式为;

(×)1(食)药监械(×2)字××××3 第×4××5××××6 号。其中:答 ; ×1-----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的简称: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境外医疗器械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医疗器械为“国”字;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加所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的简称,为××1(无相应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时,仅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

×2------为注册形式(准、进、许):

“准”字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

“进”字适用于境外医疗器械;

“许”字适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医疗器械;

××××3-----为批准注册年份;

×4--------为产品管理类别;

××5-----为产品品种编码;

××××6-----为注册流水号。

如何识别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

,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目前市场上存在卫生部(1996年11月至2014年7月)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4年10月之后)批准的保健食品产品。

卫生部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

进口保健食品为“卫进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或“卫食健进字+(年代号)+顺序号”,下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字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下面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字样。

第五篇: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状的调研报告

自《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一系列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器械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工作,为确保公众用械安全、净化医疗器械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医疗器械经营市场的高速发展和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逐渐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为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市民生工

程向纵深开展的背景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内容,于2014年5月至2014年7月期间采用日常检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辖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对医疗器械经营管理方面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和初步的探索。通过对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力求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管理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

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014年经营情况

我市目前正在生产的医疗器械企业共有16家。其中三类器械生产企业2家,二类生产企业12家,一类生产企业2家。截止到2014年7月1日,我市医疗器械零售企业一共是436家。2014年的经营情况见下表。

表1 **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014年经营情况

销售收入(万元)

利税(万元)

利润(万元)

07年1-12月

06年同期

增长率(%)

07年1-12月

06年同期

增长率(%)

07年1-12月

06年同期

增长率(%)

4784.34

3767.52

47.77

215.58

151.63

72.81

181.03

124.16

228.3

2、2014年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发展情况

与2014年相比,2014年,我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医疗器械大型经营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总数量不多。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营业务趋向于单一化。经营范围往往包涵较广,但实际经营过程中倾向于某一类产品的专营,比如三类的植入器材和人工器官,二类的口腔科设备及器具等。2014年,我市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企业6家,二类零售企业40家,主要经营品种都比较单一,规模不大,市场份额有限。

3、器械零售企业在乡镇、村覆盖情况:

我市医疗器械零售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市目前有零售企业436家,已基本覆盖乡、镇、村。特别是乡镇器械经营企业和零售药店相结合,货源供应充分,完全能满足当地供求。

二、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经营人员素质问题。

医疗器械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特殊的要求,但从目前调研情况来看,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与国家当前对医疗行业要求相差甚远,我市很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缺少专业质量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企业营销人员对器械基本知识也不够熟悉,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企业法人及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对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以及基本业务知识了解掌握程度较低,尤其是企业法人和负责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器械生产、经营及使用管理不重视,自身不学习,内部不培训。

2、企业随意增加变更人员和超范围经营。

新办器械经营企业刚开始人员配备较少,随着经营活动的发展,时间一长,企业的法人、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等关键岗位人员随意增加或变动,却不到药监部门履行相应增加或变更手续,造成企业实际人员与申办许可证时的人员档案严重不符。同时,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超出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规定范围违法经营现象较为严重。伴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出现了这种情况:企业能和客户谈成什么就做什么,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导致部分医疗器械企业超范围经营。

3、部分企业申办许可证,无经营活动。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属于项前置审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必须先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后,才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实际上,由于经营企业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实行低收费办理,办理过程中,只收取办证工本费10元,导致一部分企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先办一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资质。其是否真正经营,则是看以后的情况再说;甚至还有的企业只拿着一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未去工商部们申办《营业执照》,等有生意再说。在我局的监督检查中,全市436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中,目前发现有部分企业无经营活动。这样就导致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滞留在一部分企业中,缺乏监管及退出机制。

4、质量管理人员

形同虚设。

按照《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验收审查标准》要求,器械企业必须设有取得医学、药学、机械、电子等相关学历的质量管理人,并要求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在职在岗。日常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实际不在岗,有的临时通知质量管理人员来企业应付检查,有的则强调各种理由,推脱责任。但目

前现行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不在岗没有明确的处罚要求。

5、部分器械企业经营面积、仓库面积擅自降低缩水。

我市目前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各级的医疗机构,企业大多采取上门推销的服务模式。这样对企业而言,固定的经营地址和库房对企业似乎形同虚设。因此,有部分企业在办理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以后,立即退掉部分或全部经营房屋或库房,或者有的企业将大的经营地改换成小的办公地点。我局日常监管或监督检查时发现部分器械经营企业存在面积萎缩,按原址无法查询,联系电话变为空号等等问题。以前验收合格的经营面积后来居然严重缩水,有的甚至将经营场所或仓库改作他用。

6、部分企业无库存产品,难以有效监管。

有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是根据医疗机构采购要求,直接向生产厂家或外地经营企业订货后送往医疗机构,其本身无产品库存。企业的产品质量验收记录也不登记,产品及供应商资质不全,导致监管部门对企业经营产品的合法性难以判断。导致违法违规行为难查处。还有一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异地设置仓库,当地监管部门对其经营行为难监督,违法难发现。

三、监管对策

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械安全。

1、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提高器械经营企业的管理能力,药监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日常监督检查等方式,促使相关涉械人员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自觉做到依法经营。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法制氛围。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不仅要重视岗前培训,也要强调日常管理中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法规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器械法律法规,为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培训人员进行严格考试,避免培训流于形式,让从业人员真正掌握医疗器械管理基本规定,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2、严厉查处器械经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退出淘汰机制。

目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经营行为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并没有明确要求建立强制注销的退出机制。建议监管部门在严厉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对多次出现违规行为以及软硬件条件多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建立强制注销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不规范企业,同时逐步提高经营企业的门槛。这样既有利于净化医疗器械市场,又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发展。

3、将经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在职在岗情况纳入企业诚信档案。

现行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不在职在岗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强制要求和处罚。有鉴于此,药监部门可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将器械经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在职在岗情况纳入企业诚信档案内容,连续两次或几次以上检查时质量管理人员不在岗的企业将纳入黑名单。

4、严把器械经营企业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提高企业开办条件。

目前,**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是依照《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检查验收标准》,在设施设备、机构、培训、人员、管理制度与记录,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档案、经营场所与储存条件方面做了明确规定。药监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程序管理,确保企业开办验收时候软硬件条件的具备,从源头上把准器械经营企业的准入关。在企业申请开办时,要求企业必须与质量管理人员签订劳动部门认可的合同,从源头上控制住质量管理人员形同虚设的问题。

5、建立经营器械诚信档案管理机制,提高监管效能。结合诚信考评和年终安全分类等级,对辖区内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划分不同管理类别。对诚信意识差、安全风险大的单位,加大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对诚信守法、安全风险低的企业,减少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同时,建立卫生、医院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真正把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行为纳入监管视线,防止出现监管盲区。

