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案.反思.小故事] 故事我变小了教案反思
 

[教案.反思.小故事] 故事我变小了教案反思

发布时间:2019-07-20 11:00:52 影响了: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2. 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 通过对个别语句的朗读,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气。

二.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花儿的气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勇气的例子。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照片,介绍作者。

2.出示一组花的原野图,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图片时的心情。

(二).新课

1.为什么作者在看花过程中会有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2.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因为作者(只见绿色泛滥),所以失望。

因为作者(见花躲草下),所以遗憾。

因为作者(见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所以感到惊奇。

因为作者(感悟花儿的气魄,明白生命的勇气),所以砰然一震。

3.概括课文大意。

课文讲述的是(谁)去(哪里)(干什么),因为因为作者(只见绿色泛滥),所以失望,因为作者(见花躲草下),所以遗憾,因为作者(见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所以感到惊奇,因为作者(感悟花儿的气魄,明白生命的勇气),所以砰然一震。

4.怎么样的花儿能让作者感到惊奇和怦然一震?在课文第七自然段找找描写花儿的语句。

5.学生读读自己找的有关花的语句。

6.出示“······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

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请一个学生读读,其他学生用心体会。

a.哪些词能让你眼前一亮?

b.傲然挺立是什么意思?用动作演示..这个词可以用在哪?

c.为什么也可以用在小花身上?

d.学生带着敬佩的心情读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7.小花的勇气使作者感悟到生命的勇气,学生个别和集体都读读“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三).拓展

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在父母面前说我爱你;在医生面前小朋友打针不哭;在运动场上敢于拼搏,敢于挑战自我;这都需要勇气。

让学生写写有关勇气的例子。 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就是生命的勇气。 贝多芬 ,在双耳失聪下谱写《命运交响曲》,这就是生命的勇气。

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生命的勇气。

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生命的勇气。

五、朗读勇气的诗歌

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

它让我们擦干眼泪,咬紧牙关,力争成功。

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

它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

它让我们披荆(jīng)斩棘(jí),所向披靡(mí),笑对人生。

勇气——临危不乱,从容不迫,永不言败,激励我们永远向前!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看花的过程中,见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从而感叹花的勇气,悟出生命的勇气。学生通过自读能领会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课文理解上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领会生活中勇气的事例。

《花的勇气》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没有花的绿地,藏在草下的花,花的原野。作者的情感态度贯穿在三个画面之中,最终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针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向,我大胆取舍,决定抓大放小,主要抓住两个画面(藏在草下的花,花的原野)展开,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来朗读,谈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当孩子们的感悟达不到深度时,我适时点拨,由物及人,让他们列举身边的事例,从闪光的事迹中感受生命的真谛是勇气。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原作的兴趣。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设计时,将原作贯穿课堂始终。从原作导课,先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片明媚的春光中,感受玫瑰花的灵性,感受作者精妙的文字产生的吸引力。

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改天换地”、“拔地而起”等,再配以优美的图片,通过结合与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如此美好的景致作者竟是用了如此有气魄的词语来描写,欣赏之余更让人惊叹。在结课时,又不失时机链接原作,激励孩子们走出课堂,阅读原作中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感受不同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触。

课下,我在深思,什么是语文课?最质朴的语文课是让孩子们走进文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亲近作者原作,拓展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从文本中走出来,用文字去创作。这何尝不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呢?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用情教学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课后生活体验三方面做起。

一、读思结合,提高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通过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语文教学,读要重“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在《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中,我先短片展示了《战火中的儿童》,以“情”入手,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在独学的时候播放朗读带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朗读者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让52个孩子带着难以压抑的感情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语文教学,读要会“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兴趣,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特别是小学生,对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肢体语言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教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还必须对学生情感诱导,给予关怀、尊重和理解。那么学生就都会得到鼓励,敢于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激起师生共同进行教与学的热情,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次我在上《蝙蝠与雷达》时,提了个问题,班上仅有几只手举了起来,课堂上静悄悄的,我以为也许问题太难了,于是就降低了难度,但学生还是不大愿意举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后,我听了说:“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全面,但我非常感谢你的勇气!”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话,却给了学生无限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课堂上发言踊跃,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可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一定勇气,可以让冷清的课堂逐渐热闹起来。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不仅使老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把上课当作一种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如我在上《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先简单介绍本文的语文常识,提问“找一找你们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再让学生质疑看到“打扫”这个词你有什么疑惑,学生提出问题:打扫本是好事,但作者为什么要加引号啊;而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研讨课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