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把脉当下电视娱乐文化的生存态势】 生存战争2中文版
 

【把脉当下电视娱乐文化的生存态势】 生存战争2中文版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7:39 影响了:

  当今社会,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变、历史被戏说以及琳琅满目的真人秀如火如荼。娱乐本没有错,它意味着身体的放松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之下,快乐的“娱乐”发生了变质,成为了感官刺激、虚拟体验以及商业利益相互“胶着”与“内爆”的虚构性产物,并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蔓延、传播与扩散。“三俗”之风泛滥电视荧屏,物欲膨胀、价值颠覆、无序竞争破坏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生态建构。
  电视娱乐:渐行渐远的交错
  泛化的娱乐。在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媒介三功能”说之后,赖特指出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在当今社会,娱乐已不仅仅是电视媒介的一项功能,而且也成为了当今电视工作者创意节目、表现节目与完善节目的一条主线,娱乐在悄无声息中向“泛娱乐化”转变。
  泛化的娱乐将会导致媒介公信力下降,降低人们思考与批评的能力,模糊人们的观感系统,消解主流价值观。诸如一直稳居相亲节目头把交椅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通过制造一系列颇具争议性的人物赚足了眼球。同时电视媒体通过揭示日常生活中被隐藏、被遮蔽的隐私,暴露个人生活与隐私来吸引众生的关注,满足人们天生的“窥视癖”。江苏卫视的一档“婚姻秀”节目《欢喜冤家》通过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引起人们的关注。节目采用“故事潮”的叙事方式来展示夫妻矛盾激化的过程,私人空间走进摄像镜头,勾起人们的窥视欲望,以探究竟。同时节目制作方还往往采用“惊异标签”捕获观众眼球,诸如“我不愿做后妈”“犹豫男孩的悲恋三人行”“复婚之路遭遇情敌求婚”“老公保留前女友物品”等暴露个人隐私的话题制造噱头。
  泛化的娱乐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深深植入人们的生活。泛化的娱乐和着人们的生活节拍不断地狂欢与舞蹈,“带来社会智力的集体下降,人们甘心被娱乐,甘心被电视掏空,仅仅为了获得一种被操纵的快乐。”{1}此时,人们在电视荧幕中观看到的“文本”是“被加工”“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假真实”制造的快乐让人产生了“伪满足感”,快乐之后内心弥散着价值虚无。
  异化的生产。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电视娱乐文化成为了消费文化的微观缩影。电视试图在消费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取悦”大众的产品而提高节目收视率。“同质化”“类型化”成为了电视娱乐文化的阶段性产物。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席卷中华大地,引发了中国真人秀热潮,于是一大批“同质化”节目纷至沓来,江苏卫视《绝对唱响》、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湖北卫视《花落谁家》、吉林卫视《吉林之星》等电视真人秀节目热播。相似的比赛规则、相似的环节设置、相似的舞台设计让人产生累赘之感。“同质化”在某种意义上使“抄袭”合法化,对节目创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导致电视娱乐节目产生“变质”。电视娱乐节目在“变质”路径中凸显了异化的生产。在电视市场中,“收视率”作为一只隐形的手,操控着电视娱乐市场。娱乐文化屈从于商业逻辑。人们观看《非诚勿扰》并不是为了获知是否能够成功交友的信息,而是满足观众消费女性/男性身体的欲望,窥视“荧屏主角”的心理特征。
  “娱乐是无目的的,而娱乐节目则是有很强目的性的,其目的就是让观众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愉悦。”{2}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娱乐节目从最初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发展到今天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电视娱乐节目由“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教化承载向“疏离文化”“远离经典”的感官娱乐转向。电视产品在影像的魅惑之下渐行渐远。
  虚饰的情感。细看电视荧屏,各种电视娱乐节目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使其身份合法化。殊不知,这其中暗藏玄机,那就是电视媒体在努力培养节目的目标受众。电视媒体通过制造更多的“兴奋点”与“热点”使自己成为了当代价值的命名者。诸如《非诚勿扰》一度打造了“拜金女”马诺、“豪宅女”朱真芳等热点人物,雷人语言频出引起社会对婚恋观、价值观的探讨,节目“收视率”瞬时飙升,成为了卫视收视的神话象征。可以说电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编织者”的角色,不断地给人们带来虚假的满足。当所有人都在享受着娱乐的无比温情之时,此时,虚拟的“共性”残酷地掩盖了消费的本质,遮蔽了娱乐对真情实感的亵渎。
  情感作为人们审美的重要环节,是客体与主题连接的重要纽带。大众传媒通过操控“娱乐”实现其价值追求的目的,对人们发自肺腑的情感造成了强烈的撞击。电视媒体凭借其独有的声光电造型优势营造各种氛围,掀起情感上的波澜,迷惑观众的视听,使观众在“虚拟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麻痹人们的神经。《非诚勿扰》中男女嘉宾的调侃让人捧腹大笑、《职来职往》中犀利嘉宾让人顿感震撼,《梦想成真》中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欣赏的过程使观众心潮澎湃,引起人们不断地“狂欢”。但是故事谢幕之后,感性的狂欢悄然退去,个体生命的价值虚无、价值空缺油然而生,消解了情感的意义深度。显然,“平面化”“简单化”的虚饰情感,降低了人们思考的能力,摧毁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品格建构:电视娱乐文化的提升路径