6、药监部门要完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规范医疗器械流通行为。

医疗器械经营与药品经营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不同。药品经营以门市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而大多数医疗器械公司一般是带着器械经营许可证以及相关的一些资质,拿着各种医疗器械的样品甚至图片到各医疗机构上门推销谈妥品种和价格后再提供实物。这种经营模式就要求药监部门制定出一整套适应医疗器械经营规律的监督体系来对应。为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对保证医疗器械安全的主要制度、记录、票据及采购、销售、运输、管理等内容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杜绝挂靠经营、串货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尤其要对基层医疗器械的物流配送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医疗器械物流配送的登记、限制制度,杜绝违法经营行为。同时针对不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使监管人员在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规律下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规律及存在的问题要经常进行研究探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从而确保将依法监管落到实处。

7、探索建立器械流通、使用领域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医疗器械监管机制。

建立医疗器械经营信用体系,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加大现场核查和监督检查的频度、力度。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医疗器械再评价和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生产经营违法记录与流通环节的监管措施相衔接,依法淘汰无法保证安全、违法情节严重以及过时的医疗器械产品。

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当前**市各级政府加强市场监管的重点内容之一。药监部门要着眼于源头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切实做好“有效监管”的文章,从根本上促进**市医疗器械市场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看了以下的文章:

整治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安排

对虚假医疗药品广告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村卫生所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卫生所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卫生所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状况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四篇: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第五篇: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14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

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

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

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14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14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14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

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14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14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

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dya

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14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14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dya

第三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14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

第四篇: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014年

11月初到2014年元月中旬,我们组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课题组,深入全市17个县市区,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和多家企业调查研究,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召开研讨会,反复征询意见,最终形成这个报告,希望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

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依靠我市面临的发展条件,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非常多,只能从中选择重点扶持发展。可以肯定地讲,未来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要准确的把握特色,就必须清楚资源状况和发展条件,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区域内地形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水果、核桃、枣、牛、羊等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2014年,全市农村牧渔业总产值累计6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累计4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粮食总产量累计172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014年末,猪出栏1235412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2%;羊出栏667403只,比上年同期减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干鲜果产品,永和枣子、隰县贡梨、古县核桃质地优良,久负盛名,快速发展的吉县苹果近年来誉满全国,我市已经成为国内枣子、贡梨、核桃、苹果等优质干鲜果基地。最后看中药材生产,由于山地多,气候适宜,我市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有一百多种而且大部分生长在山区,质地好,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加工的优质原料。近年来安泽、襄汾、曲沃等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有些品种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产区,例如安泽连翘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有着明显优势。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依据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资产总值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流通贸易型、基地型企业(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额超过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38亿元,加工型企业年销售总额32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17万人,带动农户64.9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增收237826万元,户均增收3664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42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面积120万亩,认证产品41个;绿色认证面积42万亩,认证产品114个;有机认证企业4家;gap认证企业5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我们总的体会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正在成长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受煤、焦、铁产业高利润影响,民间投资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民间增加投资。然而,多年来受煤、焦、铁等产业高利润吸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14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54850万元;而同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6954万元,只有第二产业的4.6%。随着煤、焦、铁资源供应日趋紧缺,今后若干年内煤、焦、铁产业继续保持高利润,民间投资仍加速向这些产业流动,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仍将不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解决农产品加工业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涉及领域宽阔,优势产业不突出。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涉及粮食、畜牧、干鲜果、蔬菜和中药材五个领域,但没有一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后必须解决好全面推进

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三)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整体上看企业规模还是偏小,在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如上述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其中进入省“1311”规划重点企业的只有一家

。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的资源实力、技术能力都很弱,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产品研发机构,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当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见到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扩大企业规模。

(四)管理水平落后,产业素质不高。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特色明显、质量上乘,市场销路也不错,但企业发展却困难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发展轨道。深入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认为只要质量好,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殊不知,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认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区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还缺乏营销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生产,千方百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上新产品,对市场营销投入很少,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规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队伍。形象地讲,就是“正规军”式的生产,“游击队”式的营销。再如缺乏标准意识,许多企业产品规格不标准、包装没档次,甚至没有条形码,更赶不上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标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没有发展规划,重复建设严重。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某些领域加工能力已经超过我市现有的农产品产量。以玉米加工业为例,到2014年底全市正投资、在建和筹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产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没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编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市政府编制的《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今后五年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市委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确实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使之成长为优势产业,就必经编制并实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二)找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立足点。

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据明显优势。例如内蒙古的奶制品业和羊毛加工业。这种形势下,我市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就必须找准立足点,应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针。特即特色,我市盛产多种特色产品,如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在这些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变成市场优势;精即精细,不因为特色农产品为我市特有而粗制造,要精工细作,把质量提高;高即高标准,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来推广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可研究制订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三)找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领域非常广,但都没有做强做大。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一把抓,都变成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只能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选择特色和重点进行深加工,并全力做强做大。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若干年我市应重点扶持三大产业:一是核桃加工业。以古县、安泽一带特有的核桃产品为原料,制订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产品开发,使核桃加工业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枣子加工业。永和枣子个大肉厚不生虫,别具特色,多年来畅销不衰,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特色产品,最近又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绿色环保产品,但多年来一直卖的是原产品,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产品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也上不去。应充分发挥永和枣子这个历史名牌产品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市的红枣产业成长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现代新型产业。三是中药加工业。近年来襄汾生地和安泽连翘产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1/3和1/4,在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红枣一样,卖的是原产品,产销量虽然大,但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影响却不大。应借助已占有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中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吉县苹果、隰县梨、浮山小米和蒲县莜麦也很有特色,可鼓励相关县和相关部门发展深加工。

(四)确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

综观国内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不外两种形式:一是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例如河南以双汇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业和内蒙以伊利、蒙牛为主体的奶制品加工业;二是企业集群,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产业和我省太原一带的陈醋产业。分析我市情况,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都符合我市实际。也就是说,今后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可采取两种战略,即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和企业集群战略。对那些产量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对那些产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开发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艺品等等,应采取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即鼓励众类中小企业或同时生产相同产品或相互协作生产相同产品,通过大量中小企业同一集群形成的规模优势,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产业优势。

(五)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近年来我市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地看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优势,对企业投资尤其是外部大企业投资缺乏吸引力;二是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是几百年上千年传下来的老品种,很难适合现代化的流水线加工;三是有污染,目前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就必须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检测标准,而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煤焦铁铸电等产业包围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根本达不到生产有机绿色产品的要求。我市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产业、企业、要素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体系。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没有完成,要加快发展,政府还必须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应着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煤焦铁铸电等产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流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市煤焦铁铸电等行业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资金。尤其是煤矿企业,近年来面对市场短缺,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市政府应研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成立由政府牵头,企业、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银企之间交流增强、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双方之间的信用合作。三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确保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的增加速度高于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联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新审视资金投入办法,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此提高现有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领导是否重视,特别是各地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宣传工作,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重新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在今后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使农产品加工业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深入审批制度改革,在严格落实产业政策的同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克服政府宏观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第五篇: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日,为全面掌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该县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找到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瓶颈,悟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止目前,该县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共有6家,实现产值10810万元,同比增长9%;实现利税405.7万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802.6万元,同比增长8%;合同订单直接带动农户数4435户,同比增长6%;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脐橙加工和水产品加工以及畜禽加工等产业上。粮食加工企业有**县合成米面制品有限公司、**县龙丰粮食加工厂、**县宝兴米业和**县誉兴粮食加工厂;水产品加工企业有开元鳗业公司;畜禽加工企业有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该县大力引进并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基地快速扩展。依托"三带一园"(脐橙带、无公害蔬菜带、花卉苗木带、蚕桑园)和生猪、工业原料林产业,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划,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依托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组建经济合作社,加大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发展规模种养业,扶持兴办专业养殖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如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猪产业链建成实施后,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辐射带动了1600户以上农户步入致富养殖的行业中,并可年增出栏生猪50万头以上。二是品牌优势初步形成。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创立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经营范围,逐步占领了一定市场,形成了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名牌,如该县合成米面制

