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仪式与信仰 黑衣壮信仰仪式中应对旱灾的传统智慧与经验
 

仪式与信仰 黑衣壮信仰仪式中应对旱灾的传统智慧与经验

发布时间:2019-06-26 04:02:54 影响了:

  摘 要 2009年夏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尤其是连年平均降雨1730~2133mm的那坡黑衣壮地区也遭遇干旱威胁,让人反思。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发掘黑衣壮族群宗教信仰中对“水”的认知以及 “保命保福”的信仰仪式蕴涵的应对自然灾害的传统智慧与经验。得出这一仪式的核心结论:树就是“命”,树就是“福”。从中可以获得解决西南干旱问题的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即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木。
  关键词 干旱 信仰仪式 黑衣壮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1 调查点旱灾情况概况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共9975户人家,5万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广西那坡县的城厢、龙合、坡荷这 3 个乡镇的大石山区中。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雨1730~2133mm。那里山多地少,石头多泥土少,大部分山体呈现为黑色山岩。2009年8月以来,那坡县各乡(镇)普遍干旱少雨,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这是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造成大部分水库、山塘、水池、水柜等蓄水工程干枯,河流及供水水源断流。黑衣壮族群人畜饮水极为困难,甚至需要以外界送水的方式加以解决。
  2 应对干旱的措施
  2.1 社会机制组织抗旱
  由于灾情严峻:受灾人数多,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干旱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当地黑衣壮自主抗灾的能力,社会机制成为抗旱救灾的主体对其进行救助。科学抗旱救灾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大型运输车、拖拉机等机械运水车运水,武警官兵送水,同时组织专业队伍帮助受灾群众寻找水源、打井取水;二是增加抗旱资金投入,加紧水利设施建设、维修工作,等待降水以便有效蓄水。
  另外,社会非正式组织参与抗旱救灾,发起了爱心捐赠救助活动。
  在政府与社会群体支助下,投入资金及技术努力帮助受灾主体进行抗旱救灾的情况下,那坡大石山区的灾情得到有效的缓解。
  2.2 黑衣壮自主组织抗旱
  除了政府与社会帮助抗旱救灾之外,受灾主体更积极寻找水源,黑衣壮老老少少主要通过摩托车、农用车运水,翻山越岭背水、挑水、到取水点提水、利用马驮水等途径解决燃眉之急。
  3 干旱成因的主客位观点
  目前抗旱方式虽有效缓解了喝水的难题与困境,但从长远来看并没有彻底解决存在的干旱隐患。笔者经查阅前人对黑衣壮研究的资料及田野调查发现,当地黑衣壮受灾主体与主流社会对造成旱灾的主因所持观点存在差异。
  3.1 社会机制对干旱的解释
  主流社会认为干旱是自然气候造成的结果。这是根据水利、气象专家及学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形成的看法。他们认为罕见的极端气候是大石山区旱灾发生的主因。另外,农村水利基础仍不完善、存在诸多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3.2 当地黑衣壮对干旱的看法
  笔者调查发现,黑衣壮受灾主体对旱灾成因的看法与主流观点有别。在被问及以前有没有这么干旱的情况时,居住在大石山区的村民摇头叹气表示没有。当地黑衣壮老人告诉我,“我活到73岁,从没遇到过如此干旱的情况。”吞力屯里一个小学校长委婉地对我说,“小时候,雨水多,树很多,药很多,很多动物野兽。后来人多了,为了种庄稼多产粮,砍了好多树啵。唉,下一场雨,大雨一打,洪水一冲,玉米收成就去了一大半了”。被问及知不知道为何会如此干旱时,他们或感到迷惘,连连摇头说不知道,或认为是“不知道谁做了不好的事情,天公作怒了”。这次特旱让他们感觉到惊恐、担心、没安全感。
  4 问题的提出
  黑衣壮居住的大石山区年平均降雨为1730~2133毫米,与北京的平均年降水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降水量是1123.7毫米相比,雨水十分充沛,算是很湿润的地方了,这种情况下面临干旱等极端干旱的生态现象不得不让人惊诧。降雨如此丰富的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必然有值得调查的因素。黑衣壮有饮酒之风,说明历史上黑衣壮所产粮食足够维持温饱,甚至可以推测那里曾经风调雨顺。相关学术文献资料也说明那里20世纪50年代之前并不干旱,那时植被茂密,生活资源丰富。而目前,除了“风水林”和偏远山顶之外都是裸山。而当前那里生态环境最大的变化便是干旱和石漠化,这是否同时也说明其余裸露的地方与树木的大量砍伐有关呢?