  倡导绿色娱乐。娱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功能是要化入人心,渗透心灵。笔者提倡的“绿色娱乐”是和谐、健康、动态的一种娱乐观念和娱乐精神,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快乐指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绿色娱乐”能够以一种包容心态,为娱乐的文明做积极健康的疏导。2011年4月2日,浙江卫视推出了大型圆梦节目《中国梦想秀》,该节目紧紧围绕梦想的实现,铺陈了“小人物、大梦想”的转述空间,以平民化的叙事角度贴近了民众的梦想。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中国梦想秀》以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对绿色娱乐做出了诠释。
  2011年国家广播总局“限娱令”的出台,为“绿色娱乐”理念提供了政策支持与生存空间。中央电视台新的节目评估体系把“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与“专业性”提上日程,彰显电视娱乐文化的良性发展。
  提高审美情趣。若想使电视娱乐节目根植我们的内心,就需要提高审美情趣。因为审美情趣关乎精神价值的意蕴。诚如英国学者梅内尔所言:“娱乐和审美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心理结构运动方向的不同,前者使人获得快感而不需要心理上的努力,后者则需要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锻炼。”{3}显然,娱乐可以使人获得浅层的快乐,而审美情趣带给人的是精神的快乐与内心的愉悦。例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作为一档大型礼仪脱口秀节目,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好评,很大程度上在于该节目把娱乐和审美融为一体,提高了节目的文化品位。《天天向上》善于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并重新开发新的文化资源。节目通过真人秀、情景剧的展现方式围绕“礼仪文化”展开,让观众体会娱乐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洗礼。可以说,以《天天向上》为代表的一批电视娱乐节目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下有效地缝合了“娱乐”与“审美”,使两种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发挥其效用。
  培植文化内涵。电视娱乐节目不仅要拥有华美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灵魂,即深刻的文化价值。电视媒体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舍弃生涩的理论与呆板的说教,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向人们授予知识、阐明道理。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在娱乐大众的同时,重视节目文化内涵的开发,使电视娱乐节目能够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递,进而整合价值、凝聚社会、维持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中央电视台连续10年倾情奉献的《感动中国》以评选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年度人物为核心架构,让航天英雄杨利伟、警界女神任长霞、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荧屏。经过10年磨砺与演进,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织以及精神的升华,使《感动中国》逐步演变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媒体奇观,成为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作为一档庆典性的娱乐节目,在娱乐观众的同时,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榜样的力量、精神的召唤、价值的传递合力铸就了《感动中国》的文化内涵与节目品位,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到了有益的支撑,必将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结语
  琳琅满目的电视娱乐节目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破坏了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的合理建构。电视娱乐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之中发生了变质,向人们提供了虚拟的“伪满足”感,解构了电视生态环境的循环格局。可以说,电视娱乐文化的生存境遇危机重重。作为文化的电视娱乐应该体现人类所共有的价值关怀、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真”“善”“美”才是文化的终极指向。电视娱乐文化应该在提供“娱乐”“游戏”“快感”的同时,营造人们对于“真善美”追求的文化氛围,进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本文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李林容,赖黎捷:《电视“娱乐文化”生存路径》,《传媒》,2011(2)。
  ②朱羽君,殷 乐:《生命对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③[英]梅内尔著,刘敏译:《审美价值的本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0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