品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所创立的"粤霸牌"米排粉,极大占据了珠三角市场。三是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多年的原始积累和滚动发展,已不满足停留在小规模和粗加工上,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判断,加快了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在生产、销售和利税等方面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效果。如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年可屠宰生猪150万头,生产冷鲜肉5万吨、肉制品3万吨,填补了该县生猪加工、冷藏产业链的空白,对于做大做强做优生猪产业,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龙头企业不多,带动能力不够

该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六家,但总数少,且规模不是很大,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二)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不高

现代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近年来该县也产生了像“**”、“**”等农产品品牌,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珠三角,虽然在珠三角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整体来说还不算高。

(三)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该县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该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尤还显得势单力薄,产品销路不太顺畅,效益不够高。因此,亟需做大做强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一是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全面开展和利用县域资源优势。要根据本地加工业的现实基础、生产要素资源的客观条件、市场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制定出县、乡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一是规划出本地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加工类型,求优不求多;二是规划出本地农产品种养的区域布局,种优不种次;三是规划出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宜长不宜短。就该县来说,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着力培植粮食、猪禽、水产、脐橙、蔬菜、花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并做大以"粤霸"为龙头的种粮及粮食加工产业链、以"雨润"为品牌的生猪加工产业链、以开元鳗业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以"赣南脐橙"为龙头的脐橙及脐橙加工产业链、以及茧丝绸加工和蔬菜加工产业链等几条链条,把全县70%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企业树立做大做强品牌的意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与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二是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

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注重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四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治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治理、质量治理、成本治理和经济核算。

三是要以农业招商为抓手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调查结果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仅靠财政和内资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还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招商引资是解决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最有效的办法,是壮大企业规模扩大农产品加工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招商引资应当是有导向的。要结合加工基础,联系资源条件,围绕产业规划,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和链条招商。要贪大求多慕名追洋,规模要大,投资要多,千方百计引进大龙头,洋龙头,名龙头,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如该县近年来先后引进的正邦科技,开元鳗业,江苏雨润等一大批规模性的企业都起到了龙头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答应的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应按照上级精神,继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一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在与农户签定合同订单中实行最低保护价,在种子、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等系列化服务,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

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二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龙头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为面对一个或几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三要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同类加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价格协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功能,切实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推荐你访问其他精彩文章: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对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2014年德城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调研报告第四篇: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第五篇: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经济逐步淡出县域经济的舞台,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快,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一、民营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一)民营经济在县域内规模扩张

近些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实施“民营富县”战略,结合企业改革和三峡库区企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实现了民营企业和经营户从户数、从业人数到运行质量、技术含量的逐步增加和提高。2014年底,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5374户,其中民营企业法人201家,从业人数达到63836人,实现营业收入113801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1,连续三年均增长14.48,累计完成增加值38693万元,实缴税金4005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0.7。

(二)重组国有存量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县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新组建民营企业48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5980人,盘活资产32873万元,化解债务23531万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产值中,民营工业企业占47.16。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有7家属民营性质,其中有5家是通过资产重组,重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如金字山水泥、朝阳水泥、三峡酒业、麂子岩煤矿和义和工业硅都是在包袱十分沉重、资产几乎全部闲置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民营企业。

(三)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由于企业产权性质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有机整合。民营企业主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重要手段,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共投资6598.5万元,实施技改项目7个,开发出部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如朝阳水泥有限公司为抓住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机遇,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出适应工程需要的道路水泥和灌浆水泥,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填补了我省道路和灌浆等特种水泥的空白。该公司还投入480万元,用于生产技术改造,年新增生产能力10万吨;投资400万元,进行防止粉尘和烟气污染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粉尘和烟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政策优惠、环境优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库区企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机遇,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放开生产经营领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为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2014年,县委、县政府以巴发[2014]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很强的操作性,成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1、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创办民营企业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县委、县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2、提高民营业主的政治待遇。人大、政协安排一定的名额,依法选举民营企业主为人大代表,协商推荐并安排民营企业主为政协委员。3、强化舆论导向。各部门及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民营企业主,在全县形成了发展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4、用足用活国家税收优惠政策。5、减免行政事业性规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

(二)健全民营经济工作机构,着力营造发展软环境

1、建立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由县政府分管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任中心主任。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储备,发布项目信息,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协调用地、用水、用电,调处矛盾纠纷,代办一切行政审批手续和代收代缴规费,实行“一站式”服务。2014年,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共接待各种咨询80多人次,办理登记项目12个,先后为26家民营企业调处各种矛盾纠纷28次,减免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注册登记费27.4万元。

2、建立企业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由县纪委书记任中心主任。负责受理和处理民营企业的投诉,查处破坏企业发展环境、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2014年,投诉中心为民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3、实施帮扶民营企业“四个一”工程。“四个一”工程是指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

4、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

(三)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根据州民营经济工作局下达给我县的民营

经济预期目标,将产值营业额、增加值、实交税金三个指标进行目标分解,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作为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乡镇相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专班,将签订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分解下达到村组和乡镇职能部门,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制约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五大因素 

(一)

发展环境依然欠优

一是由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政策制定和发展领域方面都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不敢大胆探索和突破,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少数地方和少数职能部门把民营企业当“唐僧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且有新的表现。少数社会成员“仇富”心理比较严重。三是办事难、效率低。行政代理服务中心所作的实行零环节办证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服务“一条龙”的承诺没有完全落实。

(二)融资渠道不畅

**辖区内现有金融机构八家(含邮政储蓄),其中商业性金融机构5家。二00三年,全县金融机构总存款达159185万元,而各项贷款总额仅76969万元,存贷比为2.1:1。从贷款增量来看,到二00三年末,全县商业性金融机构共新增贷款1204万元,而主要是农业贷款。从银行资金供给能力看,近几年存款增长较快,辖内商业银行资金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几年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对萎缩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强烈资金需求形成尖锐矛盾,银行作为企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已呈现梗阻,严重制约了全县民营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贷款担保落实难。按新的贷款办法,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基层金融机构只能发放担保贷款。但民营中小企业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我县虽已成立了担保组织,但因其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二是银行授权授信集中,基层银行功能退化。近年来,各银行加大了对基层行的控制,上收了大额贷款的审批权,实行集中管理。不仅影响了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同时,也延长了贷款的审批时间,影响企业贷款需求的时效。三是惜贷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商业银行过分强调贷款的安全性,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风险管理,并将收贷收息与职工工资、奖金等挂钩,甚至推行“贷款终身追究制”,使一些信贷员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惜贷心理。四是抵押贷款手续复杂,费用高。目前,银行对企业主要发放风险较小的抵押、担保贷款,但企业一般仅有房屋、设备等作为抵押品,不仅需要对抵押品进行评估、公证、登记等,手续极为复杂,且收费高,而且在企业真正不能归还贷款时,银行也很难进行处理。五是企业诚信度不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如信用观念淡薄、虚假财务信息和逃废银行债务等,从而形成银行“惧贷”。六是法院执法力度不够,金融债权保全难以落实。七是企业科技含量低,对银行缺乏吸引力。

