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为什么棺材要钉钉子【谢国忠,金融公信力棺材上的一枚新钉子】
 

为什么棺材要钉钉子【谢国忠,金融公信力棺材上的一枚新钉子】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7:06 影响了:

  在有大陆背景的国际级大牌分析师中,谢国忠属佼佼者。这位大摩前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首席分析家,在亚洲区的同行中以追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而著称。他在投行经济分析师中被列入“大师”一级,却因其屡屡“唱衰”中国经济,被网民冠以“当代中国的川岛芳子”之名。
  如果说现代金融的公信力早已岌岌可危,那么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丑闻就是它棺材上的一枚新钉子。如果商业贷款基准利率都能被操纵,那还有什么金融指标是可信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衍生品市场过度宽松的问题。理论所描述的风险管理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仅仅是为“借钱**”打掩护。欧债危机打破了西方国家总是可以偿还贷款的神话,Libor危机则表明了全球金融机构可以操纵全球最重要的价格。
  金融危机尚未完全结束,基金管理行业可能是下一个危机爆发点。在过去五年的金融动荡中,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由于可以修改盈利数字而沦为巨大的泡沫,未来一年,丑闻可能会层出不穷,导致泡沫破裂。
  金融公信力的丧失
  欧债危机提醒我们,政府做得太多会把事情搞砸。欧洲各国政府在保障生活水平方面已走得太远,不仅对收入再分配的干预过多,而且通过管理工作时长、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等办法限制竞争。这种模式在全球化时代是没有竞争力的,欧洲各国政府为了支持这一模式已债台高筑。当金融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产生担忧之时,这一模式便宣告破产,欧债危机的进程让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应对这样的状况。
  伦敦上演了丑陋的一幕,英国议会召开了关于Libor丑闻的听证会。Libor是指伦敦的第一流银行之间资金借贷的平均利率,适用于全球所有主要币种,全球大部分企业贷款与Libor挂钩,许多地区的银行按揭都以Libor为指标计算利率。不夸张地说,Libor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指标,如果Libor都可以被操纵,还能相信什么?
  Libor丑闻有不少辩护者,其中一种说法是对Libor的操纵并没有显著影响价格。但我们凭什么相信这种说法呢?我们所知道的只是Libor也可以被操纵。想想人类的贪婪如何控制着金融,我们也可以合理地推断,类似事件将会一再发生,使内部人士获得更大利益。
  金融的存在有赖于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否则金融产品只不过是没有价值的废纸。2008年至今,我们眼看着全球金融机构的公信力一次又一次倒塌,Libor不会是最后一次。
  2008年,CDS、CDO等衍生品的神秘简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危机的同义词。衍生品这一最伟大的金融发明本应致力于帮助投资者控制风险,结果却成为掩盖风险的烟幕,使投资者陷于困境。
  泡沫的破灭使一度地位尊崇的华尔街投行暴露出自身的无知与放任。从2009年到2011年,虽然这些投行在救援行动和刺激政策的帮助下得以复苏,但时不时还会再次溃败,这不是巧合。华尔街在未来几年都无法开足马力,投行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麻烦。
  最近卷入丑闻的是两家全能银行——摩根大通和巴克莱。由于分别接管了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两家银行在危机之后实力确实更为强大。如今它们也加入了溃败的行列。最新进展显示,全球金融体系的腐烂是整体性的,并不只是局部问题。
  评级机构和投行一样,也失去了公信力。评级机构给现代金融造成的巨大损失罄竹难书。三大评级机构是全球债券市场的支柱,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甚至外汇储备都根据评级机构的推荐投资。有人怀疑这些评级机构在泡沫经济期间靠出售评级获取利润。这些机构还能继续生存真是令人惊叹。
  欧债危机给现代金融公信力造成了又一次打击。华尔街在上世纪90年代大举进军收敛式贸易——从低利率国家(如德国)大量借款,对高利率国家(如希腊、意大利)大量投资。这种理论认为共同货币能够消除货币贬值风险溢价,因此希腊和意大利应该像德国一样采取低利率。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货币贬值是违约的一种形式,如果货币无法贬值,违约就会产生。过去可以简单地认为西方国家不会违约,如今神话已然破灭。
