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

发布时间:2019-06-28 03:55:50 影响了: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融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融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所具有的同构性,论述了当代境遇对二者和谐共融的要求及和谐共融发展应把握的机遇、途径和主旨。指出当代境遇是二者和谐共融的新起点;二者的双向建构是其和谐共融的新途径;中华民族生存实践的需要是二者和谐共融的必然旨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和谐共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则从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这两个方面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这两大进程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因此,面对中华民族当代境遇的变迁,如何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引下,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融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同构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关系特点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即根据本民族的生存发展要求,不断促使自身民族精神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内容,需要以人的现代化为落脚点。同构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也就是说二者的具体实践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它们在一种双向建构的状态中达成了“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互动,共同构建了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这实际上从向外和对内两个方面鲜活的反映出了中华民族追寻接续自身文化慧命的创造,具体来说: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这种其它理论所难以替代的关键作用,是因为它虽然产生于西方,但它的理论视野和人文关怀却并不局限于西方,而是要追求全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扬弃。因此,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思想武器,可以在不断促使中国文化实现现代转化的同时又有效地抵御西化的侵扰,这样有助于破解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古今中西”之争的困局。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中国的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得以深入到文化精神领域,开始摆脱了片面发展的局面,进入了整体推进的阶段,这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起点。由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激活作用下,一度陷于危机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重新凝聚、提升和高扬。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可以促使升华后的中华民族精神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文化助力:第一,通过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可以削弱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因素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作用,这将有助于中华民族成员跨越面对外来文化的心理障碍,更好的接纳、认同马克思主义;第二,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是充分提升本民族成员的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可以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有效地带动整个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将有助于中国人以理性的态度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防止教条主义错误的发生;第三,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互动发展,这就实现了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摄性弘扬和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可以持续地从中获得克服种种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二、当代境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和谐共融的要求
  当代境遇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进一步和谐共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融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的频繁交往成为常态。因此,民族国家外部的生存环境转变为了一种交往实践的环境,其中既有挑战又有机遇。近年来,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大潮,在取得众多收益的同时,也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面遭遇了挑战:其一,历史的看,“全球化的效果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2]这是因为在不断扩大的全球性交往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处于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状态。全球化浪潮在促进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对于人们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消解。其二,从参与全球化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民族精神在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传统固有优势在全球化中相对处于主导地位,而后发现代化国家处于弱势地位,更应该以高扬的民族精神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助力,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袭。而由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同构性,所以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也威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推进。尤其是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攻势的主要目标,从近期来看这种攻势更加隐蔽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瓦解。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在发展中的统一性。
  2、加速阵痛与硕果同生的社会转型的可靠路径
  世界现代化进程以连锁反应的趋势推动着不同国家纷纷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此引发了各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这就是社会转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必须面对社会转型的内部环境。当前,中国就处于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阶段中成果不断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然而,社会转型期也会暂时出现社会处于变动无序和多元重组的局面。近年来,我国社会伴随着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化,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显著增强,这导致了以信仰的淡漠化、物质化和多元化为特征的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甚至受到个别人的公开挑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人们没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和崇敬,是不可能积极主动的促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另一方面,伴随现实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西方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过的一些消极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的异化和自我放逐等,在我国也渐次显现,使人感到原有的以民族精神为内核的精神家园正在衰退。因此,应对信仰危机与重建精神家园的问题在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中是交织在一起的。从长远来看,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加以解决,必将不断弱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国的社会转型也将陷于停滞或倒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就必然受到阻滞。故此,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转型中努力促进二者共融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