(三)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协调机制作保证。这其中包括社会的总体协调、所有制类型间的协调和行业协调等方面。我县民营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说尚未起步。一是民间协会普遍没有建立。民营经济来自民间,民间协会作用十分重要。据资料统计,全县90以上的乡镇和行业,没有建立民间的行业协会或行业公会,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体制经济间不能有效协调。二是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陷于迷惘。成立于80年代的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面对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显得无所适从,根本不能起到协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抽样调查表明,我县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在调查的20人中,第一学历为大专的仅1人,第二学历达到大专的也只有6人;在这20人中,没有1人受过系统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在这20人中,近5年来只有8人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是对公司制度的运作机制比较陌生。

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

一是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软环境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的决定》,强化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职责,在引导、协调、服务上加大力度,促进我县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县委“八破除”、“八强化”的思路,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狠抓落实。三是继续实施一个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的“四个一”工程。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始终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个个营造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改革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与基础设施相结合,加快交通、能源、电力、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步伐;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发展服务贸易相结合,激活市场,刺激需求,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五是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争取在农副产品加工和关键作用资源开发方面上一批新项目,创一至二个名优品牌,发挥名优品牌效应。

(二)努力打破中小企业贷款难瓶颈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民营中小企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银行要支持和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基层行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积极主动,对那些诚实守信、经营规范、效益好的企业以及产品有销路、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给予票据承兑、贴现及贷款支持,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量。

2、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效率。一是对实力较强、效益较好、讲信用的中小企业可实行授信额度管理,在额度内随要随贷。二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与企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三是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给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自主权。同时,对大额贷款的审批,不能人为地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只研究几次,要及时给予答复,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以免影响企业生产和贻误商机。

3、各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业务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只罚不奖的做法,对信贷业务的责任人根据其当年的业务发生额,对能及时还本付息的,应给予不同的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多放贷、放好贷。

4、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由政府牵头,财政、企业出资,组成联合担保共同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这要作为今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的重大举措来抓。

5、改善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氛围。一是地方政府应立足当地整体经济发展,全力支持银行维权,同时,司法部门要加大案件执结力度,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感。二是认真搞好信用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是规范各管理部门的收费行为,以减轻银行在维权等方面的负担。四是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企业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改制,都要依法处理好债权债务,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严防借改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切实落实银行债权。

6、中小企业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用好的项目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赢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7、各级政府要为银企共同发展搭建平台。既要鼓励、支持银行积极放贷,又要对企业不良信用行为严加挞伐,既要选择一批效益好的优秀项目向银行推介,又要为企业的信用保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切实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

(三)建立自己的特色经济体系

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发展我县民营经济必须从长远着眼,从近期着手,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1、近期和短期内应当以盘活现有资产存量、优化资产重组为重点,充分调动全方位的积极性,发挥好现有资产的效益。

2、农业产业化必须同农产品加工同步发展。从目前的国家财税政策来看,农业产业化只能解决农民增收而不能解决财政增收的问题,要兼顾富县裕民,只能通过精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才能发挥其综合效益。

3、招商引资的重点应当以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为重点。一是发挥我县农业大县的优势,以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轻工产品、特别食品和药材加工为重点,在绿色食品加工业方面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贮鲜和出口,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在药业方面发展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加工,引进和扶持药材加工、销售企业,推动药材产业化发展;二是发挥我县地下资源优势,走采掘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主要是煤炭和矿产采掘;三是大力发展我县电力产业。到2014年底,我县装机总容量达31.47万千瓦,年将形成14.25万千瓦时的电力产品生产规模(不包括水布垭)。

4、进一步加强我县的资源普查和勘查,实行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从局部利益的角度考虑,贫穷的经济起步,只能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我县的资源的普查和勘查工作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5、继续加强项目库的编制工作。一要长短兼顾,扩大可供选择的余地;二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与我县区位优势,拓宽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三要完善具体项目的配套政策,吸引客商的投入。

6、要突破性发展民营工业。要大力引进、培植民营工业企业,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从资金融通、土地使用、资质评定、人才引进和进出口经营权的取得等方面落实具体的扶持措施。

(四)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协调机制

一是要普遍建立工商联基层分会。工商联基层分会是组织会员、宣传会员、服务会员的载体。有条件的街道、乡镇要以多种形式加快基层商会的组建工作。二是组建同业公会或行业商会。组建同业公或行业商会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支持在民营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行业,组建和发展同业公会和行业商会。要发挥同业公会和行业商会等组织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公平竞争,保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意见,协调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民营企业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尽快启动全县“民营企业家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培训;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提升素质。二是应围绕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和人才服务四个环节,抓好用人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并切实落到实处。要以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并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鼓励专业人才到民营企业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自身在县人才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发挥企业、社会、政府三方面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立足民营企业现有实际,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和高水准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大人才使用力度,按照实现人才分布高密度、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结构高对应、人才流动高活力、人才产出高效率的要求,充分利用优秀人才资源,优化用人机制,积极培育民营企业的发展原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规范的人才市场,确保人才信息渠道畅通,为民营企业人才交流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二篇:关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经济逐步淡出县域经济的舞台,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快,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民营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一)民营经济在县域内规模扩张

近些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实施“民营富县”战略,结合企业改革和三峡库区企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实现了民营企业和经营户从户数、从业人数到运行质量、技术含量的逐步增加和提高。2014年底,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5374户,其中民营企业法人201家,从业人数达到63836人,实现营业收入113801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1%,连续三年均增长14.48%,累计完成增加值38693万元,实缴税金4005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0.7%。

(二)重组国有存量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县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新组建民营企业48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5980人,盘活资产32873万元,化解债务23531万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产值中,民营工业企业占47.16%。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有7家属民营性质,其中有5家是通过资产重组,重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如金字山水泥、朝阳水泥、三峡酒业、麂子岩煤矿和义和工业硅都是在包袱十分沉重、资产几乎全部闲置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民营企业。

