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在课程的繁花幽径中惬意穿行]幽静
 

[在课程的繁花幽径中惬意穿行]幽静

发布时间:2019-07-21 03:55:26 影响了:

  课堂叙事  如何让我的教学与课改合拍  上学期,我面对全校的语文教师做了一节公开课。讲解的内容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此文用确凿的数据和大量的事实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目标,在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中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在公开课的后半时,以“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为题,组织了一个拓展讨论活动。负责主题报告的两个小组分别从沙尘暴和日本大地震说起,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然而,当第二个小组汇报结束时,一个学生主动站了起来,对第二组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日本大地震只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其实与环境保护并没有什么关系。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大家的争议,学生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因为我对环保和地理方面的知识也知之不多,一时也难以做出判断,就只能请其他的学生来回应这个问题。于是,课堂一时间陷入了地理知识的争论中……
  课后点评时,几位老师对我的拓展环节予以了肯定,认为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但是,我们的语文教研组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拓展的内容与语文学科特别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距离太远,讨论部分展开了却没有及时收回来,导致教学的节奏与前半个课时不协调。之后,他推荐我看看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樑的教学案例。
  课下,我找到了陈钟樑老师《百合花开》的教学案例。《百合花开》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陈钟樑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非常简单,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咬文嚼字”“辨词析句”展开,并化用名言,用“播下一种理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三个句子分别总结了三个教学活动,给人一种“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清爽之感。
  看了这个课例之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思:到底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与课改合拍呢?
  (民权县实验中学 马瑞芳)
  专家点评
  教学节奏的三种类型及其调控策略
  读了马瑞芳老师的课堂叙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与陈钟樑先生的一次学术交往。
  2006年,我被评为“第四届语通杯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师”,应邀参加在江苏扬州举行的“语文高峰论坛暨中语十佳教师颁奖典礼”。根据举办方的安排,我和其他3位获此称号的教师要代表本届十佳在会上分别做一节观摩课。当时,我选的是《爱莲说》。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悉心设计和安排了各个教学环节,甚至把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都做了严格的“预算”。
  教学一开始进展得还算顺利,到了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时间却超出了“预算”。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学生提问,而且与前几个问题相比,这个问题更有价值——怎么办?在瞬间的考虑之后,我决定不打乱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于是说:“这个问题我们课下讨论吧。”如此“虚晃一枪”,把学生的提问像皮球一样踢了回去。
  课后,是陈钟樑先生负责评我的课。那时,我并不知道他是海派语文教育的重要人物,只觉得眼前是一个干瘦的“老学究”而已。先生在表扬了我的几个优点之后,毫不客气地指出我的教学节奏太快,过于关注教学的预设而忽略了课堂的生成,并特别指出不应该敷衍学生提出的那个有价值的问题,以致错失了一个难得的教学契机。可惜当时我年轻气盛,虽然觉得老先生说得有道理,却不能完全接受他的批评,竟“愣头青”地当场反驳了几句。
  这几年,我自己听课评课多了,越琢磨越觉得先生的评价点到了关键处,也日益为自己当时的肤浅和虚荣而惭愧。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和陈钟樑先生的这次“交锋”,既让我领悟了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也开启了我对课堂教学节奏的研究。
  在做了大量的课堂观察之后,我逐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教学节奏也迥异,我将之形象地归为三类:“开车兜风型”,“泥泞挣扎型”和“幽径赏花型”。
  “开车兜风型”极言节奏之快,它往往发生在那些新教师和过度关注自我的教师身上。他们总是试图把尽可能多的内容以注水入壶的方式倾注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堂情境的复杂性。因为想要灌输的东西太多,教师就只能兜风般地载着学生在知识的旷野中疾驰而过。
  “泥泞挣扎型”极言节奏之慢,以这种节奏上课的教师试图抛弃自说自话、注水入壶的方法,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互动。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课堂的对话只是一些碎问碎答,缺乏清晰的结构,教学如同陷入了泥泞之中,节奏缓慢、步履维艰。
  与前两种类型不同,“幽径赏花型”的教学节奏体现了专家型教师的风范。以这种节奏教学的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早已烂熟于心,对学生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因此他们在应付复杂的教学情境时就显得游刃有余。其课堂教学快慢自如、舒缓有致,如水行山谷之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毫无穿凿附会之痕;如人行繁花幽径之上,移步换景,于从容间将美景尽收眼底。
  在分析了教学节奏的类型和特点之后,以下就主要结合马老师和陈钟樑先生的课例,谈谈教学节奏的调控技能。
  按照“少就是多”的原则大胆取舍教学内容
  要想使课堂教学的节奏从容自如,首先就要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取舍和剪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勒温曾借鉴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少就是多”的教学原则。这几年,美国国内也在反思各州的课程标准,认为其中的大部分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太多,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一门课尚且如此,一节课就更不能贪多求全。以马老师的公开课为例,其实,拓展环节的设计不是不可以,关键是不能把它与其他内容“挤”在一起,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内容多了,力量分散了,其结果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而已。如果有可能,不妨将拓展讨论活动单独安排为一节展示课,这样就能保证活动的深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相比之下,《百合花开》的教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五六个词语、三四个句子上展开辨析与讨论,在一次次“咬文嚼字”、一遍遍朗读揣摩中,学生不但掌握了遣词造句的技巧,而且体悟了百合的坚毅精神。陈钟樑先生关注的教学内容虽少,却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把看似单调的词语辨析教出了味道,教出了生命,在一项教学内容中统整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而收到以简驭繁、以少见多之效。上海语文特级教师群体中有一个“得得派”,其领军人物是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陆维椿,该学派所倡导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可以说是参悟了课堂教学的取舍之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