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从“游身”到“游心”_心如果念走,身如果缘游
 

从“游身”到“游心”_心如果念走,身如果缘游

发布时间:2019-07-09 04:00:43 影响了:

  摘要:孔子与庄子是儒家与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起初,孔子游于艺,游于人道,周游列国;庄子逍遥游,游于天道,心游天下。最后,殊途同归,“游心”的庄子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游身”的孔子也达到了“游心”的境地。
  关键词:孔子;庄子;游身;游心;先秦哲学。
  孔子与庄子是儒家与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成为中国后世文化的两大重要源头。二人都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但是其间却透露着种种不同的味道。然而,无论是孔子还是庄子,都能体会到在世间游历的无奈之感。虽然二人先前并不一致,一个周游列国,一个心游天下,一个游于艺,一个逍遥游,一个游于人道,一个游于天道,但是最后,二人都皈依于心灵的自由之路。
  首先,从游的范围来看,孔子是“周游列国”,而庄子是“心游天下”。
  孔子在30岁以前基本在鲁国求学,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而后便回鲁国做官。但鲁国政治不明,难以实现孔子抱负。于是,孔子便携弟子离开鲁国,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颠沛流离的出游生活,希望能将仁德和礼教推广为治国之道,然而终未能如愿。孔子晚年回归故乡,开始著书立说,静心传道授业。另一方面,关于庄子的生平记载则非常缺乏,只知道他年轻时曾做过漆园吏,而后则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子生活贫穷潦倒,却鄙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追求独立人格、养生之道,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相比起孔子开放的、广阔的地域层面的游历,庄子则是在狭小的地域环境里幻化出自己的旅游空间,驰骋自己的心灵。这在他的寓言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从游的实际范围来说,孔子大于庄子,但倘若说游的自由度与心灵的丰富性,庄子未免会小于孔子。
  其次,从游的方式来看,孔子是“游于艺”,而庄子是“逍遥游”。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也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泛指一切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孔子说“游于艺”,目的是为了强调在掌握基本的技能、充分了解自然规律后,才能使游获得自由感,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在讲“游于艺”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仁”。所以必须在“仁”的依托下,才能够“游于艺”。另一方面,庄子的游则没有那么多的前提束缚,因此是“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列子御风而行,仍有所待,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也就是说,只有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与天地自然合一,才能够使自己的心不受束缚,才能令思想自由驰骋。所以,相对于孔子的“游于艺”,庄子则是“游于心”。而“游于心”才是一种真正自由的享受,才是“逍遥游”。
  再次,从游的目的与境界来看,孔子是“游于人道”,而庄子是“游于天道”。
  推广“仁治”,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些一直是孔子游的目的。孔子说“游于艺”,但那只是游的方式,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推广仁道。无论是孔子的“礼”还是“乐”,都蕴含着“仁”的思想。“仁”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而孔子的游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论语·为政》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主张,“仁”要以“爱人”为核心,这就体现了一种人道精神。而孔子也正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劳身,所以说,孔子是“游于人道”。另一方面,庄子则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的限制,站在天道的角度来反思人生。他认为“天”与“人”是相对的,“天”代表自然,而“人”则是人为,也就是“伪”,也就是背离一切。庄子主张顺应天道,顺从本性,摒弃人为,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地。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进行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而是要忘掉这些“伪”,摒弃这些“伪”。所以,庄子提出了“心斋”与“坐忘”两种修养方式,认为只有通过空虚的心境,才能达成“天道”。因此,相对于孔子的“游于人道”,庄子则是“游于天道”。
  最后,“游心”的庄子自然是超凡脱俗的与天道合一,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那么一直“游身”孔子呢?孔子先前的人生观当然是非常积极入世的,希望能通过做官的途径或者通过游说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实现世间的美好生活。所以,孔子总是“游身”于各诸侯国之间,对君主进行游说,希望实行“仁政”,但现实总是不够乐观。因此,孔子到了晚年基本已经看破世态,回到鲁国故乡后,只希望讲学修书,无心干涉政治,开始追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孔子最后留下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把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留给了后人。其实,晚年的孔子已经厌倦那种“游身”的生活,开始转向了“游心”的历程。
  所以,在传统的观点看来,从孔子到庄子是一个从“游身”到“游心”的对比;殊不知,从孔子到庄子似的孔子也是一个从“游身”到“游心”的过渡。
  (作者简介:楼俊超,(1989.3-),男,浙江义乌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从事于人本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研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