(三)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由于企业产权性质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有机整合。民营企业主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重要手段,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共投资6598.5万元,实施技改项目7个,开发出部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如朝阳水泥有限公司为抓住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机遇,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出适应工程需要的道路水泥和灌浆水泥,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填补了我省道路和灌浆等特种水泥的空白。该公司还投入480万元,用于生产技术改造,年新增生产能力10万吨;投资400万元,进行防止粉尘和烟气污染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粉尘和烟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政策优惠、环境优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库区企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机遇,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放开生产经营领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为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2014年,县委、县政府以巴发[2014]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很强的操作性,成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1、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创办民营企业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县委、县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2、提高民营业主的政治待遇。人大、政协安排一定的名额,依法选举民营企业主为人大代表,协商推荐并安排民营企业主为政协委员。3、强化舆论导向。各部门及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民营企业主,在全县形成了发展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4、用足用活国家税收优惠政策。5、减免行政事业性规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

(二)健全民营经济工作机构,着力营造发展软环境

1、建立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由县政府分管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任中心主任。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储备,发布项目信息,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协调用地、用水、用电,调处矛盾纠纷,代办一切行政审批手续和代收代缴规费,实行“一站式”服务。2014年,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共接待各种咨询80多人次,办理登记项目12个,先后为26家民营企业调处各种矛盾纠纷28次,减免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注册登记费27.4万元。

2、建立企业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由县纪委书记任中心主任。负责受理和处理民营企业的投诉,查处破坏企业发展环境、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2014年,投诉中心为民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3、实施帮扶民营企业“四个一”工程。“四个一”工程是指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

4、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

(三)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根据州民营经济工作局下达给我县的民营经济预期目标,将产值营业额、增加值、实交税金三个指标进行目标分解,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作为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乡镇相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专班,将签订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分解下达到村组和乡镇职能部门,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制约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五大因素 

(一)发展环境依然欠优

一是由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政策制定和发展领域方面都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不敢大胆探索和突破,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少数地方和少数职能部门把民营企业当“唐僧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且有新的表现。少数社会成员“仇富”心理比较严重。三是办事难、效率低。行政代理服务中心所作的实行零环节办证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服务“一条龙”的承诺没有完全落实。

(二)融资渠道不畅

**辖区内现有金融机构八家(含邮政储蓄),其中商业性金融机构5家。二00三年,全县金融机构总存款达159185万元,而各项贷款总额仅76969万元,存贷比为2.1:1。从贷款增量来看,到二00三年末,全县商业性金融机构共新增贷款1204万元,而主要是农业贷款。从银行资金供给能力看,近几年存款增长较快,辖内商业银行资金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几年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对萎缩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强烈资金需求形成尖锐矛盾,银行作为企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已呈现梗阻,严重制约了全县民营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贷款担保落实难。按新的贷款办法,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基层金融机构只能发放担保贷款。但民营中小企业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我县虽已成立了担保组织,但因其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二是银行授权授信集中,基层银行功能退化。近年来,各银行加大了对基层行的控制,上收了大额贷款的审批权,实行集中管理。不仅影响了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同时,也延长了贷款的审批时间,影响企业贷款需求的时效。三是惜贷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商业银行过分强调贷款的安全性,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风险管理,并将收贷收息与职工工资、奖金等挂钩,甚至推行“贷款终身追究制”,使一些信贷员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惜贷心理。四是抵押贷款手续复杂,费用高。目前,银行对企业主要发放风险较小的抵押、担保贷款,但企业一般仅有房屋、设备等作为抵押品,不仅需要对抵押品进行评估、公证、登记等,手续极为复杂,且收费高,而且在企业真正不能归还贷款时,银行也很难进行处理。五是企业诚信度不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如信用观念淡薄、虚假财务信息和逃废银行债务等,从而形成银行“惧贷”。六是法院执法力度不够,金融债权保全难以落实。七是企业科技含量低,对银行缺乏吸引力。

(三)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协调机制作保证。这其中包括社会的总体协调、所有制类型间的协调和行业协调等方面。我县民营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说尚未起步。一是民间协会普遍没有建立。民营经济来自民间,民间协会作用十分重要。据资料统计,全县90%以上的乡镇和行业,没有建立民间的行业协会或行业公会,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体制经济间不能有效协调。二是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陷于迷惘。成立于80年代的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面对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显得无所适从,根本不能起到协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抽样调查表明,我县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在调查的20人中,第一学历为大专的仅1人,第二学历达到大专的也只有6人;在这20人中,没有1人受过系统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在这20人中,近5年来只有8人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是对公司制度的运作机制比较陌生。

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

一是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软环境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的决定》,强化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职责,在引导、协调、服务上加大力度,促进我县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县委“八破除”、“八强化”的思路,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狠抓落实。三是继续实施一个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的“四个一”工程。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始终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个个营造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改革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与基础设施相结合,加快交通、能源、电力、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步伐;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发展服务贸易相结合,激活市场,刺激需求,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五是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争取在农副产品加工和关键作用资源开发方面上一批新项目,创一至二个名优品牌,发挥名优品牌效应。

二)努力打破中小企业贷款难瓶颈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民营中小企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银行要支持和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基层行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积极主动,对那些诚实守信、经营规范、效益好的企业以及产品有销路、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给予票据承兑、贴现及贷款支持,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量。

2、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效率。一是对实力较强、效益较好、讲信用的中小企业可实行授信额度管理,在额度内随要随贷。二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与企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三是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给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自主权。同时,对大额贷款的审批,不能人为地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只研究几次,要及时给予答复,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以免影响企业生产和贻误商机。

3、各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业务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只罚不奖的做法,对信贷业务的责任人根据其当年的业务发生额,对能及时还本付息的,应给予不同的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多放贷、放好贷。

4、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由政府牵头,财政、企业出资,组成联合担保共同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这要作为今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的重大举措来抓。

5、 改善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氛围。一是地方政府应立足当地整体经济发展,全力支持银行维权,同时,司法部门要加大案件执结力度,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感。二是认真搞好信用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是规范各管理部门的收费行为,以减轻银行在维权等方面的负担。四是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企业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改制,都要依法处理好债权债务,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严防借改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切实落实银行债权。

6、中小企业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用好的项目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赢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7、各级政府要为银企共同发展搭建平台。既要鼓励、支持银行积极放贷,又要对企业不良信用行为严加挞伐,既要选择一批效益好的优秀项目向银行推介,又要为企业的信用保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切实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

(三)建立自己的特色经济体系

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发展我县民营经济必须从长远着眼,从近期着手,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1、近期和短期内应当以盘活现有资产存量、优化资产重组为重点,充分调动全方位的积极性,发挥好现有资产的效益。

2、农业产业化必须同农产品加工同步发展。从目前的国家财税政策来看,农业产业化只能解决农民增收而不能解决财政增收的问题,要兼顾富县裕民,只能通过精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才能发挥其综合效益。

3、招商引资的重点应当以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为重点。一是发挥我县农业大县的优势,以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轻工产品、特别食品和药材加工为重点,在绿色食品加工业方面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贮鲜和出口,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在药业方面发展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加工,引进和扶持药材加工、销售企业,推动药材产业化发展;二是发挥我县地下资源优势,走采掘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主要是煤炭和矿产采掘;三是大力发展我县电力产业。到2014年底,我县装机总容量达31.47万千瓦,年将形成14.25万千瓦时的电力产品生产规模(不包括水布垭)。

