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发布时间:2019-06-17 03:56:50 影响了:

  美国5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将农产品价格推至新高,全球粮食安全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自2012年6月以来,美国出现了50年来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据美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截止到7月15日,近40%的玉米作物状况糟糕或极为糟糕;约30%的大豆作物状况糟糕或极为糟糕。近1个月来,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扬,8月交割的大豆期货价格上涨50.25美分,达到17.3375美元,创下历史最高价。9月交割的玉米期货价格上涨12.7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8.0775美元,超过了2011年6月创下的每蒲式耳7.8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小麦的价格虽然没有破纪录,但在5个星期中已经上涨50%多,超过了2010年俄罗斯颁布粮食出口禁令时的价格。
  问题的严重还不仅如此。继美国遭遇50年以来最严重干旱之后,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正在经受干旱之苦。俄罗斯农业部7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照较为乐观的预期,俄罗斯2012年度粮食产量预计为8000万吨,如果干旱天气持续,则有可能降至7500万吨。虽然没有严重到2010年仅有6000万吨产量的程度,但仍远低于政府早先预期的9400万吨,比前一年度下降15%至20%。乌克兰农业政策与粮食部预计,2012年度乌克兰的粮食产量将仅有约4530万吨,较上一年度下降两成。俄罗斯媒体报道,干旱已导致各地粮价出现40%到50%的上涨,而未来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现时这一轮的农产品创下的历史最高价,已超过了2007年至2008年的粮食危机时创下的纪录。2007年至2008年的粮食危机曾在30多个国家引起食品暴动。粮食安全再次面临严峻挑战,绝非耸人听闻。
  而各国的粮食库存却因需求增长过快而不断下降。全球粮食需求过快增长的原因:
  一是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快速增长。有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以印度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其人均粮食消费约为200~300公斤/年;以中国为代表的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城市化转型进程中的,人均粮食消费约400~600公斤/年;欧盟等工业化城市化成熟的,约为600~900公斤/年;美国在2005年通过立法,确立大规模生物能源政策导向后,粮食消费水平向人均1000公斤/年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随着社会形态从农耕经济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结构分化过渡的经济,以及高度成熟的经济体,其人均粮食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增长速率呈倍数关系。二是全球人口总量在持续攀升,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大关,过量的人口负担也加大了全球粮食的总需求。三是生物能源等间接形式的粮食消费大增。进入2000年后,随着生物能源需求大增,大量的粮食被用来生产生物燃料。以酒精为主体的生物“汽油”和以油脂为主体的生物“柴油”等不断进入能源领域,生物能源占比逐步上升,加大了对粮食的消费需求。粮食安全或成全球最突出问题。
  中国的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从1995年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需求从4.528亿吨增至5.2755亿吨,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除了人口的自然刚性增长外,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变化,加大了对肉食消费的需求,这对粮食需求产生了乘数放大效应,从1986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35公斤增至2010年人均消费60公斤(韩国人均37公斤)。每生产1公斤牛肉要消耗8公斤左右的粮食,生产1公斤猪肉要消耗3~5公斤粮食。中国用于家畜饲料的粮食,从1980年的6800万吨增至2009年的1.2亿吨,增长了近1倍。中国从1995年转向大豆净进口国;中国从2009年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2010年和2011年中国玉米进口剧增,2012年1~5月累计进口量已经超过2011年整年进口量。2011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达6100多万吨,按供给量计算,中国粮食自给率只有89.7%,低于95%的警戒线。总体上看,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会不断增大。
  尽管中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实现了连续8年增产(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特别是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来首次实现了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然而,这只能说明与历史比,创造了一个最好成绩。中国从来不能忘记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目前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增多,粮食预计严重欠收的形势下,粮食安全更是丝毫不可大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中国而言,粮食安全还存在许多问题。从全球看:一是全球粮食年出口额仅有约2.5亿吨,不到中国粮食产量的一半,而全世界尚有10亿人在挨饿,10亿人在“隐性挨饿”,出口粮食的国家只有10多个,而粮食进口国有100多个。2011年中国粮食进口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4,扩大进口的空间非常有限。二是2007年以来,全球房地产和股市持续走低,大量资金和各类基金转投石油、粮食等资源性产品,热钱大量涌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粮价被炒得水涨船高,也加大了国内市场调控难度。三是全球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垄断全球80%的粮食交易,在成功攻陷中国大豆产业、掌控食用油市场定价权后,正在加紧布局中国玉米和小麦两个主粮品种,这尤其需要警惕。四是作为全球粮食出口第一大国的美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2010年用1.26亿吨约粮食总产的1/3生产燃料乙醇,全球粮食贸易因此锐减,而引发国际粮价上涨。美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在国际政治外交中的砝码。在全球粮食供应趋紧的新形势下,粮食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战略武器。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粮食安全的意义已经绝非饿不饿肚子那么简单。从国内粮食生产状况分析:一是如今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比如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随着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减少和流动人口增加,已从过去的产粮区逐步变成了粮食主销区。目前,广东、浙江粮食自给率分别只有30%、40%,一旦国内粮食供应趋紧,这些重度购粮区将面临无粮可供的危险,其现代化进程必然受阻。二是水资源问题对粮食安全构成制约。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约2.13亿亩土地遭受干旱威胁。北方地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46.5%、64.8%,但水资源仅占19.6%,水资源分布不均,预示着目前的“北粮南调”格局难以持续。三是据统计,1996~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直逼18亿亩的红线。相比耕地减少、耕作层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等带来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更容易被忽视,治理也更加困难。以耕地污染为例,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农约以及工业污染扩散,全国已有1.5亿亩约8.3%的耕地被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至少1000万吨。四是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目前是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骨干工程防洪能力显著增强,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为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瓶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5%,农业科技转化率不到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急待全方位强力推进,全面落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