  Libor危机给现代金融公信力的棺材上钉上了一枚新钉子,但不会是最后一枚。西方金融作为全球化的巨大推动力,在其公信力严重受损之后,未来所能扮演的角色非常值得怀疑。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倒闭的银行被幸存者兼并,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最近摩根大通和巴克莱的丑闻再一次显示“大而不能倒”的危害。我从来不相信全能银行这种模式。投行是高风险行业,如果和商业银行混合,就不可能避免后者被拖入高风险活动中。因此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1929年市场崩盘后将两种类型的银行业务划分开来。十年前废除此法案实为大错,应对今日危机的正确做法是恢复这项法案。
  解决方法显而易见,实施起来却分外困难。全球金融规模如此庞大,富有而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会力保现状,因此金融危机后丑闻仍会层出不穷。银行如果不拆分,危机就不会真正结束。
  私募股权是下一个泡沫
  在整个金融界步履蹒跚时,其中一角的私募股权行业方兴未艾。中国私募行业近几年快速扩张,私募股权基金达数千只,今年增长稍微放缓。问题是,私募股权基金目前投资于流动性不足的非上市股权,付出的价格还高于同类上市公司股权,于是许多基金投资于公开市场。但是投资者凭什么要付给私募股权基金2%的管理费?既然私募资金的20%用来投资流动性不足且更昂贵的资产或投资公开市场,那么投资者完全可以自行投资公开市场且不需要交管理费。
  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主权财富基金处在金融行业的顶端,这些基金通常是庞大的官僚机构,需要遵照一定的资产配置模式,也就是把资金分散到所有的金融工具上,私募股权就是一种主要工具。近几年私募股权基金所报告的表现比公开交易市场更好,我认为这大多是假象。私募股权基金在变现之前,按市值计价的价值是可以主观报告的。根据我个人经验,这些基金大幅度夸大了自身的表现。
  全球经济不景气让所有公司盈利减少,小型非上市公司所受的影响可能大于大型上市公司。有理由推测,私募股权基金的表现可能不如股票,这只能在清盘的时候才能看出端倪,当然私募基金绝不会在数字不好看的时候选择清盘,这种泡沫的破灭形式将有所不同。
  一些私募股权基金已经在买股票,并且头寸很集中,不像一般的共同基金那样分散。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这种投资一定会出大问题。私募股权泡沫可能会在2013年破灭。
  中国要当心CDO市场
  中国的固定收益市场增长迅速。上海债券市场交易量已经赶上了股市,信托公司总资产似乎已经超过5万亿人民币,五年增长到了5倍。2012年1月至5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社会融资总量的10%来自企业债券发行。中国的银行系统仍然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三分之二。鉴于银行享有较大的利差幅度,企业到债券市场上融资的愿望会很强烈。
  随着一级市场固定收益产品不断增加,二级市场的投资工具也迅速发展。许多固定收益基金发行短期固定期限理财产品,承诺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以此吸纳资金投资长期债券。这些基金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并且对信贷风险理解不足。为了保持流动性,它们实施滚动融资,甚至承诺更高的收益。有些基金可能已显现出庞氏骗局的特征。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CDO市场不受监管。一些基金将不同债券集中起来,以此面向不同层次的投资者发行合成债券,投资者在债券池中获得收益的优先级也不相同。这和美国CDO市场有着相同的特点。
  所谓创新型固定收益产品的理论基础是债券的集中能够降低风险,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但由于大多数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开发商,债券池事实上没有降低风险。土地价格是一个宏观现象,把资金集中起来贷给不同的开发商,并不会降低整体风险。
  中国的情况和美国一样,这些产品使房地产市场的借贷规模最大化,采取的手段实际上是一种营销策略,用承诺低风险的方式吸纳金融投资者。我担心这个市场不久就要出问题。
  中国的固定收益市场最终寄望于中央政府会对所有人施以援手,无论市场上的产品如何疯狂涌现,一旦出了问题,政府会出手保护投资者。遗憾的是,这种期望竟也不无道理,当所有产品都出问题之际,政府为拯救经济,不得不援助所有人。
  对政府全面援助的期望会鼓励投机,这种期望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一旦所有人都在激励之下投机,金融体系将会面临严重危机。援助并非没有代价,政府为了填补银行系统的漏洞只能加速印钞,那意味着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
  如果中国想制止投机并避免货币贬值,就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