4、进一步加强我县的资源普查和勘查,实行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从局部利益的角度考虑,贫穷的经济起步,只能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我县的资源的普查和勘查工作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5、继续加强项目库的编制工作。一要长短兼顾,扩大可供选择的余地;二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与我县区位优势,拓宽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三要完善具体项目的配套政策,吸引客商的投入。

6、要突破性发展民营工业。要大力引进、培植民营工业企业,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从资金融通、土地使用、资质评定、人才引进和进出口经营权的取得等方面落实具体的扶持措施。

(四)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协调机制

一是要普遍建立工商联基层分会。工商联基层分会是组织会员、宣传会员、服务会员的载体。有条件的街道、乡镇要以多种形式加快基层商会的组建工作。二是组建同业公会或行业商会。组建同业公或行业商会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支持在民营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行业,组建和发展同业公会和行业商会。要发挥同业公会和行业商会等组织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公平竞争,保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

第三篇:关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经济逐步淡出县域经济的舞台,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快,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民营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一)民营经济在县域内规模扩张

近些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实施“民营富县”战略,结合企业改革和三峡库区企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实现了民营企业和经营户从户数、从业人数到运行质量、技术含量的逐步增加和提高。2014年底,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5374户,其中民营企业法人201家,从业人数达到63836人,实现营业收入113801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1%,连续三年均增长14.48%,累计完成增加值38693万元,实缴税金4005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0.7%。

(二)重组国有存量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县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新组建民营企业48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5980人,盘活资产32873万元,化解债务23531万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产值中,民营工业企业占47.16%。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有7家属民营性质,其中有5家是通过资产重组,重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如金字山水泥、朝阳水泥、三峡酒业、麂子岩煤矿和义和工业硅都是在包袱十分沉重、资产几乎全部闲置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民营企业。

(三)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由于企业产权性质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有机整合。民营企业主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重要手段,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共投资6598.5万元,实施技改项目7个,开发出部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如朝阳水泥有限公司为抓住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机遇,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出适应工程需要的道路水泥和灌浆水泥,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填补了我省道路和灌浆等特种水泥的空白。该公司还投入480万元,用于生产技术改造,年新增生产能力10万吨;投资400万元,进行防止粉尘和烟气污染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粉尘和烟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政策优惠、环境优化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库区企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机遇,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放开生产经营领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为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2014年,县委、县政府以巴发[2014]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很强的操作性,成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1、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创办民营企业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县委、县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2、提高民营业主的政治待遇。人大、政协安排一定的名额,依法选举民营企业主为人大代表,协商推荐并安排民营企业主为政协委员。3、强化舆论导向。各部门及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民营企业主,在全县形成了发展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4、用足用活国家税收优惠政策。5、减免行政事业性规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

(二)健全民营经济工作机构,着力营造发展软环境

1、建立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由县政府分管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任中心主任。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储备,发布项目信息,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协调用地、用水、用电,调处矛盾纠纷,代办一切行政审批手续和代收代缴规费,实行“一站式”服务。2014年,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共接待各种咨询80多人次,办理登记项目12个,先后为26家民营企业调处各种矛盾纠纷28次,减免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注册登记费27.4万元。

2、建立企业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由县纪委书记任中心主任。负责受理和处理民营企业的投诉,查处破坏企业发展环境、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2014年,投诉中心为民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3、实施帮扶民营企业“四个一”工程。“四个一”工程是指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

4、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

(三)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根据州民营经济工作局下达给我县的民营经济预期目标,将产值营业额、增加值、实交税金三个指标进行目标分解,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作为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乡镇相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专班,将签订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分解下达到村组和乡镇职能部门,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制约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五大因素 

(一)发展环境依然欠优

一是由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政策制定和发展领域方面都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不敢大胆探索和突破,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少数地方和少数职能部门把民营企业当“唐僧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且有新的表现。少数社会成员“仇富”心理比较严重。三是办事难、效率低。行政代理服务中心所作的实行零环节办证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服务“一条龙”的承诺没有完全落实。

(二)融资渠道不畅

**辖区内现有金融机构八家(含邮政储蓄),其中商业性金融机构5家。二00三年,全县金融机构总存款达159185万元,而各项贷款总额仅76969万元,存贷比为2.1:1。从贷款增量来看,到二00三年末,全县商业性金融机构共新增贷款1204万(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元,而主要是农业贷款。从银行资金供给能力看,近几年存款增长较快,辖内商业银行资金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几年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对萎缩与众多中小企业的强烈资金需求形成尖锐矛盾,银行作为企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已呈现梗阻,严重制约了全县民营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贷款担保落实难。按新的贷款办法,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基层金融机构只能发放担保贷款。但民营中小企业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我县虽已成立了担保组织,但因其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二是银行授权授信集中,基层银行功能退化。近年来,各银行加大了对基层行的控制,上收了大额贷款的审批权,实行集中管理。不仅影响了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同时,也延长了贷款的审批时间,影响企业贷款需求的时效。三是惜贷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商业银行过分强调贷款的安全性,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风险管理,并将收贷收息与职工工资、奖金等挂钩,甚至推行“贷款终身追究制”,使一些信贷员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惜贷心理。四是抵押贷款手续复杂,费用高。目前,银行对企业主要发放风险较小的抵押、担保贷款,但企业一般仅有房屋、设备等作为抵押品,不仅需要对抵押品进行评估、公证、登记等,手续极为复杂,且收费高,而且在企业真正不能归还贷款时,银行也很难进行处理。五是企业诚信度不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如信用观念淡薄、虚假财务信息和逃废银行债务等,从而形成银行“惧贷”。六是法院执法力度不够,金融债权保全难以落实。七是企业科技含量低,对银行缺乏吸引力。

(三)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协调机制作保证。这其中包括社会的总体协调、所有制类型间的协调和行业协调等方面。我县民营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说尚未起步。一是民间协会普遍没有建立。民营经济来自民间,民间协会作用十分重要。据资料统计,全县90%以上的乡镇和行业,没有建立民间的行业协会或行业公会,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体制经济间不能有效协调。二是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陷于迷惘。成立于80年代的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面对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显得无所适从,根本不能起到协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抽样调查表明,我县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还任重道远。在调查的20人中,第一学历为大专的仅1人,第二学历达到大专的也只有6人;在这20人中,没有1人受过系统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在这20人中,近5年来只有8人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是对公司制度的运作机制比较陌生。

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

一是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软环境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的决定》,强化政府行政代理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职责,在引导、协调、服务上加大力度,促进我县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县委“八破除”、“八强化”的思路,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狠抓落实。三是继续实施一个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帮扶一家民营企业的“四个一”工程。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始终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个个营造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改革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与基础设施相结合,加快交通、能源、电力、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步伐;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发展服务贸易相结合,激活市场,刺激需求,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五是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争取在农副产品加工和关键作用资源开发方面上一批新项目,创一至二个名优品牌,发挥名优品牌效应。

