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必须轻装前进_轻装前进的意思
 

语文教学必须轻装前进_轻装前进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6-29 03:53:14 影响了:

  语文教学必须轻装前进这个问题,已经成了社会上不少人士的共识,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过,我认为,这是个系统性工程,它将会涉及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课本编排等方方面面,虽然最终要求一线教师去实践、检验,但它绝不可能一时半会就一蹴而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只想就现行教材从教学的角度谈自己在“轻装前进”中的一点粗浅做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满堂问题还是少些好
  我国古代先贤指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提问设疑,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困惑、思考、交流,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这自然不错,但是,应该看到45分钟的课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越好,这要看问题的质量,那些琐碎、重复,甚至毫无意义的问题应该彻底摒弃。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鲁彦的《听潮》,一堂课共提了23个问题,平均两分钟一个,有的问题老师自问自答,有的是只问不要求作答,有的问题书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并不需要学生动脑思维,总体来说,提问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提问是否越多越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满堂问题还是少而精的好。在这方面,湖北荆州的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有很独特很实用的提法,那就是设置主问题。一篇课文,设置一个主问题,其余的问题都由主问题派生出来,这样,一篇课文也好,一节课也罢,整个问题的设置显得轻重大小有序,脉络层次清晰。且以鲁迅的《孔乙己》为例。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冷酷恶劣,贫富悬殊造成了连喝酒都分成了在柜台外站着的和踱到店里坐着的森严的等级,读过书但一直没有进学的孔乙己好吃懒做,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命运可想而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有人说,孔乙己被当时的社会“吃”掉了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他主观上的因素,你认为呢?根据这个主问题我又另行设置了这样几个疑问:1.致孔乙己于死地的客观原因(社会环境)是什么(不仅仅是开头部分)?2.从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他具有怎样的个性?3.从小说的内容上看,“吃”掉孔乙己的是哪几类人?4.从小说的情节发展看,孔乙己是怎样慢慢被“吃”掉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消化这些疑问,达到深刻理解小说隽永主旨的目的。这篇小说,设疑不多(一个主问题),教师讲授也不多,学生活动却很多,这种教法,符合新课程理念。
  我个人觉得,要想问题设置得好,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文,千万不能上课时信口提问。主问题设置好了,才能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
  二、花哨环节还是实些好
  几年前听过一堂公开课,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课上讨论交流,学生发言踊跃,既有简单活动,还有课件辅助,热闹是热闹了,到了课尾测试,效果并不理想。评课时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能否去掉一些花哨的教学环节,比如课件没有必要重复播放,有的问题的讨论只有一两分钟,还没有深入,就让学生发言,流于形式,给人作秀的感觉,还浪费了时间。语文教学必须去除那些花里胡哨的环节,扎扎实实地利用好45分钟。黄厚江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环节要力求精要,以少胜多。”我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原则就是实在、高效,坚决取消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作秀环节。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懂词意。①读课文,读注释;②自由提问,小声交流。
  2.口述雪景。①理解三个结合:概括与具体、动态与静态、想象与现实结合;②问答式。
  3.评史论今。①弄懂过渡句的妙处;②弄懂评史的准确性;③弄懂结尾句的深刻性。
  4.涵咏体味。①体味“望”、“惜”两字;②体味“俱往矣”句;③联系写作背景,体味词的寓意。
  5.咏读背诵。要求:①读出节奏、读出韵味;②背诵
  五个环节,丝丝相扣,实实在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体现了我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多讲少讲还是引导好
  新课标施行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被废止,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先进理念早就深入人心,于是就有提倡教师要少讲精讲的,个别学校甚至规定教师每堂课讲授不能超过5分钟,其实,多讲少讲只是个相对的量而已,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硬性规定。新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走下神坛,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语文教学,只要教师组织得好,引导得法,高效课堂是完全可能的。据此我认为,多讲少讲还是引导好。引导可分好多种,有学习兴趣的引导、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学内容的引导,而其中的比较法和想象法是我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比较法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改变他们陈旧的学习方法,想象法特别适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我曾这样引导学生:下课了,听课的人全走完了,韩麦尔转过身来,久久地注视着这熟悉而又空荡荡的教室。突然,他利索地收拾好课本,快步走出教室。韩麦尔会到哪里去呢?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这道题目的本身就是引导,引导学生根据韩麦尔的爱国主义精神,想象他在异族侵略国土的情况下今后的生活轨迹。
  语文教学必须轻装前进,有好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以上三点仅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