  5 黑衣壮对人与自然互存的传统文化传承
  与社会正式组织的科学技术强力抗旱方式不同,从黑衣壮的传统文化可知,他们自然有一套与环境共存,应对旱灾的可持续发展措施。通过对他们的宗教信仰及宗教仪式的理解与分析,自可发掘出当中蕴藏着的他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认知模式及其应对旱灾的生存智慧和地方性经验。
  (1)黑衣壮宗教信仰中的生存智慧与地方性经验。据实地调查与相关学术文献资料研究可知,黑衣壮人信仰道教,信奉“三官大帝”。他们认为“玉清圣经元始天尊、上清灵宝三师天尊、太清仙经道德天尊”这上、中、下“三官大帝”分别负责掌管构成世界的“天、地、水”三种基本元素,他们是主管人类和世界的道教最高神灵,职责分别为“上元赐福天官大帝解天秽、中元解厄地官大帝解地秽、下元赦罪水官大帝解水秽。”这里不讨论道教是否科学但可以看出来“水”在黑衣壮的认知中所占的分量。黑衣壮自古“靠天吃饭”,在他们看来,“元始”为生命之本,“元始天尊”代表“天”掌握他们的“命”;“师”者传授也,“三师天尊”代表“地”,师以他们智慧和技术;老子曰:“上善若水”,水无疑有其“道”,而“道”法于自然,“道德天尊”代表“水”,规范、约束及引导他们的道德与行为。除了“天”与“地”之外,“水”对他们的重要性显然比其他要素突出。
  (2)宗教仪式中的生存智慧与地方性经验。种树在现代科学的看法中是保护生态环境,对抗旱灾的重要方法。而这种方式同样在黑衣壮的传统认知当中存在。只是它以宗教信仰仪式的方式出现,添加了神圣而神秘的配饰。据徐莉及李春霞在那坡的达文屯调查发现,黑衣壮村民自古存在禁忌砍伐的“风水林”与一种为7岁以下孩童“保命保福”的信仰仪式。仪式一般要举行三次,间隔时间为一年以上,具体视情况而定,而每次种上的树均不同,依次为芭蕉、金竹及桐树。为儿童祈福保平安无疑是仪式的主要目的,而有意思的是笔者发现这个仪式的实质只是为了种树。没有树,就没有“命”,多栽树便是他们追求“命”与“福”的具体表现,而他们正是通过种树的方式祈求将“命”与“福”不断延续下去的。这种认知模式就这样通过超自然信仰仪式的方式代代相传,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行为模式。
  总之,“保命保福”仪式正是黑衣壮人传承的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传统认知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之外在表现。“保命保福”的现实追求在具体仪式中被执行,化为具体而实在的种树行为,最终使其族群能够对抗灾害得以续传。
  6 结语
  当前,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山区面临干旱,尤其是连年平均降雨1730~2133mm的那坡黑衣壮地区也遭遇干旱威胁,让人反思。本论文以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黑衣壮族群为调查研究对象,发现当地黑衣壮存在“保命保福”的宗教信仰仪式。这个仪式透露着他们以种树为“保命保福”的思维观念,树就是他们的“命”,树多则 “福”多。
  社会在变迁,经济要发展,黑衣壮地区也被卷入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上世纪50年代黑衣壮地区树木大量被砍伐,当地的生存环境因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而逐渐石漠化。“为了恢复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山区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不过迄今为止,只有“文寨”和附近的“吞立”这两个寨子兑现了这项政策。这两个寨子都是当时试图进行黑衣壮旅游开发的地方,为了让游客能多看到一点花草树木才有举动。”但黑衣壮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责任恐怕不在当地人,而是整个社会急剧变迁的结果。面对生态破坏严重、经济贫穷落后的大石山区,面对少数族群承受的旱灾,社会组织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拨款、捐款支助送水、建水利设施及找水源抽地下水,是否真的就是标本兼治了?
  利维斯在《文化与环境》中说:“依靠少数人,我们才能拥有从过去人类最宝贵的经验中获得益处的能力;他们保存了传统中最微妙、最容易受到破坏的部分。依靠他们,才有了安排一个时代人类更好的生活的内在标准,才有了不是那边、而是这边才是前进方向的意识,才存在了中心在这比在那更好的意识。”古人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受灾主体应对干旱的传统文化经验。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发掘黑衣壮族群传统宗教信仰及仪式中蕴含的应对干旱的传统智慧与生存经验。或许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之中,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