(二)努力打破中小企业贷款难瓶颈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民营中小企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银行要支持和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基层行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积极主动,对那些诚实守信、经营规范、效益好的企业以及产品有销路、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给予票据承兑、贴现及贷款支持,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量。

2、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效率。一是对实力较强、效益较好、讲信用的中小企业可实行授信额度管理,在额度内随要随贷。二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与企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三是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给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自主权。同时,对大额贷款的审批,不能人为地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只研究几次,要及时给予答复,以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以免影响企业生产和贻误商机。

3、各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业务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只罚不奖的做法,对信贷业务的责任人根据其当年的业务发生额,对能及时还本付息的,应给予不同的奖励,鼓励信贷人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多放贷、放好贷。

4、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由政府牵头,财政、企业出资,组成联合担保共同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这要作为今后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的重大举措来抓。

5、 改善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氛围。一是地方政府应立足当地整体经济发展,全力支持银行维权,同时,司法部门要加大案件执结力度,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感。二是认真搞好信用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是规范各管理部门的收费行为,以减轻银行在维权等方面的负担。四是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企业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改制,都要依法处理好债权债务,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严防借改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切实落实银行债权。

6、中小企业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用好的项目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赢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7、各级政府要为银企共同发展搭建平台。既要鼓励、支持银行积极放贷,又要对企业不良信用行为严加挞伐,既要选择一批效益好的优秀项目向银行推介,又要为企业的信用保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切实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

(三)建立自己的特色经济体系

抓住国家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发展我县民营经济必须从长远着眼,从近期着手,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1、近期和短期内应当以盘活现有资产存量、优化资产重组为重点,充分调动全方位的积极性,发挥好现有资产的效益。

2、农业产业化必须同农产品加工同步发展。从目前的国家财税政策来看,农业产业化只能解决农民增收而不能解决财政增收的问题,要兼顾富县裕民,只能通过精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才能发挥其综合效益。

3、招商引资的重点应当以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为重点。一是发挥我县农业大县的优势,以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轻工产品、特别食品和药材加工为重点,在绿色食品加工业方面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贮鲜和出口,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在药业方面发展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加工,引进和扶持药材加工、销售企业,推动药材产业化发展;二是发挥我县地下资源优势,走采掘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主要是煤炭和矿产采掘;三是大力发展我县电力产业。到2014年底,我县装机总容量达31.47万千瓦,年将形成14.25万千瓦时的电力产品生产规模(不包括水布垭)。

4、进一步加强我县的资源普查和勘查,实行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从局部利益的角度考虑,贫穷的经济起步,只能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我县的资源的普查和勘查工作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5、继续加强项目库的编制工作。一要长短兼顾,扩大可供选择的余地;二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与我县区位优势,拓宽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三要完善具体项目的配套政策,吸引客商的投入。

6、要突破性发展民营工业。要大力引进、培植民营工业企业,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从资金融通、土地使用、资质评定、人才引进和进出口经营权的取得等方面落实具体的扶持措施。

(四)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协调机制

一是要普遍建立工商联基层分会。工商联基层分会是组织会员、宣传会员、服务会员的载体。有条件的街道、乡镇要以多种形式加快基层商会的组建工作。二是组建同业公会或行业商会。组建同业公或行业商会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支持在民营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行业,组建和发展同业公会和行业商会。要发挥同业公会和行业商会等组织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公平竞争,保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意见,协调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民营企业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尽快启动全县“民营企业家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培训;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提升素质。二是应围绕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和人才服务四个环节,抓好用人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并切实落到实处。要以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并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鼓励专业人才到民营企业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自身在县人才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发挥企业、社会、政府三方面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立足民营企业现有实际,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和高水准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大人才使用力度,按照实现人才分布高密度、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结构高对应、人才流动高活力、人才产出高效率的要求,充分利用优秀人才资源,优化用人机制,积极培育民营企业的发展原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规范的人才市场,确保人才信息渠道畅通,为民营企业人才交流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篇: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乌敦套海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投资环境、发展理念、运行机制、政策规定等方面都做出改革和调整,使红山民营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从2014年起,镇党委制定完善并落实了一系列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政策、服务等多方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镇政府设立了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服务四个办公室,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多角度、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对新开办企业和重点企业,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包扶制度,现场办公,定期走访,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通过连续三年的小城镇建设,镇区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红山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得以改善,红山更具投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全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从2014年初的172家发展到现在的346家,其中年产值10万元以上有71家,这些民营企业种类齐全,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种植业主要有规模种籽繁育、药材、有机食品、牧草、经济林、用材林等,养殖业主要有鸡、羊、牛、獭兔、貉子等,生产加工业主要有木材家具、农机具生产与维修、脱水蔬菜、酱油、粮食加工、造纸、印刷、地毯、塑料编织、柳编、生物制剂、食用菌载培等,日常生活服务类,主要有影楼彩扩、电脑打字、交通运输、宾馆酒店、燃料燃汽供应等,营销中介服务涉及居民生活各个方面,遍布全镇每个角落,现在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规模、开发领域、融资渠道、科技含量、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新性突破。如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60人,民营企业年净利润达到1800万元,成为红山经济的主体。同时干部群众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民营经济在全镇变地开花,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全镇干部的老大难问题,理顺了分配收入关系,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压力巨大,又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2014年,乌敦套海镇税收242.6万元,其中70万元来自民营经济,占全镇税收的29%。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减免,民营经济势必成为财政增收的最大增长点,尽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为镇党委工作的重心。发展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要务,党员干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理应成为民营经济的示范者、引路人,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身肩不可推卸的重任。同时,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具有诸多潜在的优势,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全镇干部70%受过中等教育,20%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先天的良好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程度、实践锻炼决定了干部相对于一般群众综合素质较高,从业适应能力强;二是政策法律意识相对较高;三是社会的诚信度较高;四是具有市场意识,超前意识,干部想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准确性,应对市场风险的防范性,捕捉信息的及时性高于常人;五是资金实力相对而言较强,收入水平高于一般群众平均水平;六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群众都在关注干部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因此干部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为此镇党委遵循渐进性、专业性、实效性原则,放开搞活,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干部在完成本职业务工作的前提下,不承担镇内中心工作,发放60——80%工资,发挥各自优势,融入市场,自主经营。镇党委在将干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首先给干部以动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民营经济,与干部共同谋划,帮助干部解决初涉市场的一些具体问题。随后给干部以压力,让他们必须把民营经济做出成果,制定奖惩机制,去除等、靠的观望思想,意无反顾地把智慧和才干用于发展民营经济。镇党委改进考评机制,实行完成业务工作和发展民营经济双百分责任制,将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干部招商和从事民营经济效果与第十三个月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及各种奖励挂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称评聘两条线,不从事民营经济的不聘职称,机构改革时不予聘用。

