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当前涉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当前涉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发布时间:2019-06-24 04:18:14 影响了:

  摘 要:涉农群体性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并且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负面因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是解决涉农性群体矛盾的最好办法。深入研究这类事件的成因,并找出预防涉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能够有效防止事件的发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关键词:农村 群体性事件 成因 预防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影响全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等各项建设的推进和深入,因土地问题、环境污染、乡村民主管理、移民安置补偿等问题而发生的涉农群体性事件,一直是困扰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现阶段农村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大对涉农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其预防对策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一、涉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
  (一)合法权益易遭侵犯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农民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农村整体上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农民负担过重、贫困、失地农民补偿、医疗、教育、村级财政混乱及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上人们的观念和国家的政策相对滞后,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依然容易遭受侵害。比如土地承包权被非法剥夺或侵害、土地遭受非法强制征收、土地征用或征收后安置补偿不到位、生存环境受到肆意污染、农民工工资被恶意拖欠等,这些往往使农民产生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甚至是对立情绪。
  (二)利益诉求机制欠缺
  当代农民由于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的维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而是对利益诉求有了更高层次、更复杂的追求,利益诉求格局呈现多元化。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农民采取"体制内参与"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的渠道不通畅,利益诉求机制欠缺,甚至出现正常上访受到百般阻挠、堵截的情况,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民就采取越级上访甚至过激行为,用"体制外参与"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以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规模不一的群体性事件。
  (三)基层政权能力弱化
  基层政权是最贴近百姓的官方组织,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基层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的县级政府是中央领导与地方治理的"连接点",是一级完备的基层地方国家政权。虽然县以下还设有乡镇,但随着我国基层政权的改革,绝大多数乡镇的人、事、财权都为县所支配,县政府拥有治理所辖区域的主要权力,是中央和省政府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乡镇的权力则残缺不全。而且,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基层政权对村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法制性观念、工作随意性强,对农民问题和农村危机事件认识不足,对涉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缺乏理论指导、处置能力不足、工作方法不科学,往往导致各种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社会保障明显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但是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仍然严重不足。水、电相对匮乏,适龄儿童入托入学困难,医疗和养老保险滞后,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本来应该由上级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往往交由基层政府提供,而基层政府由于财政赤字严重,往往最终将社会保障的成本转嫁给农民,或者干脆不予提供。造成广大农村地区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吃水难等一系列直接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社会保障的不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矛盾,使得农民对政府不满情绪不断积聚,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潜在诱因。
  二、当前涉农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
  当前涉农群体性事件,主要包括维权抗争型、突发骚乱型、组织犯罪型三种类型,除了具有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与群体性、现场的破坏性和暴力性、参与者的盲从性等特点以外,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维权型群体性事件递增
  按照参与者的目标进行分类,涉农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纠纷型"和"维权型"两类。前者是指参与者所追求的目标是具体明确的单个结果,其起因往往是具体的纠纷,对抗的各方一般都不是公共权力机关;后者直接对抗的对象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参与者所提出的目标具有公共性,极易引起其他相关群体的连锁反应。由于利益结构的分化、基层政权腐败以及工作方式不当等多重原因,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来自市场、公权力机关及其人员的侵犯或剥夺,涉农群体性事件有从"纠纷型"向"维权型"转化的趋势。这类矛盾如果不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极易上升为政治性事件,危及政治稳定。
  (二)事件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与以往相比较,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涉农群体性事件大都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并且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组织领导者。事件中的领导者号召力和影响力较大,有些是当过兵或具有外出打工经历,有些是退下来的基层领导,有些具有多年的上访经历,比较熟悉国家的法律、政策,他们的言行会对群众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在这些人的积极策划和组织下,涉农群体性事件突出表现为"五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行动,统一口号,统一要求。
  (三)事件影响容易扩张演变
  涉农群体性事件一旦形成,往往会在一定范围内给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其直接后果是使社会上一些情形相同或相近的群体产生相互感染,如果控制不及时,势必效仿开来,因而使参与群体不断扩张。同时,当前发生的涉农群体性事件无论形式有多么激烈,绝大多数都不以推翻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为目的,因而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但是任何矛盾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处理不当,任其发展,有可能被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他们会利用我们工作的失误或民族宗教问题、腐败问题等挑拨离间,从而使矛盾性质发生演变,引起社会动乱。
  三、涉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
  (一)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缓解贫富差距
  各种利益冲突是目前涉农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而调整利益分配结构进而缓解贫富差距,则是缓和社会矛盾、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任何规范的行为,都是以均衡的利益格局为前提的,缺乏行为主体普遍接受的利益均衡,就会在他们之间产生不公平感,也就不能对主体行为之间的冲突进行有效控制。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分配方法,通过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各种涉农的乱收费现象,并且要使合理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