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读萨伯的《洞穴奇案》有感|萨摩耶
 

读萨伯的《洞穴奇案》有感|萨摩耶

发布时间:2019-06-20 08:55:12 影响了:
文章摘要:而本书十四位法官的判决意见书中不仅非常明确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同时对其他法官的观点进行分析以试图说明他人观点的错误之处以及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通过阅读《洞穴奇案》一书十四位法官的……

《洞穴奇案》讲的是五名洞穴探险者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持生命以等待救援,探险者之一威特莫尔提出抽签吃掉其中一人以救活其他四人,获得其他人员的认可,但在抽签前威特莫尔收回了意见,但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抽到威特莫尔后将他吃掉,获救后这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到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富勒1949年发表在《哈佛法学评论》上的一篇假想公案,同时富勒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的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五种判决观点.五十年后,本书的作者萨伯延续富勒的游戏,同样的案情又假想了最高法院的另外九位大法官对这起案件做了另外九种不同的阐述.

该书虽然是萨伯所著,但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该公案的原作者富勒.富勒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人,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后在哈佛大学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他撰写了八部法律专著和大量论文,是20世纪极优秀的法理学家,他的这一著名假想公案后来成为了西方法学院学生的必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

《洞穴奇案》虽然是一个虚拟的案例,但书中十四个观点反映了20世纪不同流派的法哲学思想.在我们看来,对被告人的认定要么是有罪,要么是无罪,但本书的作者(包括富勒)却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被告人是否有罪或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衍生出了十四个判决观点.这些观点中,有的认为应严格适用法律条文不应有例外;有的认为应探究立法精神,从目的解释的角度来分析出他们无罪;有的认为根据常识可以判定被告人无罪;还有观点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法律与道德的两难选择,从而拒绝作出裁判.萨伯所虚拟的九位大法官更是从紧急避难、法律解释、犯罪意图、刑事处罚性、生命的价值、囚徒困境、社会契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周密而详细的分析,个个观点明确、论点充分、论证严谨,让人感觉大法官们的结论在法律上都是天经地义,但结论却相差甚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明在为该作品导读时说到,要向两类读者特别推荐《洞穴奇案》这本书,一类读者是法科学生,一类读者是法官.我在大学期间错过它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今有机会读到此书,不敢放过十四位大法官们的每个观点及论述过程.该书虽是由美国作者写于上个世纪末,然而现在读起来其中的经典语句与判案观点仍能引人深思.如富勒所代表的五位大法官中首席大法官特鲁派尼提出应尊重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基恩法官亦提出法官应忠实地适用法律条文,根据法律的平实含义来解释法律,不能参考个人意愿或个人的正义观念;而福斯特法官却提出“一个人可以违反法律的表面规定而不违反法律本身,这是最古老的法律智慧谚语之一”,他认为应对法律做出目的解释,探究立法者的立法本意;汉迪法官提出处理该案应考虑民意,根据常识即可判决本案被告人是无罪的.由上述几位大法官的观点,我不由的想到我们在遇到那些适用法律存在争议的案件时,究竟是从法律规定的字面含义去裁决还是去探究立法者的立法原意?我们又如何领会出立法机关当时的立法本意?我们能否不考虑法律的具体规定而去依常识依民意去断案?这些都足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

在阅读每一位大法官的判决观点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获得了更充分的洗礼,唤醒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记忆和思想激情.我们平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都是使用的枯燥而又相对固定的法律术语,既无充分地说理也无不同观点的分析,而本书十四位法官的判决意见书中不仅非常明确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同时对其他法官的观点进行分析以试图说明他人观点的错误之处以及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通过阅读《洞穴奇案》一书十四位法官的判决观点,我所获得的最大感触是思维过程在观点交锋中得到培养.我想富勒和萨伯撰写这十四份判决观点除了展示法律具有多样性外,更在于强调法官自身的内在性思维.

作者单位:湖南省临澧县人民法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