通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乌敦套海镇的“干部经济”已初步形成格局,全镇138名在职干部中,已有91名在从事各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占干部总数的65%。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1人,股站级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9人,一般干部专职从事民营经济26人,兼职从事民营经济35人,另有47名干部也正积极筹划,探索市场,准备适时参与民营经济活动。从事民营经济的干部,广泛分布于特色种养、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生态经济、个体经营等领域,种草养羊养牛的40多人,牛羊存栏大都在50——100只左右,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从事玉米制种的近20人,年纯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最多的可突破10万元,外出从事打工经营活动的4人(深圳、北京、西安、赤峰各1人),从事中介及营销活动的30多人。

通过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活动,全镇事业站所实行企业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干部转变了工作职能,社会化服务效果显著,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得以有机结合,增强了服务的生命力。同时,推进了产业化,全镇已形成了以种草养羊、玉米制种,劳务经济、中介信息为主的四大产业,有效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干部走向市场,追求效益最大化,实行服务规范化,在全镇营造了强有力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促进了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全镇优势主导产业。同时,为事业站所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镇财政每年节省人员经费30万元。

三、民营经济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在乌敦套海镇民营企业中,有6个适合组建党组织,其中5个已及时组建了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均由镇党委成员负责联系。红山微生物制剂厂由于党员人数不够,现尚未组建党组织,但镇党委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在该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开展党建工作,加大力度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拟在2014年在该企业组建党支部。

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是镇党委一直深入探讨的新课题。镇党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到如何发展壮大企业上来,由支部牵头,党员实施,职工参与,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把支部建设与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如农具厂支部,由党员组成攻关小组,带领各车间职工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以党员为纽带,把各个车间各个工种连结在一起,互能有无,团结协作,重新振兴了红山农具厂,使其以整体设备齐全、技术过硬、诚信度好,成为翁旗东部地区农机制造维修中心;红山供销社党支部,企业破产,支部不散,党支部把原单位职工组织起来,认真总结每个职工的特长与不足,共同找方法,谋出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招的出招,使14名下岗职工二次就业,都有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职工们欣喜地说:供销社不再是主渠道,但党支部永远是我们的主心骨。

在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重经济效益轻党建工作思想,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取得民营经济与党建工作的双赢。乌敦套海镇党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民营经济党建工作新思路,注重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发现、培养优秀分子,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对民营经济党支部,注重强化班子建设,尤其是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并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在日常和年终做好督察和考核。

四、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部分干部顾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将来的机构改革感到迷茫;部分干部从前未从事过经营活动,一时找不准切入点,怕应对不了,缺乏创业的胆略和信心;部分干部由于资金不足,有看好的项目,但无实施的能力;还有的干部认为单位没多少自己的业务,走向市场仿佛失去了自己引以为荣的干部身份,有失落感,一时放不下架子。

五、进一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执法执纪部门要服从和服务于长远与大局,牺牲部门利益,真正把管理转化为服务。二是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民营经济不借助外力,不融合外资,单靠自身造血很难短时间内做大做强。而基础设施的落后,会让人感到发展前景暗淡,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资金投入,有的民营经济开工时就资金不足,有的民营经济把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资金周转一直困扰着企业,而银行贷款额度小,周期短,民间资金又多以高利或股金形式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四是在把民营经济做成百姓经济的过程中,要谨防一哄而上,搞专项推进,搞强迫命令,要注重示范引导,在保证规模优势的同时,做到百花齐放。五是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创造品牌,拉动地区经济。

第五篇: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乌敦套海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投资环境、发展理念、运行机制、政策规定等方面都做出改革和调整,使红山民营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一、全镇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从2014年起,镇

党委制定完善并落实了一系列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政策、服务等多方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镇政府设立了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服务四个办公室,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多角度、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对新开办企业和重点企业,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包扶制度,现场办公,定期走访,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通过连续三年的小城镇建设,镇区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红山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得以改善,红山更具投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全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从2014年初的172家发展到现在的346家,其中年产值10万元以上有71家,这些民营企业种类齐全,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种植业主要有规模种籽繁育、药材、有机食品、牧草、经济林、用材林等,养殖业主要有鸡、羊、牛、獭兔、貉子等,生产加工业主HAOword.com要有木材家具、农机具生产与维修、脱水蔬菜、酱油、粮食加工、造纸、印刷、地毯、塑料编织、柳编、生物制剂、食用菌载培等,日常生活服务类,主要有影楼彩扩、电脑打字、交通运输、宾馆酒店、燃料燃汽供应等,营销中介服务涉及居民生活各个方面,遍布全镇每个角落,现在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规模、开发领域、融资渠道、科技含量、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新性突破。如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60人,民营企业年净利润达到1800万元,成为红山经济的主体。同时干部群众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民营经济在全镇变地开花,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全镇干部的老大难问题,理顺了分配收入关系,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压力巨大,又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2014年,乌敦套海镇税收242.6万元,其中70万元来自民营经济,占全镇税收的29。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减免,民营经济势必成为财政增收的最大增长点,尽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为镇党委工作的重心。发展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要务,党员干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理应成为民营经济的示范者、引路人,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身肩不可推卸的重任。同时,干部从事民营经济,具有诸多潜在的优势,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全镇干部70受过中等教育,20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先天的良好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程度、实践锻炼决定了干部相对于一般群众综合素质较高,从业适应能力强;二是政策法律意识相对较高;三是社会的诚信度较高;四是具有市场意识,超前意识,干部想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准确性,应对市场风险的防范性,捕捉信息的及时性高于常人;五是资金实力相对而言较强,收入水平高于一般群众平均水平;六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群众都在关注干部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如何,因此干部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为此镇党委遵循渐进性、专业性、实效性原则,放开搞活,将干部推向民营经济主战场,干部在完成本职业务工作的前提下,不承担镇内中心工作,发放60——80工资,发挥各自优势,融入市场,自主经营。镇党委在将干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首先给干部以动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民营经济,与干部共同谋划,帮助干部解决初涉市场的一些具体问题。随后给干部以压力,让他们必须把民营经济做出成果,制定奖惩机制,去除等、靠的观望思想,意无反顾地把智慧和才干用于发展民营经济。镇党委改进考评机制,实行完成业务工作和发展民营经济双百分责任制,将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干部招商和从事民营经济效果与第十三个月奖金挂钩,与年终评优及各种奖励挂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称评聘两条线,不从事民营经济的不聘职称,机构改革时不予聘用。

通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乌敦套海镇的“干部经济”已初步形成格局,全镇138名在职干部中,已有91名在从事各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占干部总数的65。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1人,股站级干部兼职从事民营经济19人,一般干部专职从事民营经济26人,兼职从事民营经济35人,另有47名干部也正积极筹划,探索市场,准备适时参与民营经济活动。从事民营经济的干部,广泛分布于特色种养、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生态经济、个体经营等领域,种草养羊养牛的40多人,牛羊存栏大都在50——100只左右,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从事玉米制种的近20人,年纯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最多的可突破10万元,外出从事打工经营活动的4人(深圳、北京、西安、赤峰各1人),从事中介及营销活动的30多人。

通过干部从事民营经济活动,全镇事业站所实

我们向您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深入推进“旗域经济民营化”战略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全民创业,加速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调查与思考

民营-壮大全省民营经济的建议

市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把握三个坚持 壮大县域经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