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要理性认识导学案] 导学案答案
 

[要理性认识导学案] 导学案答案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6:57 影响了:

  【摘 要】导学案作为教法和学法改革的重要策略,是一把双刃剑,从使用价值看,它能帮助我们实现从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到高效课堂的“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导学案起到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桥梁作用。在认清导学案自身价值的前提下,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导学案只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力的拐杖,不可过分依赖,在追求自主学习的高层次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放弃导学案的使用,如果不放弃导学案,它反而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的羁绊。
  【关键词】教学策略;导学案;自主学习;课程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钟启泉教授说,现行的学校课程存在着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学生身心,与现代学科发展的三个断层,据此,课程改革的焦点应放在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面。而改造学习方式的重点在课堂,即从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到高效课堂的“先学后教”。导学案作为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策略之一,起到了将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去的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教师对于导学案的作用既存在盲目夸大、也存在随意贬低的现象,可以说,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导学案的落实。那么,应如何看待导学案的作用呢?
  一、过河架桥——导学案是通向“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桥梁
  由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必须实现由立足于教材到立足于学生的转变,也就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而导学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桥梁。因为“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后,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适合的教学方案,而导学案就成了了解学情的最好方式。
  从导学案的制作和使用程序来看,首先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导学案,这时导学案就起到了学生学习的导航仪和路标的作用。尽管制导学案时教师对学情做了分析,列出了难点,但这一分析是教师根据以往经验揣测的,只有在学生做完导学案后,教师才可以知道其是否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涉及到教师的二次备课。传统教学中的二次备课,教师一般在课堂随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盲目性很大,教师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效果往往不好。而导学案恰好就弥补了这一不足。有了导学案,教师就可以在上课前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待学生做完后收上来,仔细研究,看通过自学学生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没有掌握或掌握的不好,从而重新调整自己上课的思路,这样教师就避免了凭猜测去了解学情,也才真正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过河拆桥——要适时放弃导学案
  导学案尽管在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导学案作为辅助教学法,只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明确导学案的真正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用导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不用,导学案相当于学生学习的拐杖,我们不可能始终让学生拿着这根手杖,当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后,导学案就成了多余,就必须放弃。
  江山野先生的《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这篇文章论述得很透彻,他认为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直至成人,一般会经历完全依靠教师到独立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一般会经历有教师和没教师两个阶段,在学校教育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四种,归纳江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教学方法有“先教后学”、“先学后教”、“不教会学”三种。下面列出从小学到大学不同阶段所适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低到高分三级,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教”学,它的意思是在老师教导下的学习;第二种“导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第三种学习方式“自学”是最高级的,已经达到了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的水平,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方向,达到第三阶段,也就实现了“授人以渔”的目标。即此时就可以放弃我们的导学案了。小孩在蹒跚学步阶段,家长们都会扶持着或让他们借助工具,而当孩子自己会走时我们的家长往往就会及时放手并撤掉工具,让孩子自己走路。导学案就相当孩子走路的学步车一样,初始阶段有很大用处,一旦孩子自己会走了,就要及时撤掉,否则就会由桥梁和拐杖作用而变成绊脚石。
  总之,我们老师一定要分清何时该“教”,何时“不教”。教要教的得法,导学案的制作、使用、评价都有章可循,这是科学;“不教”要掌握好时机,分清对象,这属于艺术,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毫不犹豫的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第一版):149-161.
  [2]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马锐等译.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第一版):7-12.
  [3]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9(第2版):125.
  [4]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第一版):127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